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来我院就诊的124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调查和随访,对在缓解期的75例患者根据IBS症状的发生情况进行症状评估、心理状态评分,探讨1BS症状在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IBS症状的发生率为43%,且女性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现IBS症状的比例(57%)显著高于男性患者(30%),而症状达到IBS诊断标准的患者焦虑或者抑郁评分明显高于未达IBS诊断标准者(P〈0.000)。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IBS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2.
杜小娟  贾淑云  步磊  王敏  袁蓓蓓 《生物磁学》2013,(30):5959-5961
目的:提高缺血性结肠炎(IC)和与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正确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的住院患者,确诊IC 43例,UC 36例,对其临床特征、内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组以老年女性多见,病程短,多伴发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29/43,67.0%)。IC组C反应蛋白高于UC组,血小板低于UC组(P〈0.05)。IC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溃疡为纵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愈合迅速,病理以黏膜炎症为主。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一般累及肠壁全周,病变为倒灌连续性,以散在针尖样地图状溃疡为主,病理表现为隐窝炎和脓肿。结论: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反应蛋白、内镜及病理特征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3.
白细胞介素-1(IL-1)家族成员IL-1F7(IL-1 family 7)最近被命名为IL-37,它共有五种不同的亚型(IL-37a-e)。研究表明,IL-37b(IL-1F7b)可以与IL-18受体的α链结合,但并不影响IL-18的生理功能;IL-37b与IL-18结合蛋白(IL-18BP)结合后,可以增强IL-18BP对IL-18的抑制作用。IL-37b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炎症反应,它在多种炎症相关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溃UC患者粪便标本6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6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细菌的数量。结果UC患者组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与U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新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家鼠盲肠、舌头和猪粪便、咽喉粘液以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检测家鼠盲肠、鼠舌头、猪粪便、猪咽喉粘液物、腹泻患者粪便的标本数分别为722、722、467、237和107份,共分离到6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检出率为2. 71%,5种标本的检出率分别为2. 63%、1. 39%、3. 85%、2.53%和7. 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 422,P = 0. 003);分离株包括致病株10株、非致病株51株,有1A、2、3三种生物型和0:3、0:5、0:8等多种血清型,以及六种毒力基因型。猪、鼠、腹泻患者标本检出致病菌株数分别为9、1、0株。结论新平县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猪、鼠、腹泻患者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宿主,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猪、鼠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以慢性胃肠道炎症为特征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细胞因子在IBD肠道炎症反应和黏膜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成为研究IBD发病机制的热点,本文就其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益生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君  华子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50-1052,105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早产儿中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的严重肠道疾病;目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十几年,大量试验显示,口服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早产儿NEC,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在益生菌种类选择、给药方式(单药、联合给药)、疗效、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8.
摘要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并分析NEC患儿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20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NEC患儿50例(NEC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出生的100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NEC患儿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并分析NEC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NEC患儿共培养出病原菌6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比60.32%;革兰阳性菌23株,占比36.51%;真菌2株,占比3.1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低,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多粘菌素高度敏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C发病与新生儿体重、母乳喂养、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新生儿Apgar评分、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败血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乳喂养是NEC发病的保护因素,合并败血症、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体重、合并肺部感染、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是NEC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NEC患儿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同时影响NEC发病的因素较多,应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或治疗措施,以减少NEC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分泌蛋白质体外富集的方法;方法:利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小鼠模型,取不同阶段实验小鼠的结肠体外培养48h,收集分泌蛋白质。使用SDS-PAGE分离分析分泌蛋白质,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分泌蛋白质是否存在胞浆蛋白或者核蛋白的污染。结果:在实验条件下收集得到的分泌蛋白重现性好,分泌蛋白中核蛋白和胞浆蛋白的污染较少,且能够明显分辨与病程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条带。结论:成功建立了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分泌蛋白质的体外富集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程细祥  万荣  卢大儒  沈杰  苏婧玲 《生物磁学》2011,(21):4010-4013
目的:通过检测白细胞介素23受体(1L-23R)及白细胞介素17A(IL-17A)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及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B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32例克罗恩病(CD)患者、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27例对照者的内镜肠黏膜活检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黏膜内IL-23R、IL-17A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技术分析IL-23R、IL-17A在肠黏膜中的原位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23R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及UC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及UC患者肠黏膜组织内IL-17A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CD组肠黏膜组织内IL.17AmRNA表达显著高于uc组(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IL-23R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23R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UC及CD组间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A阳性细胞在CD与UC肠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表达,较正常黏膜内的肠上皮细胞相比,CD及UC患者肠黏膜IL-17A蛋白表达量最著增高(P〈0.05)。结论:IL.23R及IL-17A在IBD患者肠黏膜中表达显著增高,提示IL-23R及IL-17A表达异常与IB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IB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