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4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单核巨噬细胞(MC/MP)浸润,MCP-1及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行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UUO组,苦参素治疗组。治疗组在UUO的基础上每天以苦参素100mg/Kg腹腔注射。各组于术后第14d分别处死5只大鼠。用PAS及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肾间质ED-1阳性的MC/MP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Ⅰ型胶原(ColⅠ)的表达。结果 苦参素治疗组肾间质MC/MP细胞浸润数及MCP-1,ColⅠ的表达显著低于UUO组,肾小管变性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也明显减轻。结论 苦参素可下调UUO大鼠肾间质MCP-1的表达,减少MC/MP细胞浸润,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索信号途径ERK→AP-1在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激活巨噬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WPG刺激SD大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凝胶电泳迁移分析技术检测巨噬细胞AP-1的活性。结果WPG刺激组巨噬细胞AP-1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巨噬细胞经ERK抑制剂PD98059预孵后,其AP-1的活性显著低于WPG刺激组(P<0.01)。结论双歧杆菌的WPG可通过ERK→AP-1这一信号途径来活化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03.
副溶血性弧菌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感染人体的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通过将其效应蛋白直接注射至宿主细胞中操纵宿主,介导毒力的发挥,并进化出了一套完美的免疫逃逸策略,成功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引起急性肠胃炎、败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等疾病。副溶血性弧菌入侵上皮细胞,使胞内囊泡酸化,在与溶酶体融合之前逃逸到细胞质中,并且限制活性氧的产生,促进其在胞内生存。副溶血性弧菌可以诱导自噬,抑制NLRC4炎症小体介导的caspase-1的激活,还可以通过抑制TAK1激酶,阻止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干扰免疫系统激活,借助多种手段共同协作从而达到免疫逃逸。本文系统总结了副溶血性弧菌现已研究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方向,对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理和防控药物靶向位点的选择及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抗反转录病毒疗法(ART)能够有效控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复制,但是不能将其完全清除。至2012年底,全球仍有3 500万HIV-1感染者,同年约160万人死于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及其相关疾病。HIV-1感染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内HIV-1潜伏储存库(Reservoir)的存在。HIV-1潜伏储存库主要由CD4+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构成,与CD4+T细胞相比,目前研究者对单核巨噬系细胞中HIV-1病毒复制机制尚不明了,且缺乏适宜的研究体系。因此,为探讨单核细胞活化或分化信号对HIV-1复制的影响,我们建立了旨在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人单核巨噬细胞系模型。【方法】构建env区域移码突变和nef区域携带EGFP或Nano Luc报告基因的HIV-1 NLn GFP-Kp或NLn Nano Luc-Kp重组病毒,分别感染2种人单核细胞系THP-1或U937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制备单克隆细胞系,利用流式细胞术或Nano Luc荧光素酶活性分析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筛选EGFP或Nano Luc阴性表达的细胞克隆,经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后鉴定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结果】研究中鉴定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细胞克隆。其中2个是表达EGFP的THP-1克隆,2个是以Nano Luc为报告基因的U937克隆。这些克隆在PMA刺激处理后皆有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在恒态条件下未检测到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4个HIV-1潜伏感染的人单核细胞系克隆,该模型有助于理解单核巨噬系细胞的HIV-1病毒复制机制,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HIV-1前病毒转录调控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培养恒河猴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MDM)的方法。方法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成年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同时用无抗凝剂采血管采集同一只猴外周血,自凝后分离血清。将猴PBMCs置于Cell BIND Surface的96孔(0.8×106个细胞/孔)或48孔培养板(3×106个细胞/孔)中,用含不同百分比的猴自体血清或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 h后洗弃未贴壁细胞,加入含有猴自体血清或FCS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7 d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分化良好的猴单核巨噬细胞贴壁能力强,占据板底大部分区域。胞体形态多样,多数呈长梭形。用巨噬细胞标记受体(CD14)抗体染色判断细胞纯度。并用细菌内毒素(LPS)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此外,用猴艾滋病毒(SIVmac17E-Br、SIVmac251)和人-猴嵌合体艾滋病毒(SHIV KU-1)感染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检测病毒在猴巨噬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在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条件下,大多数(85%)猴单核细胞能在24 h内贴壁,体外分化5~7d后,猴巨噬细胞纯度大于96%。相比而言,含较高浓度(4%,8%或10%)猴自体血清或FCS的RPMI 1640培养基对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作用较差。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对LPS刺激敏感,可产生多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此外,这些细胞对SIV或SHIV均易感,产生感染性病毒。结论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适于原代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该方法简单、花费少,无需生长因子,且分化效果好,是培养猴艾滋病毒及开展相关免疫学实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6.
炎症是公认的肿瘤十大特征之一,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肿瘤的生长、血管生成、免疫抑制、 转移和药物抗性。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还会影响抗肿瘤治疗的临床疗效。鉴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其作为潜在抗肿瘤靶点备受关注。基于最新的研究,对人类癌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作用和特征以及用作新兴肿瘤治疗干预 靶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通路是调节替换活化的(alternatively activated)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中心环节.姜黄素是PPAR-γ的天然激动剂,有着良好的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巨噬细胞株的体外炎症模型,用姜黄素及PPAR-γ的特异性抑制剂GW9662对其进行干预,观察巨噬细胞株极化状态的改变.结果显示,姜黄素可以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当特异性抑制PPAR-γ通路后,姜黄素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作用受到抑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能是通过激动PPAR-γ通路促使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为进一步研究姜黄素的抗炎机制及治疗慢性低度炎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建立白介素34转基因小鼠,研究该基因在小鼠中表达对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方法把人的IL34基因插入CMV启动子下,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建立IL34转基因C57BL/6J小鼠。PCR鉴定IL34转基因小鼠的基因表型,Western blotting检测IL34蛋白的表达水平,组织化学染色观察IL34转基因小鼠重要器官的病理改变。结果建立了2个品系的IL34转基因小鼠。转入的人IL34基因在脾脏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内源性IL34。组织学分析显示IL34转基因小鼠各重要器官如脑,心,肝,肾,肠等的形态结构均正常,但脾脏的生发中心比较活跃,白髓的范围比野生型小鼠大。结论成功建立了IL34转基因小鼠,IL34基因的过度表达对免疫系统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对人巨噬细胞株(THP-1)源性巨噬细胞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表达的影响。方法:THP-1细胞经160 nmol/L佛波酯(PMA)孵育24 h,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分别与普伐他汀及罗格列酮单独或联合作用24 h,提取各组细胞总RNA和蛋白质,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BCA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普伐他汀增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表达,但抑制肝X受体(LXR)mRNA表达(P〈0.05),对ABCA1的表达不产生明显效应(P〉0.05);罗格列酮单独或与普伐他汀联合作用均可引起ABCA1表达明显增加,同时PPARγ及LXRαmRNA表达亦上调(P〈0.05))。结论:普伐他汀与罗格列酮联合应用能上调巨噬细胞ABCA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氨溴索与碳酸氢钠灌洗治疗支气管扩张反复感染的疗效及意义。方法将支气管扩张反复感染住院患者,分为灌洗组(常规治疗方法 +支气管局部注药灌洗3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 38例),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评估,随访半年。结果灌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急性加重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局部氨溴索、碳酸氢钠序贯灌洗能提高支气管扩张感染疗效、减少半年急性加重次数、改善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微环境来维持菌群平衡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