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技术检测痕量二噁英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基于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技术的二噁英快速筛检方法.利用二噁英诱 导激活的芳香烃受体复合物,特异识别以纳米金为报告基团的二噁英反应探针,该 探针被释放后进行条形码放大,通过纳米金银染技术增强识别信号,并记录其吸光度值,从 而可以简单灵敏地快速筛检二噁英类化合物.在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浓度范围内(10-14~10-10mol/L),溶液的吸光度值与2,3,7,8 四氯二苯并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浓度之间呈正相关 ,方法检测限为0.01 pmol/L,变异系数为5%~8%.用纳米金生物条形码(Nano Barcod e,nanoparticle based bio barcode)方法和现有的生物分析方法(CALUX,chemical activated luciferase gene expression)分别测定TCDD标准品,并绘制剂量效应曲线.结 果表明,本方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重复性好.本研究纳米金生物条形码方法的检测灵 敏度高于CALUX将近5倍(EC50分别为 4×10-12 mol/L 和 2×10- 11 mol /L),检测限较CALUX降低了10倍(检测限分别为1×10-14 mol/L 和1×10 -13 mol/L),变异系数分别为5%~8%和15%~30%.  相似文献   
182.
李浩  黄秋林 《生物磁学》2009,(1):36-38,55
目的:研究hIL-10和HGF重组体对大鼠活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DA大鼠(RT1a)为供体.Lewis大鼠(RT11)为受体建立异种肝移植鼠模型,实验组于移植后1天及7天,腹腔内注射T—HGF和T-hIL-10重组体(100μg/ml)1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1,7,10,20天取大鼠尾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清HGF、IL-10水平,RT-PCR测定肝细胞HGF、IL-10m RNA的表达水平,常规肝功能测定,活体肝移植动物生存期观测。结果:实验组鼠肝细胞有HGF和IL-10 mRNA表达,对照组肝细胞未见表达。对照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实验组大鼠HGF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重组体的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9±0.9)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6只,存活率75%;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0.5)天,20天时存活只数为2只,存活率75%(P〈0.05)。对照组未注射重组体,ALT和AST值持续升高,注射重组体后ALT和AST值亦有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体肝移植大鼠导入IL—10和HGF基因重组体后可抑制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3.
目的:通过对血管中血液流动对血管的影响及血液内低密度脂蛋白(sLDL)微粒行为的模拟分析,研究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原因。方法:第一步,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建立动脉血管弯曲分叉仿真模型;第二步,分析血液流动特性,跟踪血液中15—25纳米尺度范围类的sLDL粒子在动脉分叉模型中的流体力学行为,研究sLDL在血液流速稳定下在血管中的空间分布及流场特征分布。结果:血管起始段出现压强很高的区域。在动脉血管弯曲内侧处及分岔处的分支外侧血液流动较慢,并且在这些部位出现压强较高的区域。在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sLDL与血管壁发生碰撞的几率较其它位置较高,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在这些部位呈斑块状分布。讨论及结论:在血管起始段的高压,可能是导致这一部分血管损伤,并进而引起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动脉血管弯曲外侧处及分岔点处出现的高压低速血流分布,一方面增大了血液中包括sLDL粒子在内的致病因子与血管壁的接触时间,另一方面则引起这些部位血清的侧漏加强,出现所谓的’浓度极化’现象,从而导致这些部位出现高浓度的sLDL分布,增大sLDL粒子与血管壁的接触几率;粒子在血管上沉积高发区域往往存在于动脉血管分岔点处,而在血管弯曲外侧处也有较高几率沉淀,呈斑状分布;长期性轻微性振动的剪切压力的作用使多数血管内皮细胞性质改变,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在动脉血管起始段、弯曲处及分岔点处血液的高压低速分布、sLDL粒子的高沉积率及低剪切应力等是动脉硬化产生及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4.
目的:利用纳米金颗粒提高复杂体系基因组低拷贝基因PCR扩增的反应特异性。方法:首先,模拟复杂基因组扩增模式体系,以接近单拷贝的λDNA为模板,在PCR过程中加入纳米金颗粒,设计优化实验,以便模拟建立复杂基因组低拷贝目的基因PCR扩增的模式体系。随后,扩增人类基因组的疾病相关的低拷贝基因模板(如人基因组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外显子1的380bp),以检验纳米金优化增强PCR反应特异性的实际效果。结果:在复杂体系基因组的低拷贝基因PCR扩增中,纳米金颗粒能够较好地增强其PCR反应的特异性。结论:初步表明基于纳米金的纳米粒子PCR方法可以对复杂的实际基因组体系低拷贝基因的PCR扩增起到优化作用,这对于PCR反应优化方法的改进、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5.
新书介绍     
《生物技术产业》2006,(3):99-101
纳米生物技术丛书:纳米生物分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纳米药物学;农业生物技术系列: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禽疾病防治;禽传染病实验诊断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6.
会议由清华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由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具体筹办.  相似文献   
187.
纳米锁阳对肝性脑病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锁阳对内毒素诱发肝硬化大鼠发生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硬化大鼠行小剂量内毒素腹腔注射造成肝性脑病模型。观察常态、纳米中药锁阳对肠道菌群,血清IL-2水平及血浆中血氨含量影响。结果肝性脑病大鼠血浆内毒素及血氨明显升高,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态锁阳治疗组与纳米锁阳治疗组血浆中血氨、内毒素均明显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症有明显改变。常态锁阳治疗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中药治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氨是内毒素诱发肝性脑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应用中药锁阳从调整微生态失调角度来治疗肝性脑病,取得较好疗效,纳米中药锁阳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8.
通过静电自组装方法,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依次修饰带正电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Poly(diallyldimethylammoniumchloride),PDADMAC)和带负电的聚丙烯酸(Poly(acrylicacid),PAA),获得羧基化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进而将PAA上的羧基在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EDC)活化下与多肽LyP-1(CGNKRTRGC)上的氨基发生反应,从而使多肽LyP-1成功地连接到磁性颗粒表面,获得的磁性多肽纳米颗粒可靶向分离肺腺癌SPCA-1细胞,但不识别正常人胚肾293细胞。  相似文献   
189.
目的:为探讨聚乙二醇(PEG,MW4000)修饰的壳聚糖用于包裹质粒DNA(Chi-DNA)是否能有效提高口服发送的外源基因在消化道中的表达量.方法:用PEG修饰的壳聚糖包裹不同剂量(10μg,50μg,100μg)的质粒(pCMVβ),形成壳聚糖纳米复合物,通过口服发送后经X-gal染色法检测pCMVβ在小鼠消化道内的表达效果.结果:胃酸消化实验及DNase Ⅰ消化实验均表明经PEG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保护DNA,使其免受胃酸及Dnase Ⅰ的降解.同时在小鼠消化道内的表达量较修饰前明显增加,随着所发送DNA剂量的增加,表达量也相应增加,且包裹10μg质粒的DNA纳米复合物的表达量相当于100μg未修饰复合物的表达水平.结论:经PEG修饰的Chi-DNA纳米复合物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果,有望作为基因治疔中高效非病毒口服发送系统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0.
纳米线由于其直径大小接近生物大分子,并且纳米线可以作为电子电路物理组成中的一部分,所以在一定范围通过纳米线将生物细胞分子和电子电路进行对接变得可行。该文主要介绍了生物组件通过纳米线实现对生物分子的传感,通过纳米线对细胞的信号检测,以及在生物分子的输送中的应用等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