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BUBR1监视微管与着丝点的结合,是保证染色体均等分离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BUBIB变异家谱研究及其敲除模型的研究表明,BUBR1缺陷与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肿瘤的发生直接相关.近来在数种人类肿瘤,对BUBR1蛋白过度表达有所报道.但在直结肠癌,BUBR1的过度表达是否与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发生有关目前仍无定论.在人类结直肠癌的遗传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染色体不稳定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它们提示了两条独立的肿瘤发生路径.一般认为不存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肿瘤通过染色体不稳定途径癌变.P53蛋白通过多种机制对维护遗传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TP53基因突变经常与染色体不稳定现象并存.DNA倍体情况也是染色体不稳定研究不可缺少的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一组93例进展期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的表达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TP53变异.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技术检测微卫星状态,固相激光扫描细胞仪技术检测DNA倍体情况.我们分析了BUBR1表达与三种反映遗传背景的因子的关系.BUBR1蛋白过度表达在人结直肠癌较为常见.在非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为高(P<0.01),在TP53基因突变的病例其过度表达率亦较高(P<0.05).BUBR1蛋白的过度表达与DNA异倍体无统计学相关,但DNA异倍体病例的BuBRl过度表达有偏高倾向.BuBRl表达情况与常用的临床病理学指标无统计学相关.BuBRl过度表达同微卫星状态及TP53突变的关系明确的提示,在人类散发结直肠癌,BUBR1蛋白过度表达与染色体不稳定状态有关.BUBR1过度表达作为一种常见的分子异常,对于肿瘤的早诊预防提供新的标志物.并可能成为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2.
韦燕 《蛇志》2005,17(2):83-83
1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因发现颈前无痛性肿块20年,伴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5年10月25日入院。无甲亢病史。查体:体温38.6℃,脉搏12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4.7/9.3kPa,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无皮肤潮红、肿胀及溃疡,未见血管曲张,甲状腺右叶触及约8.0cm×6.0cm×6.0cm大小的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无触痛,局部皮温不高,肿块可随吞咽上下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B超:颈前区实质性占位。CT:右侧甲状腺癌累及喉及气管上段,诊断为甲状腺癌侵及喉及气管。于2004年11月2日行甲状腺癌根治术、颈段气管、喉切除术、气管造口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  相似文献   
63.
中国人结肠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Techniques such as DNA extraction from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 ordinary silver stain, Envision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Leica-Qwin computer imag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f locus D17S396 at the 17th chromosome of Chinese patie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xpression of gene nm23H1, an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tic instability of gene nm23H1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lon cancer, which may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In our experiments, the frequency of MSI, LOH and nm23H1 protein reacted positive of 30 cases of colon cancer were 26.67%, 20.00% and 53.33% respectively. In tumor node metastasis (TNM) staging, the positive frequency of MSI (43.75%) and nm23H1 protein (81.25%) in stage I + II were more than those (MSI 7.14%, p < 0.05 and nm23H1 21.43%, p < 0.01) in stage III + IV, while the frequency of LOH (35.71%), which had a rising trend along with the Duke's staging increas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OH (6.25%, p < 0.05) in stage I + II. The positive frequency of nm23H1 protein in the group of tubular adenocarcinoma (60.00%) was distinctive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of mucoid adenocarcinoma (20.00%, p < 0.01), showing a rising trend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tubular adenocarcinoma. Furthermore, the positive frequency of nm23H1 protein in MSI positive group was also higher than MSI negative group (p < 0.05).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nm23H1 protein expression analyzed by computer imaging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both MSI and LOH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adic colon cancer independently in different paths. LOH occurred mostly in the late period of sporadic colon cancer and endowed with it a high aggressive and poor prognosis. In contrast, MSI was an early period molecule marker of sporadic colon cance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nm23H1 protein expression could effectively restrain colon cancer metastasis and improved prognosis of sporadic colon cancer patients.  相似文献   
64.
