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慢性缺氧对大鼠肺内皮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AB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慢性缺氧时大鼠肺组织内内皮素-1(ET-1)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①正常肺血管内皮细胞有少许ET-1样阳性染色物质呈现。②缺氧IW后,肺内ET-1含量增加,主要位于肺血管内皮细胞和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③缺氧2W和3W后,ET1阳性免疫物质进一步增加,于肺泡细胞内也见到阳性染色。④缺氧1W后肺内ET-1mRNA表达增加,缺氧2W和3W后,ET-1mRNA的表达进一步加强。提示缺氧可刺激肺内ET-1mRNA的表达,慢性缺氧时肺内ET-1持续分泌增加,这可能是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家兔胫骨前肌肌纤维型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家兔胫骨前肌的肌纤维起止、排列和神经支配特征,将该肌分为前、后两个亚体。利用家兔8例16侧胫骨前肌,按上述两个亚体分别取材,作恒冷箱冰冻横切,肌球蛋白ATP酶染色,将肌纤维分为Ⅰ型、ⅡA型、ⅡB型,检测各亚体的肌纤维型构成比例,肌束内肌纤维的分布特征,并用图象分析仪测量各亚体肌纤维横切面积和直径。结果发现,前、后亚体以Ⅱ型纤维居多,前亚体ⅡA型纤维高达35.4%,后亚体Ⅰ型纤维多达24.5%,两者的ⅡB型纤维均达50%左右。而左、右侧之间无差异,肌束周边部内Ⅰ型纤维仅占12.7~13.3%,ⅡB型纤维高达59.9~60.0%,说明受肌束膜压迫影响,ⅡB型肌纤维血供少,以适应无氧酵解的功能。各亚体的Ⅰ型纤维较细,Ⅱ型纤维较Ⅱ粗,A型与ⅡB型二者相似。作者认为,前亚体主要参与快速有力的足背屈运动,后亚体则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保持足弓的形状和弹性,以便适应该肌的站立、跑动和跳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测定CK-MM亚型的聚焦色谱法,此法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线性范围宽,最低检测限(8U/L)较正常参考值低,比国外报道的类似方法高6倍以上,分离度亦有改进.测定了20例健康人血清亚型分布,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该法自动化程度高,已在急性心梗的诊断中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横纹肌肌原纤维的第三肌丝──肌联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证明,在动物横纹肌肌原纤维中,除包含有粗肌丝、细肌丝外,还有纤肌丝的存在,肌联蛋白(肌巨蛋白)是具有挠性的线状蛋白质,分子量为3000 000,长度约为0.9μm,跨越肌原纤维的M-线和Z-线,形成纤肌丝.其生理功能是在粗肌丝装配中具有分子模板作用,并将粗肌丝稳定于肌原纤维肌小节中央以及可参与肌球蛋白活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给出了鸣鸣蝉发声肌肌原纤维的双阵列结构,其肌纤维中并存两种不同阵列的“快”和“慢”动肌原纤维(FSM和SSM).FSM和SSM虽然由粗肌丝构成相同的阵列骨架,但细肌丝对粗肌丝的比例(RTIF)不同,分别为3:1和5:1.明显区别于单音调鸣声的蝉类发声肌肌原纤维的RTIF为3:1的单阵列结构,即与鸣鸣蝉变音调声产生的原初机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蓝斑核对上呼吸道阻力肌—颏舌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38只经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健康家兔上进行,观察了电、化学刺激蓝斑核(LC)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长串电脉冲刺激蓝斑核使颏舌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长吸性肌电积分幅度升高,膈肌亦出现与颏舌肌同步的肌电活动增强。(2)LC内微量注射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也引起明显的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增强。(3)上述电、化学刺激的区域对照和盐水对照实验,均未出现有意义的肌电改变。提示:电、化学刺激LC可特异性增强上呼吸道阻力肌──颏舌肌的紧张性活动,具有减小上呼吸道阻力的作用,这对于某些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蛙半腱肌肌束负载Fura-2/AM后,可用荧光信号F340、380nm波长比值(R340/380)反映胞浆内游离Ca2+浓度(〔Ca2+〕)。利用这一技术,我们发现长时间电刺激后的骨骼肌〔Ca2+〕,高于未刺激肌,R340/380分别为1.49±0.54(n=10)和1.02±0.26(n=10)。加入Ca2+载体伊屋诺霉素(ionomycin,1μmol/L)后,正常肌与电刺激肌〔Ca2+〕,均上升,但刺激肌上升幅度低,持续时间短。说明电刺激至力竭后,细胞内有较多的Ca2+负载。增加细胞外Ca2+浓度至15mmol/L,〔Ca2+〕i下降。而给予Na+-Ca2+交换阻断剂奎尼丁(104mol/L)后,正常肌〔Ca2+〕i上升,刺激肌〔Ca2+〕i下降。结果提示:Na+-Ca2+交换是正常骨胳肌外排Ca2+的途径之一;而长时间肌肉活动则可能使细胞膜Na+-Ca2+交换方式改变,从而导致力竭肌〔Ca2+〕i上升。  相似文献   
18.
慢性缺氧对大鼠膈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慢性缺氧和参麦注射液治疗对大鼠膈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缺氧使膈肌SDH活性降低,Ⅰ类纤维极显著减少,运动终板ChE活性极显著降低,线粒体肿胀变性,神经肌肉运动终板突触前部囊泡减少,突触间隙模糊,终板模电子密度降低;参麦治疗可恢复缺氧膈肌的SDH活性及Ⅰ类纤维数目,显著提高终板ChE活性,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运动终板突触前部囊泡丰富,突触间隙清晰,终板膜电子密度正常。表明慢性缺氧降低膈肌有氧氧化能力,影响其能量代谢及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减弱其收缩力,而参安治疗可改善缺氧造成的上述损害,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马捷  黄露杰  张巧霞  朱艳  钱露 《遗传》2023,(2):176-183
医学遗传学是生物医学中的前沿学科,也是临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核心内容。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医学遗传学扮演着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角色。近年来,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作为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分享了以A2型短指(趾)症(brachydactyly type A2,BDA2)研究为核心的PBL教学案例,以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卓越学风,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