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s)的分离培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定向诱导为内皮样细胞(EL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基贴壁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MTT法、透射电镜(TEM)联合对rBMMSCs形态、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以及超微结构进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144(VE-cadherin)和CD34表达以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果:rBMMSCs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符合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透射电镜结果表明:rBMMSCs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其中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稀少者为处于未分化或分化较低状态的幼稚型rBMMSCs。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4代细胞G0/G1期为95.67%,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ELCs改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CD34和CD144,具有摄取Dil-ac-LDL以及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r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LCs的潜能,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褐藻硫酸多糖对老年人肠道歧杆菌促增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褐藻硫酸多糖对老年人肠道中双歧杆菌促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地区健康老年人5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试验组口服褐藻硫酸多糖每人每天2.5g(冷提取物SPC和热提取物SPH各1.25g),共口服5d,对照组不服用。试验组于口服前及口服后第1、2、3、5、8、14天无菌操作留取粪便,定量进行10倍系列稀释,采用滴注法接种于BS和EMB平板培养基上,分别于35℃厌氧和需氧培养48h,取出后分别计数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菌落数,对照组同步进行。结果在试验剂量下,褐藻硫酸多糖(SP)能有效地扶持、促进健康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繁殖,试验组口服SP后第3天,粪便中的双歧杆菌数明显增多,竞争地抑制大肠杆菌,第5天双歧杆菌增至11.88±0.98,大肠杆菌降至6.61±1.01,B/E值增加到1.67±0.88,与口服前比,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1);结果还显示,试验组口服SP后第3、5天粪便中培养计数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及B/E值与口服后第8、14天(即停服SP的第3、9天)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褐藻硫酸多糖是一种有效的双歧因子。在试验剂量下,对受试者肠道中双歧杆菌有显著的增值作用,且有较好的定植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方法 Percoll(1.077 g/ml)分离液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bFGF),对其进行诱导培养,光镜观察EPCs形态,免疫荧光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CD144)、荆豆凝集素-1(FITC-UEA-1)的表达和摄取Dil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结果 诱导培养7 d后,可见集落和铺路石样结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显示表型为CD31+VE-cadherin+双阳性细胞以及具有内皮细胞功能的Dil-ac-LDL和FITC-UEA-1双染色细胞.结论 采用Percoll(1.077 g/m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VEGF、bFGF诱导培养可以获得EPCs,说明该培养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吗啡对大鼠皮层神经元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G蛋白信号转导激活因子3(AGS3)的抗体阻断AGS3作用,观察其对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从而探讨AGS3蛋白在吗啡成瘾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A;吗啡对神经元IA电流密度-电压曲线(I-V曲线)的影响;在全细胞构型下,观察三种不同浓度AGS3抗体对吗啡处理大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IA的影响。结果:吗啡能引起大鼠皮质神经元IA增强;当膜电位+55mV时,10-3μg/L、10-2μg/L、10-1μg/L三种不同浓度的AGS3抗体作用于吗啡处理的神经元,10-3μg/L对电流密度的抑制没有显著差异;10-2μg/L、10-1μg/L的抗体能显著抑制吗啡引起的电流密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吗啡能引起神经元I的增强,AGS3蛋白在成瘾机体中参与了对I通道进行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褐灌硫酸多糖(冷提取物SPC和热提取物SPH)对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性外促增殖效果。方法 选用BS培养基,采取度管法。结果 在实验深度下。SPC和SPH对两种双歧杆菌增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活菌数,实验组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01),且呈量效关系。SPH促菌增殖效果优于SPC,当浓度为0.5%和1.0%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6.
赵瑛  杨烨  邬丽莎 《生命的化学》2007,27(4):318-320
作为G蛋白信号传递激活因子(activators of G protein signaling,AGS)之一的AGS3蛋白在大鼠脑组织、睾丸、肝脏、肾脏、心脏和胰腺组织中有不等量的分布,并且有AGS1、AGS2、AGS4、AGS8等家族成员.AGS3既有不依赖受体的Gβγ亚基信号传递激活因子的作用,也有二磷酸鸟苷解离抑制因子的作用.研究发现,慢性给予可卡因的大鼠长期戒断后,AGS3在大脑内的表达持续增加;而且还发现,AGS3与可卡因的复吸有关,它可能是引起阿片类药物成瘾复发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7.
GDP-甘露糖焦磷酸化酶(GMPase,EC 2.7.7.22)是维生素C合成途径的第一步关键酶。通过RT-PCR扩增到1498 bp的GMPase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449030。利用克隆到的基因分别构建得到正义及反义植物表达载体。并将其克隆至PBI121真核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植株,经基因组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GMPase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玉米秸秆固废污染和秸秆资源有效利用问题,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水解圈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从玉米秸秆还田土壤中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降解菌,并对该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株降解纤维素效果较好,经鉴定该菌株为纤维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命名为SJS-15,并对该菌株的酶学特性及纤维素降解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SJS-15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纤维素酶活(CMC)峰值为30.5 U/mL,最适反应pH为6.0,滤纸酶活(FPA)峰值为25 U/mL,最适反应pH为8.0,两种酶均能在温度20~60 ℃,pH 4.0~10.0范围内保持较高酶活性。纤维素分解实验表明菌株SJS-15对玉米秸秆和滤纸有分解能力,40 d时对玉米秸秆降解率为35.6%(质量分数,下同),对滤纸降解率为18.6%。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经菌株处理的玉米秸秆较对照有明显降解痕迹。菌株SJS-15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玉米秸秆纤维素分解能力,可作为玉米秸秆还田和堆肥发酵的高效菌株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赵瑛 《生物学通报》2000,35(3):16-18
稳态是一项重要的生命特征,是由“内环境恒定”的概念衍生和发展而来的。维持稳态就能使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破坏稳态可导致生理功能的破坏和疾病的产生。负反馈是保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但它不是稳态的唯一支柱。在整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前馈的作用均不容忽视。稳态是相对的,是有波动的。机体在自身的节律周期中,在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着有限度的稳定,才是科学地评价稳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离筛选并鉴定产纤溶酶的菌株.[方法]采用血粉培养基富集,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筛选,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出一株产纤溶活性物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并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确定菌株的种类.[结果]从自然界分离筛到一株产纤溶酶的菌株EF608,经鉴定该菌株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SDS-PAGE和纤维蛋白自显影表明该纤溶酶的分子量为37 kD,最适反应温度和pH分别为35℃和7.5,EDTA能完全抑制其纤溶活性,而PMSF对其活性无抑制作用.菌株EF608发酵液不仅可以直接水解纤维蛋白,而且具有体外溶栓的作用,对血红细胞没有溶解作用.[结论]筛选到一株具有纤溶活性的粪肠球菌——EF608,为获取新型纤溶酶提供了一种的新的菌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