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接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8例,将其随机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疗法,口服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兰索拉唑。实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益气活血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1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2.
利用激光诱导拉曼光谱技术,测定了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癌患者血清的拉曼光谱。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对拉曼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得到辨别胃癌和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92%。  相似文献   
83.
幽门弯曲菌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人的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细菌,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重视。1983年Warren和Marshall报告,从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提出该菌很可能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从而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这种细菌已被正式命名为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简称CP)。国内外的研究提示,CP在胃炎及消化性溃  相似文献   
84.
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组织菌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0例慢性胃炎胃粘膜活检标本的细菌与L型的分离与菌落计数,结果显示除幽门螺杆外,尚分离到多种其它细菌和L型。胃液pH值的检测可见两者成正相关(r=0.64),提示胃液pH值直接影响细菌与L型的生长及其繁殖。因此,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5.
P物质对大鼠胃窦肌条收缩活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器官浴槽孵育离体大鼠胃窦肌条,观察P物质(substanceP,SP)对肌条收缩的效应及多种拮抗剂或抑制剂对SP效应的影响。结果:(1)SP明显增强肌条收缩幅度,在剂量为8×10-11-8×10-7mol范围内里剂量-效应关系。SP4×10-8mol,使肌条收缩幅度增强160.9±23.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2)神经节阻断剂六烃季胺、5-HT2受体阻断剂赛庚啶、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氨茶碱使SP肌条收缩幅度增强效应明显减弱(P<0.05)。(3)阿托品、心得安、酚妥拉明、氟哌啶醇和纳洛酮预孵育后,SP增强收缩幅度的效应与单独SP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果提示SP可能是肠神经系统中的非胆碱能兴奋性递质,可能通过激活5-HT神经元、促使组织胺释放等途径而增强肌条的收缩幅度。  相似文献   
86.
为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我们建立了原位(PCR(in situ PCR,ISPCR)方法,并使用它对胃炎和胃癌组织内的幽门螺旋杆菌进行了检测。发现在胃炎组织内Hpy的感染率为83.3%,胃癌组织内的感染率为65%。在11例胃癌阳性标本中,4例为细胞核阳性,2例细胞浆阳性,5例为所带正常胃腺组织内阳性。提示,Hpy的致癌机理,除与细菌的长期刺激外,尚可能与其参与细胞的功能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87.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对一类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lis,简称(P)研究报告日趋增多,并已引起全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兴趣和高度重视。自从1983年澳大利亚Marshall首次从胃窦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cp获得成功。随后Marshal等用自身试验和Girdwood等通过比较正常人及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CP分离阳性率与疾病转归的关系以及对治疗效果的观察等,提出了CP胃炎的观点,并认为CP是引起CP胃炎及胃肠溃疡的病原菌。病人CP的分离率一般在50—90%以上,[4.6.7]但在正常的胃和十二指肠活检标本中却很少能查出此菌。曾有报道,让志愿者吞服10~9个CP后,引起低胃酸性胃炎,持续时间约2周,病理学检查和  相似文献   
88.
溃疡病胃窦G和D细胞的体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真彩色医学院图像分析仪,对15例DU、GU和CON组患者,非病变区胃窦粘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的300个G和D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每个细胞检测十二个参数。三组中,G细胞的周长、面积、长径、短径、比表面、平均截距、平均体积、平均面积、圆球度和平均直径数,在DU和GU组都发生改变,它们的显著性差异率分别为100%;D细胞的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平均轴比数的改变,三组中的显著性差异率均在60%以上,这些结果,进一步增加了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非病变区幽门腺G和D细胞的体视学形态计量学的参数资料,并提示它们参与了溃疡病的内分泌调控活动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舌苔菌群的关系.方法 根据61名患者内镜、病理和H.pylori检测结果,将其分成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阳性组(12名)、慢性萎缩性胃炎H.pylori阴性组(16名)、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90.
儿童胆汁返流性胃炎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胆汁返流性胃炎国内报道不多,1985~2001年,新乡市中心医院共诊治儿童胆汁返流性胃炎100例,均经内镜检查确诊。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