日前,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成功结肠癌检测芯片,运用芯片实验室只需患者的体液就可进行结肠癌的检测。如果将这种检测方法和传统的几种检测方技术法结合起来使用,结肠癌的确诊率将得到大幅提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有能力在自己家中进行相关测试,医生则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对病情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65.
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是一类无蛋白质编码功能,长度大于 200 nt的RNAs。qRT-PCR实验证实,lncRNA RP1-506.5(命名为RP1)在人结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P<0.01)。RP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癌旁组织中表达量的8.5倍。在HCT116中,上调RP1的表达,同时在HCT8中沉默RP1的表达,探讨RP1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MTS实验、活细胞工作站增殖实验,结合平板克隆实验发现,过表达RP1能明显促进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能力。而在HCT8细胞中沉默RP1表达后,该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RP1能促进细胞周期快速通过G1/S检测点,并能加速S期进程。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实验发现,在HCT116中细胞中,上调RP1的表达后,P21的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依赖细胞周期蛋白激酶6(CDK6)表达水平上调;当沉默LncRNA RP1的表达后,能上调P21的表达水平,下调cyclinD1、CDK6的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LncRNA RP1可通过调控周期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法尼酯X受体(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抑制结肠癌细胞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HT-29,应用GW4064作用于结肠癌细胞,以四唑氮蓝还原法(MTT)检测细胞活性的变化。用transwell小室研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及浸润。用RT-PCR检测FXRm RNA及MMP-7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FXR及MMP-7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GW4064作用于人结直肠HT-2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transwell小室结果显示GW4064抑制结肠癌细胞的浸润转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GW4064促进FXR m RNA及蛋白表达,抑制MMP-7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W4064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及转移,上调HT-29细胞FXR m RNA及蛋白的表达,下调HT-29细胞MMP-7 m RNA及蛋白的表达。FXR被激活后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MMP-7可能是其作用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S)及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并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常规静吸复合麻醉,于麻醉诱导前15 min(T_1)静脉滴注负荷剂量为1μg/kg的Dex。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0.5μg/(kg·h)速度持续静脉泵注Dex至术毕前10 min,对照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重复以上操作。记录比较两组T_1、单肺通气前(T_2)、单肺通气60 min(T_3)、术毕时刻(T_4)、术后24 h(T_5)血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1时间点对比,两组T_2、T_3、T_4、T_5时血清IL-6、NSE、S100β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在T_2、T_3、T_4、T_5时血清IL-6、S100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P0.01)。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应用0.5μg(kg·h)维持剂量右美托咪定(Dex)辅助麻醉更能有效降低术患者IL-6、NSE、S100β蛋白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手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与全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LAP)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手辅助腹腔镜手术组(HALS组)和全腹腔镜手术组(L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和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HAL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副损伤显著低于LAP组(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和术后1 d血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α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HALS组显著低于LAP组(P0.05),术后1 w血清IL-10、CRP和TNF-α水平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ALS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小,炎性反应轻,且不影响患者的预后,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9.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手术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保乳手术患者24例(保乳组),行根治手术患者68例(根治组),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个性化综合治疗巩固疗效,对比观察两组疗效及预后状况;通过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年的生存质量;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结果:保乳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以及引流时间均明显较根治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上肢水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保乳组切缘皮瓣缺血发生率低于根治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保乳组患者术后1、2年生理状况、情感状况、社会状况、功能状况、其他因素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乳组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的优良率显著高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根治术,保乳手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患者预后状况与根治术相当,同时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术后乳房美容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0.
基因之间除了线性关联作用关系外,还存在着非线性的逻辑关系.用这种逻辑关系构建的生物系统网络模型对研究细胞内的各种生物通路和细胞分子网络非常重要.首先,根据图着色原理确定了基因的低阶和高阶逻辑关系,然后应用结肠癌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了51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结肠癌基因表达的逻辑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模型发现了与KEGG数据库中结肠癌通路一致的转化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并分析了各生物通路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基因逻辑网络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结肠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之间并行、分叉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反映了结肠癌发病的复杂分子机制,为分子生物医学家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