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猴头菌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生理通讯》2009,28(3):72-75
目的: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酶素治疗组、猴头菌颗粒小剂量组、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热盐水灌胃方法制作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模型制成后连续给药28天;处死动物后通过制备病理切片和利用试剂盒测定胃粘膜氨基己糖、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由此观察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结果:猴头菌颗粒治疗组大鼠胃粘膜G、D细胞数量和氨基己糖、PGE2含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尤以猴头菌颗粒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结论:猴头菌颗粒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2.
微丝在低渗牵张诱导毒蕈碱电流增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Y  Yu YC  Cui YF  Li L  Guo HS  Li ZL  Xu WX 《生理学报》2003,55(2):177-182
在急性分离的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 ,利用膜片钳技术的传统全细胞模式记录离子电流的方法 ,探讨微丝在低渗牵张诱导毒蕈碱电流增加中的作用。当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膜电位钳制在 - 2 0mV时 ,灌流液中 5 0μmol/L 卡巴胆碱 (carbachol,CCh)或电极内液中 0 5mmol/LGTPγS均可引导毒蕈碱电流 (muscariniccurrentICCh) ,低渗牵张 ( 2 0 2mOsmol/L)分别使其增加 145± 2 7%和 183± 3 0 % ;当电极内液中加入 2 0 μmol/L的细胞松弛B (一种微丝骨架的解聚剂 )时 ,低渗牵张使ICCh只增加 70± 6% ;而电极内液中加入 2 0 μmol/L的鬼笔环肽 (一种微丝骨架的稳定剂 )则使ICCh增加了 5 45± 81%。结果表明 ,低渗牵张可增加由卡巴胆碱或GTPγS诱导的毒蕈碱电流 ,微丝参与调节低渗牵张诱导豚鼠胃窦平滑肌细胞ICCh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PGR)、胃泌素-17(G-17)、胸苷激酶1(TK1)、菱形结构域蛋白1(RHBDD1)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对萎缩性胃炎与早期胃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早期胃癌患者,记作胃癌组。另选取同期萎缩性胃炎和健康体检志愿者各200例,记作萎缩性胃炎组及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G-17、TK1、RHBDD1水平以及HP-IgG阳性率。比较早期胃癌HP-IgG阳性及阴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PGR、G-17、TK1、RHBDD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R、G-17、TK1、RHBDD1水平联合HP-IgG鉴别早期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的效能。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PGR水平均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及对照组,且萎缩性胃炎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胃癌组血清PGⅡ、G-17、TK1、RHBDD1水平以及HP-IgG阳性率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及对照组,且萎缩性胃炎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早期胃癌HP-IgG阳性患者血清PGⅠ、PGR均低于HP-IgG阴性患者,而血清PGⅡ、G-17、TK1、RHBDD1水平均高于HP-IgG阴性患者(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PGR、G-17、TK1、RHBDD1水平以及HP-IgG抗体联合鉴别早期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的效能优于上述五项指标单独鉴别。结论: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R存在异常低表达,而血清G-17、TK1、RHBDD1以及HP-IgG抗体存在异常高表达,联合上述五项指标鉴别早期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4.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放大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尤为受到重视,并越来越多运用于临床诊断。目前新型的放大内镜可清晰显示消化道粘膜腺管开口和微细血管等细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发现和诊断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一些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恶性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近年来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加上染色对比技术及窄带成像等技术,使放大内镜的运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放大内镜对结节性胃炎及其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5.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是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溃疡的重要原因 ,与胃癌和胃淋巴样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极度相关。目前人类对其生物学特点、致病机制及其与宿主的关系等方面均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对Hp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Hp较其它细菌表现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该菌面对复杂的定居环境 ,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独特的适应性机制。Hp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为深入研究Hp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为后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 ,国内外研究者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继在Hp的遗传变异、生理、…  相似文献   
26.
利用幽门螺旋杆菌标准菌株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小鼠胃炎模型对Hp疫苗研制、Hp致病机制的研究及抗Hp药物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灌胃国际标准菌株幽门螺旋杆菌Hp ATCC 43504,构建了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利用小鼠胃部Hp尿素酶活性检测、Hp的定量培养、PCR检测、组织病理学等多种方法鉴定BALB/c小鼠动物胃炎模型。通过Hp诊断试剂盒检测,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呈现玫瑰红色,而健康小鼠的胃组织不能使Hp尿素酶试剂变色,依旧呈现黄色;通过小鼠胃组织匀浆液培养Hp,造模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均可在BHI血平板长出Hp菌落,而对照组小鼠的胃组织匀浆液不能培养出Hp菌落;利用PCR对造模组和对照组BALB/c小鼠的胃组织进行Hp检测,造模组小鼠胃组织可扩增出150 bp的DNA产物,而对照组小鼠胃组织无扩增产物;通过HE染色法观察小鼠胃部病理变化和炎症情况,与健康BALB/c小鼠比较,造模组小鼠胃粘膜和粘膜下层有大量白细胞浸润,胃部炎症明显。利用国际标准菌株Hp ATCC 43504菌株成功构建了BALB/c小鼠胃炎模型,为评价防治Hp感染药物的效果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7.
幽门螺杆菌(Hp)可导致人类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多种临床表现,但这些类型是否与Hp菌株的不同有关,迄今尚未得到共识。有别于一般文献报道,本文采用多标本、多参数实验设计,对Hp毒力株携带的cag致病岛(cagPAI)的功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联合聚普瑞锌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聚普瑞锌颗粒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连温胆汤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检测血清GAS、5-HT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计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胃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AS、5-HT水平明显升高,而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联合聚普瑞锌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有效提升疗效,调节胃肠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29.
黄作福   《生理学报》1987,39(1):98-102
用具有胃窦小胃、胃体小胃和胃肠吻合制备的狗做慢性实验,观察酸化胃窦粘膜对胃体小胃组织胺性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一次皮下注射磷酸组织胺0.04mg/kg 体重,可使胃体小胃的胃酸分泌达到最大分泌量;在3—4h 内,每隔15分钟皮下注射磷酸组织胺0.01mg/kg体重,从第四次注射以后,即可使胃体小胃的酸分泌持续稳定在高水平。用0.1mol/L 盐酸灌注胃窦小胃,上述两种组织胺性胃酸分泌均受到抑制,而用生理盐水灌注则无影响。由此得出结论:酸化幽门部粘膜能抑制组织胺性胃酸分泌。由于这种抑制现象出现的潜伏期较长(15min 以上),作用持续时间较久(超过2h),提示酸化幽门部粘膜对组织胺性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某种抑制性体液因素实现的。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胃动素对新生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细胞内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条件下相同浓度胃动素对培养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细胞膜Ca^2+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含Ca^2+螯合剂EGTA的D-Hank’s液及细胞内Ca^2+释放阻断剂TMB-8均可不同程度抑制MTL对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的升高作用。结论:MTL具有升高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的作用,细胞外Ca^2+内流和内Ca^2+释放参与了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