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Bt玉米与美洲大斑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美国农场主们种植了2000万公顷的遗传工程抗虫玉米,约占全美玉米种植面积的25%。这些玉米含有来源于细菌的Bt毒素基因,使玉米具备抗虫性,可抗玉米主要害虫欧洲玉米螟和玉米杆螟(巨座玉米螟)的为害。Bt毒素只对某些科的昆虫有效,据信对脊椎动物没有毒性。美国玉米种植者每年为防治玉米钻心虫要花费1亿多美元,种植抗虫玉米可以减少防治如上害虫所需的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既节省了害虫防治成本又对环境友好。美洲大斑蝶(Danausplexippus),具有金橙色和亮黑色相间的华丽斑纹,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212.
通过采用山杨7个种源11株优树与美洲山杨8个优树进行杂交,共进行88个组合,其中46个杂交获得成功,进行播种育苗,建立子代测定林。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山杨作母本时,以苇河种源较好;美洲山杨作父本时T-32-57和T-28-56较好,其它亲本的杂交组合尚需进一步观察。而在部分山杨与美洲山杨杂交种无性系试验林中,Id42-3、Gd42-1、Ca42-1和Bd44-1生长速度快、光合能力较强,抗病虫能力强,是有希望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213.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是常见的家居害虫,前期研究发现营养期杀虫蛋白3Aa(Vegetative insecticidal proteins 3Aa, Vip3Aa)蛋白具备杀美洲大蠊作用,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美洲大蠊饲喂Vip3Aa蛋白后,进行中肠转录组分析,所得raw data过滤获得44.60 Gb Clean Dat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注释了23 470条基因,发掘新基因5 757个。与对照组比较,共获得2 3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 539个上调、763个下调。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调控溶酶体、其他多糖降解、淀粉和蔗糖代谢、糖胺聚糖降解、昆虫激素合成、鞘糖脂生物合成、药物代谢和凋亡等信号通路,其中溶酶体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0个,凋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21个。透射电镜和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Vip3Aa给药后,中肠上皮细胞出现凋亡典型的形态改变,线粒体肿胀、空泡、破裂,出现大量次级溶酶体,可见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凝集、固缩、荧光强度增加。结果表明Vip3Aa蛋白可能通过上皮细胞溶酶体-线粒体损伤介导凋亡通路的激活,发挥杀...  相似文献   
214.
美洲大蠊对多种化合物的触角嗅觉电位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多种化合物的气味制激美洲大蠊(Periplaneza americana)触角,诱导、记录触角电位(EAG)反应.试验了各类化合物154种,其中53%能诱发出明显的EAG反应.绝大多数EAG反应是负相慢波,波幅多数为0.5—2mV,时程1.5—3秒.苯等少数化合物能诱发正相EAG反应.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还可见适应现象.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植物油类诱发EAG反应的作用最强,其次是酮、醇、酯、胺类化合物.化合物的含氧功能基团和空间构型与EAG反应的诱发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同一种化合物对不同种的感受器都可能诱发EAG反应.一般性化合物诱发雌、雄、成、幼虫EAG反应的差异不大,但雌虫类提取物仅对雄性成虫触角诱发较强的EAG反应.一些已知的驱、诱、杀虫剂也能诱发EAG反应,但仅表现为对一般化合物的反应特征.  相似文献   
215.
美洲斑潜蝇在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昆虫飞行磨测试了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在18℃到36℃条件下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在33℃下美洲斑潜蝇的飞行能力最强,个体最大飞行距离、最高飞行速度和最长飞行时间分别为8.22 km、1.10 km/h和253.50 min,其平均飞行距离为0.95 km。其飞行的适温范围是21~36℃,18℃为其飞行的下限温度。从18~33℃,随着温度的升高平均飞行距离(0.08~0.95 km)和平均飞行时间(6.57~47.94 min)也在增加,但到36℃又开始下降;雌虫比雄虫飞行能力强。在理论上,美洲斑潜蝇能靠自身飞行扩散0.08~0.95 km。  相似文献   
216.
