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8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18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49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性双型的特征通常被认为产生于种内争夺交配优先权的斗争。例如,现生和化石的雄性长鼻类动物具有较大的体型和较粗壮的上门齿。本研究阐释了如下现象:化石象型类动物(Elephantiformes,长鼻类的主要类群)一些性双型特征与其进化历史具有相关性,而与性别竞争并非直接相关。在中新世的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和狭齿嵌齿象(Gomphotherium angustidens)中,雄性比雌性倾向于具有进化中更进步的特征,如同雄性在进化中领先雌性一步。这种现象可能与雌性偏好的机制相耦合。在象型类动物进化的早期(繁荣期),性别选择压促使雄性比雌性产生更加显著的进步特征;然而,在它们进化的晚期(衰退期),性别选择压似乎减弱,性别的异时进化也减少。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在大型有蹄类的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那些繁荣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显著,如鹿科和牛科;而衰落的类群中通常性双型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尾巴通过产生强大的游泳速度在反捕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实验动物来评估断尾的运动代价。以74尾具有完整尾蝌蚪作为实验组,通过截去不同尾长片段,人为分成轻微尾损伤组(30%)和严重尾损伤组(30%)并测定两组蝌蚪在断尾前后的游泳速度。以16尾完整尾蝌蚪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断尾前后同时进行游泳速度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断尾影响蝌蚪的游泳速度,但仅在尾损伤程度达到尾长的30%以上时才产生不利的影响。这表明轻微尾损伤并不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游泳速度产生严重影响。在断尾前后实验组蝌蚪的游泳速度均与尾长呈正相关。在相同尾长状态下,尾损伤蝌蚪的相对游泳速度明显快于完整尾蝌蚪。因此,尾损伤的镇海林蛙蝌蚪有可能通过改变尾和身体的摆动频次等方式在断尾后对游泳速度进行了一定的补偿。尾损伤在野外频繁发生于蝌蚪的尾远端,据此推测镇海林蛙蝌蚪在自然条件下的尾损伤并不会产生严重运动代价。  相似文献   
993.
两个相关基因表达量和SNP与玉米雄穗大小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雄穗通常较发达,散粉量大于授粉需要,过量消耗能量会影响光合产物向果穗的分配,过于发达的雄穗还会影响群体透光性、降低光合效率。生产实践和育种研究证明,由于雄穗大小与玉米籽粒产量负相关,因此成为品种选育的间接选择指标。该研究根据前人的报道,从11个雄穗大小不同的玉米自交系中扩增角蛋白相关蛋白基因KAP5-4和受体样蛋白激酶基因CLV1的基因组序列,多重比较后用以分析其开放阅读框、保守结构和单核苷酸多态性,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在雄穗原基中的差异表达,并与雄穗分枝数和雄穗干重两个度量雄穗小的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KAP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雄穗分枝数(r=0.77,P0.01)和雄穗干重正相关(r=0.83,P0.01)。11个自交系的CLV1基因开放框在2 104 bp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中5个自交系的2 014~2 016 bp核苷酸组成密码子GAC,编码受体样蛋白第702位酸性的天冬氨酸,另6个自交系的2 014~2 016 bp核苷酸组成密码子AAC,编码受体样蛋白第702位极性天冬氨酰胺。在前5个自交系中,CLV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雄穗分枝数(r=-0.92,P0.01)和雄穗干重(r=-0.91,P0.05)负相关;而在后6个自交系中,仅与雄穗干重负相关(r=-0.91,P0.05)。综上所述,KAP5-4和CLV1基因的表达和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玉米雄穗大小关系密切,可开发功能性的DNA标记用于玉米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994.
具红光  全雪丽  崔馨月  李美善  朴锦 《广西植物》2016,36(10):1259-1264
苍术属(Atractylodes DC.)是菊科菜蓟族(Cynareae)刺苞亚族(Carlininae O. Hoffm.)的一个东亚特有属,世界上仅有7种,其中我国有5种。该研究以关苍术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比较研究了两性花和雌花的花药及雄配子体发育进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雌花产生花药退化的时期及原因。结果表明:(1)关苍术小孢子发育与花蕾长度间存在相关性,当花蕾长度在5 mm时进入花粉母细胞时期,花药壁已分化,在7~9 mm时处于四分体时期,大于11 mm时开始进入花粉粒时期。(2)关苍术花药5个,花粉囊4个,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为主,属3-细胞型,萌发沟3个。(3)关苍术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从外层的表皮、药室内壁,到内层的中层和绒毡层均由一层细胞构成,关苍术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4)关苍术雌花花药退化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至四分体时期,表现为花药发育早期畸形、药壁分化异常、小孢子母细胞发育停滞在前期、绒毡层增生4个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苍术属植物的系统发育、物种形成和进化提供胚胎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构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域7(EGFL7)基因RNA干扰(RNAi)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参照小分子干扰RNA 的设 计原则,应用OligoDesigner 3.0 软件设计三条靶向人EGFL7 基因的RNA干扰序列(hEGFL7-RNAi),并将其分别插入含有绿色 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载体pLV3 中,获得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pRsv-REV、pMDlg-pRRE 和pMD2G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 装产生重组慢病毒,培养72 h后,应用qRT-PCR 检测慢病毒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靶基因mRNA 的水平,以评价 其基因沉默效果。结果:筛选出3 条人EGFL7 基因的RNAi 序列,分别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其滴度分别为1× 108、2× 108和5× 108TU/mL,将其转染入HUVEC 后,EGFL7mRNA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成功筛选出三条针对人EGFL7基因的 RNAi有效靶序列,并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证明该序列可沉默HUVECs 中EGFL7 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告了从国外引进的五种类杆菌培养,鉴定及其抗血清的制备。结果表明这些类杆菌在牛心脑培养基中容易生长。均为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无芽孢多形态杆菌。经生化反应鉴定结果发现脆弱类杆菌对红霉素(60μg)、利福平(15μg)敏感,而对多粘菌素B(10μg)、青霉素(2IU)、卡那霉素(1000μg),万古霉素(5μg)耐受。用不同接种途径免疫家兔所获得的脆弱类杆菌抗血清的结果表明皮下加不完全佐剂组血清中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一般皮下组及静脉注射组。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报道了我国栽培及野生菇类上的寄生真菌,1个新变种:紫聚伞霉星梗变种Sibirina purpurec var. asterophora, J. D.Chen, 8个新记录,其中1个新组合:星梗聚伞霉Sibirina astrophorea(de Hoog)J.D.Chen)。它们都是轮枝菌近似属。有4个是我国罕见属、种。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分别作详细描述,并列出寄主名称、分布地区、附图及照片。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类茎属一新种及其囊蚴在体外的培养:吸虫纲:微茎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1986年5——6月间,检查辽宁省营口二道沟天津厚蟹 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发现类茎属 Microphalloides Yoshida,1938的囊蚴,经感染家鸭、大白鼠、小白鼠、犬、猫及体外培养,结果于家猫及IMDM培养液中获得成虫。经鉴定为一新种,订名为辽宁类茎吸虫Microphalloidesliaoningensis,其与日本类茎吸虫相似,但不相同。木新种阴茎囊的肌纤维束有4束,阴茎囊基丁质突起的前端块末端非鱼尾鳍状,分二圆叶,前叶小于后叶,后端块远端钧状,向前弯曲。卵黄腺滤泡16—23个。虫卵较小而囊蚴较大。后尾蚴经体外培养99小时,虫体发育良好,子宫内可见大量虫卵,这对该虫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