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7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有肥胖、糖尿病和高胆固醇。尽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事实上至今尚未发现可以用于治疗的药物。山楂酸是一种五环三萜化合物,已报道具有多种药理特性,包括抗炎、抗氧化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山楂酸能够抑制高脂饲料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生成。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山楂酸体外对肝细胞(LO2)脂质累积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山楂酸可抑制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LO2细胞脂质累积,进一步研究表明,山楂酸可抑制LO2细胞的SCAP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相似文献   
92.
兔唇花属植物具有良好的止血活性,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也比较深入,但未见对冬青叶兔唇花化学成分的报道。为明确冬青叶兔唇花的化学成分,我们首次对其地上部分的非极性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冬青叶兔唇花地上部分的非极性成分中,我们分离、鉴定了52种成分,占非极性成分总量的92.61%,主要包括脂肪酸酯、长链烷烃、单萜、倍半萜、甾体及芳香化合物等。本研究为兔唇花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测定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花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花不同极性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差别,其总抗氧化能力与溶剂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其它抗氧化活性与溶剂极性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一极性黄酮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别。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酸乙酯层(EC50=0.11 mg/mL),其次是二氯甲烷层(EC50=0.38 mg/mL)和乙醇粗提物(EC50=0.56 mg/mL)。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的为水层,在1 mg/mL时为1.482个T-AOC能力单位。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正己烷层和乙醇粗提物,在3.57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6.23%、66.04%和64.63%。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乙醇粗提物,在1 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相当于0.15 mg/mL Vc清除率的336.17%和318.20%。可见,小叶锦鸡儿花的粗提物和不同极性黄酮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提取、制备抗氧化特性和作用不同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由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HBsAg)及X基因(HBx)定位整合转基因小鼠及对照小鼠的肝脏组织为标本,利用North-ern印迹、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16在乙肝病毒基因定位整合转基因小鼠肝脏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结果:p16主要在小鼠胚胎期的肝脏中表达,在新生小鼠和成年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其表达;在HBsAg转基因小鼠和HBx转基因小鼠的肝脏肿瘤中,p16的表达明显升高。结论:p16基因在HBsAg或HBx诱导的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被重新激活,也许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Bax和hHGF双基因共表达的重组慢病毒并鉴定。方法:通过重叠PCR技术构建attB1-K-hBAX/T2A/eGFP/P2A/hHGF-attB2基因片段,利用gateway technology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LV.EX2d.null-EF1A>hBAX/T2A/eGFP/P2A/hHGF和阴性对照质粒pLV.EX2d.null-EF1A>eGFP并测序,上述两种质粒分别与辅助质粒共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荧光显微镜检测病毒滴度。结果:经鉴定慢病毒载体质粒构建正确,荧光显微镜检测hBax和hHGF共表达慢病毒滴度为7.8×107TU/mL,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阴性病毒滴度为9×107TU/mL。结论: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Bax和hHGF双基因的慢病毒构建成功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感染液。  相似文献   
96.
目的:建立检测HSF1 mRNA的real-time PCR的方法,了解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及2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HSF1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性别、肿瘤大小、门静脉侵犯情况、HbsAg水平及AFP水平的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al-time PCR技术可以成功检测外周血中HSF1 mRNA的表达量,HSF1可能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预处理对人肝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培养的人肝细胞分为4组:正常对照(C)组、细胞缺氧复氧损伤(H/R)组、内质网应激(ER)组、内质网应激预处理(ERP+H/R)组。收集各组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ing及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特异蛋白GRP78表达水平,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ERP+H/R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H/R组(P<0.05),ER及ERP+H/R组GRP78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R组(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预处理对肝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内质网应激特异性蛋白GRP78可能在肝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作为一种关键性的保护蛋白出现。  相似文献   
98.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本刊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99.
脂连素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脂连素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雄性BALB/C小鼠17只,随机分为3组:ConA组6只:尾静脉注射ConA。脂连素组5只:在静脉注射ConA前腹腔内注射脂连素。对照组6只: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ConA后8小时留取血清检测各组ALT和TNF-α水平,肝组织进行HE染色,并检测NF-κB活性及肝细胞凋亡率。结果HE染色可见ConA组肝细胞水肿、变性,肝组织内淋巴细胞浸润、淤血等,脂连素组上述病理变化减轻(P〈0.01)。脂连素组ALT和TNF-α水平、NF-κB活性、肝细胞凋亡率均低于ConA组(P〈0.01或P〈0.05)。结论脂连素具有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TNF-α的产生、抑制肝组织NF-κB活性及抗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黄芩甙对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的影响,同时观察对肝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线粒体超微结构、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Ca^2+的影响,探讨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肝癌细胞BEL-7402,光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线粒体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百分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Ca^2+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Bcl-2、Pax蛋白表达。结果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呈剂量依赖关系,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降低肝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使细胞内Ca^2+增加,细胞Pax表达增加,广泛分布于胞核和胞质中,Bcl-2表达减少。结论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凋亡,线粒体损伤在黄芩甙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抑制肝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促进Pax蛋白表达及细胞内Ca^2+增加,激发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开放,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使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