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0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目的:探讨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ASAⅠ~Ⅱ级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均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其中A组(34例)用地佐辛,B组(30例)用舒芬太尼,观察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8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镇痛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在临床上对剖宫产切口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收治的切口妊娠患者53例.并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28例、保守治疗组25例,介入治疗组患者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进行刮宫术的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口服米非司酮以及肌内注射MTX后进行刮宫术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出血量,住院时间,降血HCG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降血HCG时间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的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介入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间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采用子宫动脉介入对剖宫产切口妊娠进行治疗的方式,可以对切口妊娠大出血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对妊娠物进行有效的杀死.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观察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9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活肾汤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消耗量,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1.1%和8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9%和66.7%(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消耗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肾汤辅助治疗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可显著提高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5.
韦慧娜 《蛇志》2013,25(2):233-234
目的 探讨电话回访在留置双J管术后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2年1~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5例留置双J管术后出院患者进行随访,有目的 地对患者进行远期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 通过及时电话回访指导,85例患者均能掌握正确的活动及饮食方法,无出血,无继发感染等并发症,能及时回院拔管,效果满意.结论 电话回访可建立医护患之间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促进医院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巩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26.
本研究探讨鲤鱼汤利尿消肿拮抗肾纤维化保护肾脏的分子机制。阿霉素6.2 mg/kg尾静脉单次注射制备ADRN模型,2 W后干预连续7 W。检测尿、血生化指标,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下游因子表达。结果发现模型组较对照组12 h尿量(12 h-Uv)减少,血白蛋白(Alb)降低,肾小球硬化指数(GSI)及间质损伤指数(TII)升高,肾组织Smad7表达下调,转化生TGF-β1、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FSP-1)、I型胶原(Col-I)表达上调;鲤鱼汤组较模型组12 h-Uv增加,血Alb升高,GSI及TII下降,肾组织Smad7表达上调,TGF-β1、FSP-1、Col-Ⅰ表达下调。表明鲤鱼汤的肾保护作用至少部分与其利尿消肿、调节TGF-β1/Smad7信号通路、抑制上皮细胞转分化(EMT)及细胞外基质沉积(ECM)有关。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2只雄性C57BL/6随机分为2个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IRI)。IRI组血管夹夹闭左肾动脉,置于32℃温箱后1h松开血管夹,去除右肾。Sham组操作同上,但不夹闭左肾动脉。再灌注24h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和肾脏标本。测定血清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PAS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形态学变化,Western印迹分析ERK、p-ERK的表达,PCR检测MCP-1、IFN-γ。结果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IRI组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明显升高,病理检查可见肾脏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坏死、蛋白管型形成明显,还可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ERK、p-ERKWestern印迹结果PCR显示MCP-1、TNF-α也明显上调,但ERK表达不变。结论在肾缺血再灌注中,ERK激活介导的炎性后府可能参与了肾扣伤。  相似文献   
128.
龙巧仙 《蛇志》2013,25(2):244-245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应用.方法 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解决患者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压疮、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果 77例患者住院期间仅1例发生患肢肿胀,经治疗及促进患肢功能锻炼后好转.结论 循证护理对提高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9.
梁勇东 《蛇志》2013,25(2):245-246
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是组成一件事物的细小因素,而很多细小的环节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细节护理就是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切活动把病人放在首位[1].胃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消化道癌的40%~50%,在恶性肿瘤导致死亡人数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肺癌)[2].目前,胃癌的治疗最为满意效果仍是早期手术.我科2010~2012年对32例胃癌患者术后加强细节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