豇豆与菜豆挥发物中美洲斑潜蝇引诱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自行设计的挥发物收集装置以及GC-MS系统,对美洲斑潜蝇主要寄主植物豇豆与菜豆的挥发物进行收集和分析.鉴定出两种寄主植物的挥发物主要成分均为2-己烯醛、3-己烯醇、2-己烯醇、1-辛烯醇、3-己烯醇醋酸酯、α-紫罗酮、β-紫罗酮.通过与标准品的对照,测定了7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相对比例,并据此配制成人工引诱剂,进行了美洲斑潜蝇成虫的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证实所配制的引诱剂对成虫具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α-紫罗酮和β-紫罗酮很可能在美洲斑潜蝇成虫寻找寄主植物的定向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7.
毒莴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新入侵杂草,也是国家进境植物的检疫对象.调查发现,毒莴苣植株高大,易在入侵地形成群落优势种;常见的伴生杂草有小飞蓬、野塘蒿、鬼针草、裂叶月见草、裂叶牵牛、狗尾草、野胡萝卜、苍耳、一年蓬、山莴苣、葎草、龙葵和钻形紫菀等.应用LCA 4光合蒸腾测定系统对毒莴苣进行净光合速率测定,结果表明:该种实测净光合速率高达21.22±0.45 μmol CO2·m-2·s-1,比入侵性杂草一年蓬、野塘蒿稍低,比藜、北美车前、山莴苣等高,是一种高光效植物;根据毒莴苣的光合-响应曲线,该外来入侵种的理论光补偿点为37.58 μmol·m-2·s-1, 光饱和点为1 480 μmol·m-2·s-1,理论最大净光合速率20.81 μmol CO2·m-2·s-1;毒莴苣的光合作用具有午休现象,是由于高光照和高温导致气孔阻力增加、气孔关闭,影响了植株对外的气体交换;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叶面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的蒸腾.  相似文献   
218.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是我县新近发现的检疫性害虫,可危害多种蔬菜、花卉及杂草,对农业生产威胁严重,为了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发生危害,我们从1996-1999年对该虫在霞浦县的发生和防治做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美洲斑潜蝇在我县的发生情况1.1 分布范围广在全县乡(镇)普查中已发现12个乡(镇)均有美洲斑潜蝇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占全县乡(镇)数的85.2%,年发生面积达1601.7hm2,占蔬菜种植面积的51.2%。1.2 危害植物种类多美洲斑潜蝇在我县寄主范围很广,在调查的植物中寄主达11科、43种(品种)作物、8种杂草及花卉,主…  相似文献   
219.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欧美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本文利用RAPD标记和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欧美杨(P.euramericana)的F1群体,构建了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验过程中对1040个寡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共选出127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包括双亲共92个无性系)的随机扩增,这127个引物产生229个多态基因座,其中符合“拟测交”1∶1分离的有214个。利用多点连锁分析,形成19个连锁群及6个三连体和14个连锁对。由19个连锁群构成的图谱含标记129个,总图距为1914.2cM,覆盖杨树基因组约73.62%。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84cM。本研究获得了中等密度的美洲黑杨×欧美杨的一个连锁框架。 Abstract:A molecular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parents of a P.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F1 family based on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markers.A set of 1040 random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127 primers were selected to generate RAPD markers within a sample of 90 F1 progenies.A total of 229 segregating loci were identified.Among the 229 loci,15 loci were found distorted from the normal 1∶1 ratio.Using multiple analysis,the 214 markers formed 19 main Linkage groups (including 129 markers)and b triples and 14 pairs.The resulting Linkage map of Populus deltoides × P.euramericana (including 129 markers)spanned 1914.2cM(73.62% coverage of genome length)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4.84cM between markers.  相似文献   
220.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欧美杨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RAPD标记和美洲黑杨(Populusdeltoides)×欧美杨(P.euramericana)的F1 群体 ,构建了美洲黑杨×欧美杨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实验过程中对1040个寡核苷酸随机引物进行了重复筛选 ,共选出127个引物用于作图群体(包括双亲共92个无性系)的随机扩增 ,这127个引物产生229个多态基因座 ,其中符合“拟测交”1∶1分离的有214个。利用多点连锁分析 ,形成19个连锁群及6个三连体和14个连锁对。由19个连锁群构成的图谱含标记129个 ,总图距为1914 2cM ,覆盖杨树基因组约73 62 %。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 84cM。本研究获得了中等密度的美洲黑杨×欧美杨的一个连锁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