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壁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与胸主动脉夹层(TAD)的关系。方法:采集人TAD的动脉壁组织和正常人胸主动脉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SMA在组织中的表达程度。结果:在DA组中,α-SMA的表达明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以增殖表型为主。结论α-SMA的减少主要发生在血管中膜层的VSMC中,细胞发生表型变化,导致中膜弹性变差,发生夹层病变。因此,α-SMA可能在TAD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2.
灰胸竹鸡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和血液生理生化特点等方面介绍了灰胸竹鸡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对灰胸竹鸡的人工驯养与繁殖,以及保护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制备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肾脏和主动脉的病变特点。方法8周龄SD大鼠高脂、高糖饮食一个月后给予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于成模后4周及8周观察血管功能指标和肾脏功能指标,并对肾脏和血管的病理改变进行观察。结果模型组于成模后4周及8周出现高血糖、高血脂、胰岛素抵抗、肾功能改变和血管功能改变。肾脏光镜下见肾小球内皮及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水肿,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和细胞管型;肾盂区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动脉血管电镜下见内皮细胞局部损伤严重;内皮细胞与内弹力板连接处空隙增加等。结论用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STZ腹腔注射可成功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4周及8周后观察肾脏及大血管相继出现病变,是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5.
寄生蜂是蜘蛛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但寄生于漏斗蛛的寄生蜂种类较少,且缺乏相关寄生蜂的详细研究报道。我们研究了皱胸尖裂姬蜂(Oxyrrhexis rugosus)对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的拟寄生,旨在揭示蜘蛛寄生蜂的拟寄生行为及其发育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了12头机敏异漏斗蛛头胸部背面的皱胸尖裂姬蜂卵,并以均值法统计了皱胸尖裂姬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进一步观察了皱胸尖裂姬蜂寄生机敏异漏斗蛛后对寄主的影响。交配后的雌性皱胸尖裂姬蜂经过寻找、降落、蛰刺蛛体后伺机将卵产在机敏异漏斗蛛的头胸部背面后部;孵化后的皱胸尖裂姬蜂幼虫头部形成一个特殊摄食导管,通过摄食导管获取蛛体的营养;幼虫随着龄期增长,体色由浅变深,历期约10 d;幼虫老熟后在蛛网的漏斗状管道内结茧化蛹,蛹期约为12 d;成体雌、雄蜂寿命约为11 d,皱胸尖裂姬蜂的平均生活史周期约为33 d。皱胸尖裂姬蜂寄生后对寄主蜘蛛的行为和生活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幼虫龄期增长被寄生机敏异漏斗蛛不再进食、蜕皮,活动减少,蛛体逐渐萎缩,直至老熟幼虫离开蛛体时,蜘蛛死亡。该研究不仅增加了漏斗蛛寄生性天敌的已知种类,而且初步了解了以漏斗蛛为寄主的姬蜂的产卵行为、后代的发育特征以及对寄主蜘蛛的影响,这将为研究蜘蛛寄生蜂及其与寄主蜘蛛之间的化学通讯和协同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6.
本研究在不同p H和温度条件下以离体方式对野生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不同消化器官的蛋白酶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食道、胃、胰的蛋白酶活力受到酶体系p H的显著影响(P0.05),且随p H升高呈现典型的单峰型活力曲线。食道和胃的蛋白酶活力在p H为1.5时达到峰值,胰的酶活力在p H为9.6时达到峰值,而肠道酶活力在p H为7.4时达到峰值。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P0.05),酶活力随温度升高也均呈典型的单峰型活力曲线,不同消化器官的最大酶活力温度分别为,食道50℃、胃50℃、胰45℃、前肠45℃、后肠45℃、直肠45℃。在最大酶活力的p H和30℃条件下,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胰、食道、胃、直肠、前肠、后肠。由此可见,蛋白酶在棘胸蛙消化系统的分布具有明确的规律性,且不同来源的蛋白酶需要在特定p H和温度下才能表现出最大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了解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末龄若虫的蜕皮羽化行为。【方法】室内恒温(26±0.5)℃恒湿(75%±5%)饲养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间隔一定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蜕皮羽化时间持续2~8 h。蜕皮一般从末龄若虫胸腹部交界处背部开始破裂,从腹末、翅末、足端、口器末端或触角端脱落,50%以上的正常羽化蜕皮是从腹末端脱落。初始羽化成虫为白色,随后身体和翅的颜色逐渐加深和变黑,羽化8~12 h后,虫体整体颜色变为黑色。室内观察结果还表明,34.7%的末龄若虫无法正常羽化。【结论】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蜕皮羽化持续时间较短,蜕皮一般是从胸腹部交界处背部开始破裂,但可从不同部位脱落,且蜕皮羽化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刺玛蠊属Margattina Bey-Bienko,1958是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新的同物异名。记述了产于中国的玛蠊属Margattea Shelford,1911的3新种并提出1新组合:华丽玛蠊M.speciosa sp.nov.,分布于湖南、江西;岔突玛蠊M.furcata sp.nov.,分布于贵州;无斑玛蠊M.immaculata sp.nov.,分布于浙江;三刺玛蠊M.trispinosa (Bey-Bienko,1958)comb.nov.,且附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69.
陈文  石玉  彭建新  洪华珠  杨红 《生态学报》2011,31(18):5332-5340
低等木食性白蚁肠道内的鞭毛虫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低等木食性白蚁,然而目前对于其肠道内的共生鞭毛虫却鲜见报道。采用锐滴虫目18S rDNA特异引物扩增鞭毛虫18S rRNA 基因并构建文库,对得到的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针对得到的序列设计特异性的荧光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锐滴虫目鞭毛虫进行了鉴定。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得到11个锐滴虫目鞭毛虫18S rDNA序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为86.9%-99.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锐滴虫目鞭毛虫主要属于DinenymphaPyrsonympha两个属。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出了Dinenympha parva、Dinenympha exilisPyrsonympha sp.三种锐滴虫。研究表明,在黑胸散白蚁肠道共生的锐滴虫为DinenymphaPyrsonympha属的鞭毛虫。  相似文献   
70.
引进天敌莲草直胸跳甲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美国引进天敌昆虫莲草直胸跳甲防治喜旱莲子草已有20多年历史.本研究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方法,对引入我国的4个莲草直胸跳甲地理种群(广州、重庆、昆明、福州)的遗传多样性情况进行分析,并以美国佛罗里达种群为参照,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其种群的遗传分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111条随机引物中选取13条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对5个种群的25个样本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42.0%,其中美国佛罗里达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显著高于我国的4个地理种群;25.5%遗传分化发生在4个群体间;对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 UPGMA)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遗传距离与种群空间分布距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