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在脑组织中广泛表达,它将脑细胞内胆固醇转运给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及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Ⅰ)形成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从而调控脑内胆固醇平衡.研究表明,ABCA1与胆固醇代谢相关脑疾病存在密切联系,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梗死.虽然近来在ABCA1与相关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阐明.本文对ABCA1在各种相关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期望为相关脑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2.
《生物磁学》2014,(34):I0003-I0003
研究人员在近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降低有罹患脑损伤风险的婴儿的体温有助于持久预防此类伤害。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新生儿学家DenisAzzopardi领导的团队降低了145个怀孕36周之后出生的足月婴儿的体温。这些婴儿在出生时都处于缺氧状态,因而有脑损伤的风险。在婴儿出生6小时内,研究人员将其体温降至33℃-34℃之间。并持续了72个小时。这一技术被认为可以提高婴儿的生存质量一一在他们蹒跚学步前免遭脑损伤的痛苦。但其他更长期的益处目前还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3.
目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制作模拟新生儿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其脑组织病理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0只7d新生昆明小鼠分四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将其置于20℃的恒温50mL密闭容器中,分不同的时间将其取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各组术后均送回母鼠身边继续母乳喂养,三天后再作病理检测。结果: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60min时,小鼠结扎侧皮质及海马区出现病理改变,随着缺氧时间延长(90rain、100min、120min)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病理改变越明显。结论:本实验显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同时缺氧一定时间可以导致小鼠脑组织损伤,脑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且皮层及海马区域的神经细胞对缺氧缺血最为敏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84.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难治性疾病,细胞自噬可能参与其中,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自噬相关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自噬发生的信号通路,列举了在缺血性脑损伤情况下诱发自噬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本实验室开展的工作,阐述了自噬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以及线粒体自噬在该过程中的潜在意义.最后,对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观点,希望能为病理学、药理学和治疗学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选择适合的大鼠,对比2月龄大鼠与4月龄大鼠CPR后神经功能评分及亚组评分,摸索利用不同月龄的大鼠CPR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严格监测SD大鼠制备模型过程中的心电、血压生理指标、测定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以及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对比制备4月龄和2月龄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电刺激致室颤,4月龄组大鼠的成模率为87.5%,远高于2月龄组大鼠,而死亡率无差异;在电刺激诱发CA过程中造成的血压变化,4月龄组大鼠明显低于2月龄组大鼠,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 <0.01);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CPR后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4月龄组大鼠与2月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亚组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存在显著差异(P <0.05),4月龄大鼠与2月龄大鼠对比,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程度加重。结论4月龄大鼠更适合制备心肺复苏模型,该月龄组的大鼠制备模型成模率高,脑损伤程度重,更适合于用于心肺复苏的基础研究及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观察缺氧缺血致脑损伤大鼠在不同时间段SCN8A基因的表达,探讨由于缺氧缺血导致脑损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氧缺血组,每组分为3 h、6 h、12 h、1 d、3 d、7 d六个时点,采用Rice法制作动物模型(HIBD模型),于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和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损伤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SCN8A基因表达产物Nav1.6蛋白在膜结构中含量的差异,并比较不同时点各组的差异。结果 HE染色可见缺氧缺血后大脑皮质神经元层次不清,细胞周围腔隙扩大,局部神经元坏死、崩解,形成坏死灶,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毛细血管显著扩张,血管周围腔隙扩大,并有红细胞泄露到腔隙中,且损伤程度随缺氧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电镜观察发现缺氧缺血时间越长,脑细胞损伤愈明显,细胞膜皱褶、破碎;线粒体堆积、嵴消失、空泡化,细胞核边集化、破损。缺氧缺血组与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Nav1.6蛋白表达水平在缺氧缺血3 d、7 d均升高(P0.05),缺氧缺血3 h、6 h、12 h和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氧缺血脑损伤后,脑组织SCN8A基因的表达提高,且在3 d、7 d时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缺血时Na+通道含量的改变,是造成脑细胞进一步损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7.
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热休克蛋白70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侧位液压冲击脑损伤时HSP70的表达分布特点及时序性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给以0.2MPa液压冲击,造成脑损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冲击后不同时间HSP70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特点。结果:冲击侧大脑皮层和脑干SHP70阳性神经辊冲击后2h和4h出现,7并逐渐增强直至12h;冲击后4h,冲击侧海马HSP70免疫阳性细胞开始出现,4 ̄12h,海马HSP70免疫阳性细胞数无明显改变。结  相似文献   
88.
杨勇敏  唐桂华 《蛇志》2000,12(1):53-54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TIA)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 ,占脑中风病人的一半左右。此病病死率低于脑出血 ,但致残率高。如能在早期去除血栓 ,使血管再通 ,则能避免软化灶的形成 ,极大提高治愈率。CT、MRI的出现 ,溶栓药物的进步 ,使早期溶栓治疗成为可能。我们自1 997~ 1 999年用国产蛇毒酶对 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60例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32~ 75岁 ,脑梗死 56例 ,TIA4例。病例选择 :( 1 )本组病例发病均不超过 1 2 h,且经 CT或MRI排除…  相似文献   
89.
谢阳清 《蛇志》1999,11(1):28-29
精纯抗栓酶治疗脑梗死已多见报告,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对蛇毒类制剂能否溶栓的确切疗效一直持怀疑和争论态度。但本人根据精纯抗栓酶能改善血液粘稠度,溶解血中微血栓的机理,在临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作了对照,发现用精纯抗栓酶组...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介绍了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及治疗,并重点分析了我院近年来采用缝匠肌髂骨瓣移植术治疗10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及疗效,认为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术后的指导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