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21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250例,均接受ERC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变化,记录两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96.80%(242/250),术中出血量(16.57±1.34)ml,手术时间(46.38±5.19)min,住院时间(8.82±1.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80%(32/250)。治疗后,患者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按照ERCP术后是否并发胰腺炎进行分组,其中26例发生胰腺炎的患者纳为并发组,未并发胰腺炎的224例纳为未并发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与胰管显影、性别、胆总管结石病史、体质量指数(BMI)、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病史、ERCP手术时间、多次插管、胰腺炎病史、导丝进入胰管、阻塞性黄疸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D病史、性别为女、BMI≥30 kg/m2、胰腺炎病史、ERCP手术时间≥60 min、多次插管、胰管显影是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RCP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但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主要以胰腺炎为主。且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可采取适当措施改进操作环节,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124 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TCBDE 组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组),各62 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疗效及安 全性。结果:LTCBDE 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补液量较LCTD 组显著减少(P<0.05);LTCBDE 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3.23%、1.61%,显著低于LCTD 组的20.97%、11.29%(P<0.05)。结论:LTCBDE 创伤小、患者痛 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4 年5 月我院收 治的118 例肾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M 组,62 例)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PCNL) (S组,56 例),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与S 组相比,M组的手术时间更长,冲水量更多,但手术中出血量 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 组术后血肌酐(Scr)、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术后费用均小于或短于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两组结石清除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发热、出血、介入栓塞、结合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MPCNL患者相比行SPCNL患者术后效果更好,临床上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选择手术类型。  相似文献   
14.
彭利武  周恩湘  唐华  文星均 《生物磁学》2011,(12):2304-23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东亚飞蝗取食影响及其食物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对比称重法研究温度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取食及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5龄蝗蝻在18、21、24、27、30℃5个温度梯度下发育历期为56.9、34.0、21.3、17.2、15.0d,总取食量为0.85、0.88、0.82、0.99、0.99g。在21、24、27、30℃4个温度梯度下,雄成虫寿命为90.3、62.8、47.0、38.7d,总取食量为3.62、4.67、4.25、4.26g;雌成虫寿命为95.8、63.0、46.3、40.8d,总取食量为6.97、10.48、10.41、11.90g。随温度升高3~5龄蝗蝻近似消化力减小,食物利用率增加;成虫期在18、30℃条件下近似消化力有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温度下食物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早春将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基本一致的30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处理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和40%的5种代用花粉饲料,对照组饲喂油菜花粉,观测饲料蛋白质水平对蜂群群势、取食量、初生重以及蜂体组织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中蜜蜂对油菜花粉的取食量最高,但仅显著高于蛋白质水平为40%的饲料(P<0.05);蛋白质水平为25%、30%、35%的处理组群势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工蜂初生重逐渐升高,在35%到达最高值,随后又下降;饲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饲料的蜂体组织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蛋白质水平为35%、40%饲料的蜜蜂体组织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8.
不同食料植物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至7月,在室内研究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第1代幼虫对洋白蜡、欧美107号杨、法桐和白榆的取食量及不同的食料种类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对受试的各树种的取食量以洋白蜡为最多,完成一代平均每头可以取食2.21 g,其次为欧美107号杨1.95 g,再次为法桐和白榆,分别为1.85 g/头和1.68 g/头。3龄后幼虫对不同的寄主呈现出一定的偏好性,特别是5龄和6龄幼虫对不同的寄主的取食量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的食料植物对美国白蛾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成虫寿命、产卵量等有显著影响。取食法桐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不利性,主要表现为幼虫期延长、蛹重减轻、单雌产卵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冯兴无  李超荣  樊圣英  惠中元  施晓东 《化石》2005,(4):F0004-F0004
马山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西北的低山丘陵地带。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批“金马驹”来到这里,在山坡上奔逐、玩乐,后来消失在了山谷里。是否这就是马山名称的由来,有待进一步考证。长期以来,人们都渴望有机会也亲睹“金马驹”的真容,但是,一直未听说有人见到它们的踪影。最近,在辽西朝阳马山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穴,令当地村民感觉非常的疑惑,也给“金马驹”的民间传说增添了许多真实感。人们的疑惑之一是,孤零零的山包里怎么会崩出一个山洞来?山坡表面被石块和杂草覆盖,到处可见基岩的露头,下面怎么会出现洞穴呢?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中以转cry1Ab基因水稻 克螟稻 1号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Bt水稻对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 (Walker) 3龄和 5龄幼虫取食、生长及其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温度下 3龄和 5龄幼虫取食Bt水稻后 ,其取食量、体重增长和存活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温度对 3龄幼虫取食、生长和存活无显著影响 ,但对 5龄幼虫的取食和体重增长则有显著影响。幼虫死亡率与其取食Bt水稻的累积食量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