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石笔木CHS基因家族成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PCR方法从石笔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的总DNA中扩增CHS基因外显子2的部分序列以代表该基因进行研究,经克隆后测序,得到长约740-780bp的序列共12个。以EMBL数据库中得到的紫花苜蓿和欧洲赤松各一个序列作为参照,进行排序和系统树的构建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被测定的序列同源性均高于70%,为CHS基因家庭的成员,且这些序列由3大类共5种不同的基因拷贝组成:第一类家族成员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改变了读码框,推测已失去了CHS基因的功能,成为假基因,其中个别拷贝存在较大缺失,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未见报道;第二类家族成员因活性位点的氨基酸发生突变,可能具有新的基因功能;第三类家族成员则具有原CHS基因的功能。综上结果,可预测,山茶科CHS基因家族较大,且有着复杂的进化式样。  相似文献   
42.
毛果猴子木的胚胎学观察及山茶属胚胎学特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世雄  彭华  梁汉兴 《广西植物》2002,22(4):340-344,T001
首次报道了毛果猴子木 ( Cam ellia yunnanensis( Pitard ex Diels) Cohen Stuart var. camellioides( H u)Ming)雌雄配子体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并对业已报道的 8种山茶属植物的主要胚胎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胚胎学性状在山茶属内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腺质绒毡层、同时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二细胞成熟花粉、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合点端功能大孢子、葱型胚囊发育等特征为各代表种共有 ,主要的不同在于珠被绒毡层的有无、卵器和反足细胞的分化情况。笔者初步推测了这些差异在系统演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山茶属CHS基因家族的组成和分子进化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PCR方法从4种山茶属(Camellia)(山茶科)(Tlaeaceae)植物的总DNA中分别扩增到CHS基因外显子2的部分序列,经克隆、测序得到16个该基因的序列,这些序列与来自GenBank的该属另一种植物的3个序列及作为外类群的大豆(Glycine max (L)Merr)的2个序列一起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茶属CHS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已分化为A、B、c三个亚家族,包括A1、A2、A3、B1、B2、C等6类不同的基因成员;其中只有A2类成员为全部被研究的5种植物所共有,而其他5类成员只在部分被研究的植物中发现;所有这些CHS成员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在核苷酸水平上同一亚家族内基本上高于90%,不同亚家族间也在78%以上。从推测的氨基酸组成看,山茶属内CHS基因的功能已发生了分化,各类成员的碱基替代率有较大差异;从分子系统发育树和可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山茶属具有新功能的基因成员是在经过基因重复后,或是由少数几个位点的突变而成,或是由逐渐积累的突变而形成的。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属CHS基因的分化直到近期还在活跃地进行,并且不同种的进化式样有一定的差别,这种不同的进化式样可能是物种形成后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44.
探讨大苞山茶(Camelliagranthamiana)的野外种群结构,揭示大苞山茶种群的更新过程及发展趋势,可为其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广东省紫金县内的两个大苞山茶种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编制静态生命表,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绘制存活曲线和种群生存力函数曲线,并采用种群数量时间序列预测的方法对大苞山茶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两个大苞山茶的种群均为幼龄个体占比高的金字塔型结构,鹿子嶂种群和杨梅坝种群的幼龄个体(Ⅰ、Ⅱ龄级)分别占总数的71.48%、64.32%,但幼苗死亡率高;2)两个种群的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说明大苞山茶各龄级死亡率基本相同;3)两个种群在忽略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和考虑外部干扰时的数量动态指数(V′pi)均大于0,而V′pi趋近于0,属于不稳定的增长型种群,其中,杨梅坝种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好;4)生存函数分析表明,两个种群的生存率和累计死亡率在Ⅰ、Ⅱ龄级达到了平衡, Ⅴ龄级后生存曲线变化幅度变小,有限的个体开始进入生理衰退期; 5)时间序列预测的结果为:在经历未来2、4、6、8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  相似文献   
45.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a)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6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4大类型:皱波状(肖长尖连蕊茶Camellia subacutissima Chang和岳麓连蕊茶Chandelii Sealy);不规则皱网状(毛柄连蕊茶C.fraternal Hance和七瓣连蕊茶C.septempetala Changet L.L.Qi);脑纹状(柃叶连蕊茶C.euryoides Lindl.);穴状(小长尾连蕊茶C.parvicaudata Chang)。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组内种间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6.
四种金花茶的核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汉刃  卢天玲  李福富   《广西植物》1991,11(2):157-161
<正> 金花茶是山茶属的珍稀植物,目前在我国广西南部已发现20个种和变种,但做过染色体核型研究的仅有5个种。本文首次报道凹脉金花茶(Comellia impressinervis)的核型,并结合显脉金花茶(C. euphlebia),金花茶(C. chrysantha),小金花茶(C. microcarpa)的核型作了分析比较,意在为研究金花茶的来源、分类和杂交育种提供  相似文献   
47.
中国山茶属4种2变种核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光涛  梁涛   《广西植物》1990,10(3):189-197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研究了我国山茶属植物4种2变种的核型。根据Levan等的命名系统,各个种的核型可简式为大理茶2n=20m+2m(SAT)+8sm;勐腊茶2n=20m+2m(SAT)+6sm+2sm(SAT);德宏茶2n=20m+8sm+2sm(SAT);苦茶2n=20m+9sm+1sm(SAT);茶2n=18m+2m(SAT)+12sm;白毛茶2n=18m十2m(SAT)+9sm+1sm(SAT)。这些种都是二倍体种(2n=2x=30),未发现多倍体。在勐腊茶核型中发现2个超数染色体(B-chromosome)。核型的不对称性表明,这些种均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核型。这些种在“随体数目和位置,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着丝点端化值,染色体绝对长度”方面的变异是清楚易见的。核型的变异表明,这些种的染色体进化顺序为大理茶—→勐腊茶—→德宏茶—→普洱茶—→白毛茶—→苦茶—→茶。这一结果与张宏达提出的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木吻合。本文还讨论了山茶属植物核型的杂合性和多态性。本文中勐腊茶、德宏茶、苦茶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及大理茶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8.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山茶属植物杂种F1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个杂交组合的12个杂种F1代植株与亲本进行了形态学比较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以金花茶为父本,云南山茶或云南野山茶为母本杂交产生的11个杂种的幼枝、叶的特征均与母本相似,H-86-1-1的花与母本一致,H-87-2-2的花兼有父母本的特征;H-78-1-1的幼枝、叶的特征与父本相似,其花也兼有父母本的特征。有9株的酶谱为“互补型酶带”,且都出现了杂种带,为真正的杂种;其余2株的酶谱与母本一致,与其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为非真正的杂种。同一个杂交组合产生的杂种,酶谱却有差异,金花茶最为特征的一条带(Rf=0.813)在其所有11个杂种F1代植株中都未表达。  相似文献   
49.
贵州山茶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0.
山茶属主要物种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山茶属17个组130个物种为材料,通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等生理指标测定及SPSS统计分析对其耐热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持续1周36~38℃的高温胁迫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山茶物种的耐热性;生理生化相关指标测定结果的系统聚类与主成分分析能够对不同山茶物种的耐热性进行有效评价.耐热性较强的有5个组,即离生雄蕊茶组、秃茶组、毛蕊茶组、茶组和连蕊茶组;耐热性最差为古茶组;部分组与组内物种的耐热性不完全一致,同组内不同物种的耐热性可能具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