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2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46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观察有或无CT脑灌注"点征"自发性脑内出血(sIC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100例s ICH,均接受基线CT脑灌注检查,依据是否有"点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有"点征")与对照组(无"点征"),24内行CT平扫复查,比较两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s ICH患者预后不良(死亡)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4h内CT平扫复查血肿增长6 mL以上、血肿增长相对值33%及以上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肿进展发生率、3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63.04%、36.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1%、7.4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ICH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基线血肿体积、"点征"。结论:有或无CT脑灌注"点征"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血肿进展、预后不同,基线血肿体积、"点征"为sIC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2.
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s,HNFs)是一类分布在肝、胰、肠、肾等多个组织器官,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主要亚型为HNF1、HNF3、HNF4和HNF6等,这些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最终导致高血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NFs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对HNFs在T2DM发生中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研究新进展作以回顾性综述,旨在为认识T2DM发病机制及提出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3.
目的:建立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架桥模型,为研究脊髓损伤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伤模型,然后取大鼠前肢正中神经,并于半横断伤两端行正中神经架桥术。术后4周,左心室灌注固定取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GFAP、RECA、NF-200;另一部分动物行单宁酸-氯化铁灌注;观察移植物内有无血管、血管内有无血流、血管与周边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外周神经架桥后4周,移植正中神经贴合于脊髓背侧1/2。移植神经内有RECA阳性的血管存在,而且有血流可以到达移植物内部,且神经纤维(NF-200阳性)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关系紧密。结论:大鼠脊髓半横断伤联合正中神经架桥术后,由宿主可以向移植物内长入新生血管,血管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存活及生长。本模型为较好的外周神经移植的存活模型,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4.
目的:研究芸香苷对慢性脑低灌注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和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BCCAO)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芸香苷治疗模型组、生理盐水治疗假手术组、芸香苷治疗假手术组;连续腹腔注射芸香苷和生理盐水共12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中枢胆碱能相关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 ISA方法检测脑组织炎症反应。采用Niss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神经元缺失。结果:芸香苷治疗模型组大鼠的逃脱潜伏期较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与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相比,芸香苷治疗后显著提高了BCCAO大鼠脑组织中ACh水平(P0.01)和Ch AT活性(P0.01),并降低了ACh E活性(P0.01)。与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相比,芸香苷治疗模型组显著增加了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P0.01)和GPX活性(P0.01),降低了MDA水平(P0.01)和蛋白质羰基化合物水平(P0.01)。芸香苷治疗模型组大鼠海马区GFAP-免疫阳性星型胶质细胞(P0.01)和Iba1-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P0.01)面积百分比较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显著减少。芸香苷治疗模型组大鼠海马区正常神经元的数量较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大鼠显著增加(P0.01)。结论:芸香苷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引起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和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分析显微手术治疗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行显微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6~4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SCV)以及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MCV、SC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观察组MCV、SCV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显微手术治疗正中神经开放性损伤效果显著,为神经损伤修复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6.
一氧化氮 ( NO ) 是体内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血管收舒、血小板活性调节、细胞增殖凋亡、氧化应激及炎症反 应等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随着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和 NO 底物水平的动态变化,NO 生成的时间和 产量均会发生变化,导致其作用具有两面性。综述 NO 的产生与作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及作 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7.
硫化氢(H2S)是一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使分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尤其在神经保护中,扮演重要角色,既是神经调节剂, 也是神经保护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2S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它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多个途径,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简介脑内H2S生成途径,综述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对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8.
黄霞  卢禹 《广西植物》2016,36(9):1082-1086
该研究首次以文心兰的类原球茎( protocorm-like bodies, PLBs)为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培养,并分析了不同浓度的TDZ和2,4-D配比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1 mg.L-1 TDZ与3 mg.L-12,4-D,从接种的 PLBs上可以诱导出乳白色的、较疏松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达到100%。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时,在2,4-D浓度为0.5~2.0 mg.L-1的范围内,其增殖主要受TDZ浓度的影响,TDZ浓度从1.0 mg.L-1降低到0.5 mg.L-1,愈伤组织鲜重增殖倍数显著增加,由最低的4.50倍增加到最高的6.04倍。愈伤组织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 +0.5 mg.L-1 TDZ +1.0 mg.L-12,4-D。将在最适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约1个月的愈伤组织转移到T2培养基(3.5 g.L-1花宝1号+20 g.L-1红薯+25 g.L-1香蕉+1 g.L-1 tryptone +20 g.L-1蔗糖+3.5 g.L-1 phytagel)上,黑暗培养1个月后,每克鲜重的愈伤组织约诱导出1328.67个PLBs。将诱导出的PLBs转移到新鲜的T2培养基上光照培养1个月,萌发率为90.12%。而将小植株转移到添加1 g.L-1活性炭的1/2MS培养基上,成苗率达到100%。该研究结果成功建立了文心兰的高频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体系,为文心兰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一个高效、稳定的转化受体系统。  相似文献   
149.
线粒体是细胞内制造能量的细胞器,它还负责各种细胞信号的整合,参与协调多种复杂的细胞功能.线粒体是动态变化的,连续不断地进行分裂与融合,这是其功能维持和增殖遗传的关键.在过去20年中,参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核心因子陆续被发现,它们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但是在形成分裂与融合复合物中的详细分子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线粒体分裂与融合的动态变化,是线粒体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平衡在细胞发育和稳态维持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动态变化失衡和功能失调,则会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这些研究的发现为探索线粒体生物学及与疾病的关系开拓了令人振奋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外源性的电磁干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效果。方法:将30只成熟的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组以及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协同电磁刺激组(CCI+EMF)。CCI组和CCI+EMF组的20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CI+EMF组大鼠行外源性的全身性电磁刺激干预(脉冲波形,频率15 Hz,强度30 Gs),每天刺激6小时。在CCI模型构建的第0、3、6、9、12及15天对大鼠测试和比较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传导速率。结果:CCI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从CCI手术后的第3天即出现显著性降低,其6、9、12、15天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均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1),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CCI+EMF组大鼠的足底机械痛阈值、足底热痛阈值及感觉神经传导速率在第9、12、15天显著高于CCI组大鼠(P0.05),而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CCI l组。结论:外源性的电磁刺激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望成为一种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的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