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69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朱Xuan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总结了1981-200年朱Xuan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对朱Xuan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朱Xuan野生群体共计营巢123窝,产卵363枚,出壳276只,离巢出飞幼鸟216只。朱Xuan的平均窝卵数为3.04枚,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孵化期为28天,育雏期为40-4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Xuan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Xuan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82.
朱鹮的营巢、产卵、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系统地总结了 1981~ 2 0 0 0年朱筑巢、产卵、孵化和育雏的情况 ,对朱的繁殖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此期间 ,朱野生群体共计营巢 12 3窝 ,产卵 3 63枚 ,出壳 2 76只 ,离巢出飞幼鸟 2 16只。朱的平均窝卵数为 3 0 4枚 ,窝卵数在年际间无显著差异 ,孵化期为 2 8天 ,育雏期为 4 0~ 4 5天。在孵化过程中朱的每日晾卵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加 ,在育幼过程中亲鸟的喂食量在育雏中期最多 ,雌雄亲鸟对后代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近年来朱营巢地的海拔高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83.
康丽  朱庆 《遗传》2008,30(2):203-203―208
采用多重PCR扩增结合荧光标记全自动电泳检测技术, 对鸡基因组1号染色体和Z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座位与丝羽乌骨鸡BM、BF两个蛋用新品系180个个体的开产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MCW0068、MCW0200与开产蛋重相关显著(P<0.05); 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MCW0068、MCW0208和位于Z染色体上的MCW0128与开产体重相关显著(P<0.05); 而位于Z染色体上的MCW0154与开产体重相关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84.
利用SRAP标记研究四川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 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 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 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 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 共产生225条多态性条带, 占总条带数的22.5%。64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3种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5.20种等位变异。遗传多样性在0(me9/em14, me9/em15)~0.8928(me6/em18)之间, 平均为0.512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25份材料可分成A、B、C 3大类, 材料聚类与其来源地有明显的相关性。25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3240), 平均遗传多样性较低(0.5126), 遗传基础较为狭窄。  相似文献   
985.
草地螟2007年越冬代成虫迁飞行为研究与虫源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草地螟 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危害我国北方农牧业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明确草地螟的虫源地及迁飞路线对其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垂直监测昆虫雷达的长期观测,迁飞高峰期雌虫卵巢解剖、大区环流分析、各地虫情信息收集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2007年越冬代草地螟的空中迁飞行为和东北地区严重暴发的草地螟虫源。结果表明:6月7–9日,雷达观测点诱虫灯内草地螟具有典型迁飞昆虫生理特征;草地螟主要在夜间迁飞,飞行高度集中在300~500 m,400 m是主要飞行高度,迁飞高峰期夜间迁移可持续9 h。东北地区严重发生的草地螟虫源,一部分来自内蒙古乌盟地区,一部分来自蒙古共和国中东部及中俄边境地区。据此推测我国与国外草地螟存在虫源交流。  相似文献   
986.
杨群芳  叶华智  张敏 《昆虫学报》2008,51(6):595-600
本文同时采用分离和电镜扫描技术研究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Blan dford)不同发育阶段坑道和贮菌器内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Ambrosiella hartigii是光滑足距小蠹扩散、蛀孔、越冬和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内唯一分离到的真菌,而刚羽化的雌成虫贮菌器中没有分离到任何真菌种类,体壁新硬化的成虫贮菌器中真菌的分离频率最低。坑道内共分离到4种真菌: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从卵期到蛹期的坑道中,A. hartigii总是能被分离到,占分离物总数的百分率较高,达40%~60%;而在成虫期坑道中,A. kilienseFusarium sp.1被分离率较高,都为34.6%。扫描电镜观察表明,A. hartigii为卵期到蛹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而镰刀菌Fusarium spp.则是成虫期坑道中的优势种。这些结果均表明,Ambrosiella hartigii,Acremonium kiliense和2种镰刀菌Fusarium spp.是光滑足距小蠹的虫道真菌,而且这些真菌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是随着蠹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的。真菌种类的组成和变化可 能与幼虫和成虫的营养需求以及虫道真菌的生长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987.
为研究特种五谷虫(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蝇蛆的俗称)脂肪酸的体外抗肿瘤、抗HIV-1整合酶活性,并确定其组分构成,通过溶剂萃取和油脂酶解获得2种脂肪酸FA1和FA2,采用MTT法/SRB法测定其体外抗人白血病细胞HL-60/人肺癌细胞A-549活性,以及采用Biotin-ELISA法检测其对HIV-1整合酶的抑制作用;并由GC-MS分析确定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FA1和FA2对人白血病细胞/人肺癌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在35~65 μg/mL;对HIV-1整合酶同样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6.7 μg/mL和98.5 μg/mL。GC-MS分析表明,FA1和FA2化学组成相似,均含有15%~16%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有2个组分为ω-6 PUFA。提示特定培养的五谷虫,其脂肪酸成分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抗HIV-1整合酶活性,其中含有的PUFA,尤其ω-6 PUFA,可能是主要活性组分;FA2在来源上和FA1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8.
从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50m和1 200m的常绿阔叶林中选取17种常绿乔、灌木,对其叶片虫食状和取食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7种植物叶片共有15种虫食状类型,每种叶片虫食状类型为8~14;虫食状出现频率0.02%~37.01%,其中缘食状出现频率最高(37.01%),叶中脉食状出现频率最低(0.02%)。(2)木荷(Schima superba)的取食强度最大(9.60%),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次之(6.61%),油茶(Camellia Oleifera)最小(0.34%)。(3)15种虫食状类型中有6对虫食状呈显著正相关,2对呈显著负相关。(4)海拔1 200m处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木荷、栲树和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比海拔450m处的同种植物叶片的虫食强度高,其中木荷差异最大,从13.81%降至2.93%。  相似文献   
989.
苏铁蚧虫及其天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省10县市的调查、采集和鉴定,苏铁蚧虫计有15种,隶属4科、10属。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是咖啡盔蚧和酱褐圆蚧。天敌有寄生性天敌15种、捕食性天敌6种和寄生菌1种。  相似文献   
990.
尖前口虫的口器发生研究(纤毛门, 膜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咽膜类纤毛虫尖前口虫无性生殖期的核器及口器的演化.其发生特征为;1)新的口原基形成于原前庭动基列与口侧膜间,表观为原口侧膜分裂而致;2)随着形态发生的进行,由口原基依次演化出后仔虫的三片咽膜、口侧膜和三条前庭动基列;3)原口器完全被前仔虫所继承;4)体纤毛器在整个形态发生过程中一直保持双动基列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