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3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窒息新生儿脐血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正常新生儿(67例,对照组)和窒息新生儿(50例,窒息组)脐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结果:新生儿窒息时脐血VEGF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升高(t=-9.944,p<0.01),IGF-1比正常脐血对照组显著下降(t=-15.943,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VEGF水平的上升与IGF-1水平的下降,提示两者均可能参与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过程,同时检测新生儿脐血VEGF与IGF-1可望成为反映新生儿窒息程度的一个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酶COX-2在宫颈癌及癌前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半定量RT-PCR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COX-2在35例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40例宫颈癌和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经免疫组化检测,COX-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CIN宫颈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4%,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0%.三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经RT-PCR检测,正常宫颈组织中无COX-2 mRNA表达,CIN宫颈组织中COX-2mRNA相对含量为0.291±0.214,宫颈癌组织中相对含量为0.357±0.173,三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③经Western-blot检测.COX-2蛋白在宫颈癌Ⅰ、Ⅱ、Ⅲ期中相对含量分别为40.27±13.67,56.98±21.13和84.21±22.74,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蛋白不表达于正常宫颈组织中.COX-2可能参与了宫颈癌早期的发生发展.宫颈组织中COX-2的表达可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及估计宫颈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3.
Cajal间质细胞(ICCs)是胃肠道的起搏者,在消化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起搏功能.目前在膀胱中发现了形态学和免疫学上和ICCs相似的细胞,被称为膀胱Cajal样细胞.这类细胞既具有某些起搏细胞的特征,同时又与膀胱逼尿肌细胞紧密相连.这类细胞在膀胱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就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膀胱Cajal样细胞的结构、形态、分布特点及其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4.
目的:检测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在四种非Kaposi肉瘤皮损组织中的感染情况,以初步探讨HHV-8与皮肤鳞状细胞癌、蕈样肉芽肿、Castleman病和化脓性肉芽肿相关性研究.方法:使用酚-氯仿-异戊醇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病理科从2004年到2009年收集的30例鳞状细胞癌、20例Castleman病(其中5例为多中性Castleman病)、13例蕈样肉芽肿、20例化脓性肉芽肿石蜡包埋组织进行HHV-8DNA抽提;然后使用巢式PCR方法对抽提的DNA进行ORF26基因片段的扩增,扩增产物在1.5%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并在凝胶成像系统下观察电泳结果,从而确定ORF26基因阳性标本:然后计算HHV-8在各种标本中的阳性率.结果: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组织有5份为阳性(16.7%).13例蕈样肉芽肿石蜡组织有1例为阳性(7.7%),20例化脓性肉芽肿和20例Castleman病石蜡组织中均未检出HHV-8.结论:①HHV-8可能是新疆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病原因之一.②HHV-8与蕈样肉芽肿的发病可能不具有相关性,HHV-8可能是MF发生后偶发的一种附带感染.(③Castleman 病和化脓性肉芽肿的发病可能均与HHV-8无关.  相似文献   
95.
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冠状病毒已多达5种.冠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决定了其致病性和免疫特性.冠状病毒感染后宿主会立即启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而人类冠状病毒往往会编码特定蛋白逃逸或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NL63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人类冠状病毒,其非结构蛋白nsp3编码2个木瓜样蛋白酶(PLP)核心结构域PLP1和PLP2.前期研究发现,人类冠状病毒PLP2是一种病毒编码的去泛素化酶(DUB),但是对其DUB特性和功能还不清楚.研究发现,NL63冠状病毒PLP1和PLP2两个核心结构域中只有PLP2具有DUB活性,而且,PLP2的DUB活性对K48和K6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饰不表现明显特异性.同时,蛋白酶活性催化位点C1678和H1836突变后对其DUB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蛋白酶活性催化位点D1849突变后对DUB活性无影响.其次,PLP2而非PLP1核心结构域能够明显抑制仙台病毒和重要信号蛋白(RIG-I、ERIS/STING/MITA)激活的干扰素表达,表明PLP2是一种冠状病毒编码的干扰素拮抗剂,而且PLP2的干扰素拮抗作用不完全依赖其蛋白酶活性.机制研究表明,PLP2能够与干扰素表达通路中的重要调节蛋白RIG-I和ERIS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对RIG-I和ERIS的去泛素化负调控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此外,PLP2除利用DUB活性抑制干扰素表达外,很可能存在不依赖自身催化活性的其他组分共同抑制干扰素的产生.以上研究对阐明人类新发冠状病毒免疫和致病机理以及抗病毒药物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s)的分离培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定向诱导为内皮样细胞(EL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基贴壁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MTT法、透射电镜(TEM)联合对rBMMSCs形态、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以及超微结构进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144(VE-cadherin)和CD34表达以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果:rBMMSCs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符合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透射电镜结果表明:rBMMSCs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其中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稀少者为处于未分化或分化较低状态的幼稚型rBMMSCs。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4代细胞G0/G1期为95.67%,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ELCs改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CD34和CD144,具有摄取Dil-ac-LDL以及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r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LCs的潜能,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研究者从小鼠骨髓和其他组织脏器中分离并纯化了一类数量极其稀少的极小胚胎样干细胞(very small embryonic—like stem cells,VSELs)。VSELs不仅表达多能干细胞的表面分子标记,并能向3个胚层方向分化。有学者推测,VSELs可能是在哺乳动物组织/器官的发育早期迁移并定居下来的,且能在特定情况下向组织特异的单潜能干细胞方向分化。据此,VSELs可能在成体组织的更新和损伤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利用构建的重组菌株Pichia pastoris GS115/GLP-1/HSA,在10L发酵罐中表达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GLP-1/HSA),表达量为63.6mg/L。发酵液经中空纤维柱浓缩、疏水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分离纯化,获得了较高纯度的GLP-1/HSA,经HPLC分析纯度达95.8%。进一步的体内活性分析结果表明,GLP-1/HSA不仅具有天然GLP-1的生物活性,而且在给药后4 h仍能发挥显著性降血糖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利用Pichia pastoris分泌型表达系统和建立的分离纯化方法,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GLP-1/HSA,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能够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长效GLP-1类似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100.
Exendin-4是从希拉毒蜥唾液中分离的一种多肽激素,由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有53%的同源性.Exendin-4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仅在希拉毒蜥的唾液腺中表达.Exendin-4首先翻洋成N端多余45个氨基酸残基的前体,然后在激素原转化酶催化下分解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Exendin-4.Exendin-4的N端是一段不规则卷曲,第7~28氨基酸残基形成α螺旋,C端是不规则亲水片段.Exendin-4的受体是G蛋白,N端是激活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区域,中间部位和C端是受体结合域.Exendin-4与GLP-1类似,可提高胰岛素基因的转录水平,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从而控制血糖浓度,但GLP-1的半衰期2分钟,Exendin-4半衰期却长达9.57小时,因而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