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8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6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51.
李慢如  张玲 《生物多样性》2020,28(7):833-2627
桑寄生植物是一类自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半寄生性灌木, 作为森林和林地的关键性资源可为鸟类等动物分类群提供重要的食物资源和巢址, 并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桑寄生植物隶属于檀香目, 包括5科88属约1,600种, 除极地、部分高寒和干旱沙漠地区外均有分布。桑寄生植物繁殖物候的研究对于了解“寄主植物-桑寄生植物-传粉/种子散布者系统”中物种相互作用网络的维持机制、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桑寄生植物在景观、群落和种群尺度上繁殖物候的表现类型, 发现桑寄生植物主要通过繁殖物候异步的方式延长物候期, 维持与传粉/种子散布者持久的互惠关系以保障自身种群的繁衍。该领域经过近年的发展, 已从单一地描述繁殖物候的表现类型到探究系统中寄主植物、传粉/种子散布者以及桑寄生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因素的分析。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桑寄生植物繁殖物候对于该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双方或多方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今后首先应该对桑寄生植物的基础生物学背景进行研究, 然后还应加强实验验证, 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等来探讨桑寄生植物繁殖物候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952.
花寿命指花保持开放且具有功能的时间长度, 是开花植物繁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功能性状。可塑性延长花寿命是植物在不利的传粉环境中保障繁殖的一种策略, 但延长花寿命也会增加繁殖成本。花寿命的可塑性变异不仅受传粉环境的影响, 而且还受资源分配权衡的影响。花寿命的理论模型指出, 植物的花寿命与花吸引特征之间存在资源分配权衡。为了研究在花粉限制环境中, 植物花寿命与花吸引特征之间的资源权衡及其对雌性适合度的相对重要性。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2 900和3 600 m)的11种开花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植物群落中, 物种水平上: (1)花寿命与花吸引特征(花大小以及开花数目)之间的相关关系; (2)花寿命与花吸引特征对植物雌性适合度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无论是低海拔还是高海拔植物群落, 植物的花寿命与开花数目之间均存在权衡关系, 且长的花寿命增加了植物的雌性适合度。但在高海拔环境中, 植物的雌性适合度只与花寿命有关。这说明相对于低海拔植物, 花寿命对高海拔植物的雌性繁殖成功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53.
鸟类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用于解释鸟类卵色的多态性,然而,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文从捕食者、警戒色、太阳辐射和巢寄生角度综述了各种假说和研究,探讨鸟类卵色的进化。  相似文献   
954.
汪青雄  杨超  肖红 《四川动物》2013,(4):543-546
2012年5~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东方大苇莺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大苇莺5月末迁来繁殖,营巢于芦苇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由枯芦苇和芦苇絮编织而成。对17个巢的巢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11.85±0.216)cm,巢内径(5.87±0.101)cm,巢深(6.49±0.166)cm。巢距地面高度(106.00±4.421)cm,约位于芦苇高度的2/5处。平均窝卵数(4.67±0.188)枚,卵重为(2.70±0.044)g,卵长径为(21.93±0.13)mm,卵短径为(15.81±0.06)mm。孵化期为(15~18)d,孵化率为78.8%,巢雏成活率为95.2%。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芦苇的高度和密度是制约东方大苇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恶劣天气和大杜鹃巢寄生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5.
中国大鸨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本文对我国大鸨生物学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了概述,内容涉及大鸨种群数量、食性、繁殖生物学、人工饲养、栖息地选择、越冬及繁殖行为和生理生化等方面。指出了我国大鸨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研究人员少、研究深度浅及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工作不连续等,以期为我国今后大鸨研究以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6.
长白山区野生百合引种驯化及园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白山野生百合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发现百合的病害较多,大多数品种喜肥并须遮荫;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卷丹可利用腋球繁殖,有性繁殖种子须进行暖温处理.无性繁殖种球形成时间短,退化现象少于有性繁殖.培育基质为沙壤土.试验证明,人工栽培的长白山野生百合在鳞茎的生长、观花、赏叶方面明显优于自然生长的野生百合,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57.
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对温度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24℃和27℃下,稻纵卷叶螟在玉米苗上的发育速率要比在水稻上的慢1—3 d;33℃不会抑制水稻上饲养幼虫的生长发育,但玉米苗上饲养的幼虫在30℃时就受到了抑制,且在33℃下不能发育到成虫。水稻上饲养时,稻纵卷叶螟各阶段的存活率在27—33℃间无显著差异,且36℃时死亡率很高,只有部分幼虫可发育到预蛹阶段;但是玉米苗上饲养时,稻纵卷叶螟在33℃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1—30℃,36℃下幼虫不能发育到2龄。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的产卵量均表现为在24℃和27℃条件下最高;在30℃和33℃条件下,水稻上饲养出的成虫能产少量卵,而玉米苗上饲养出的成虫却不能产卵。水稻和玉米苗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卵的孵化率均在27℃下最高,且两寄主间无显著差异;玉米苗上饲养所得的卵在33℃和36℃下均不能孵化,而水稻上的则少量能孵化。水稻上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相对要比玉米苗上饲养的耐高温。在24—27℃下用玉米苗饲养的稻纵卷叶螟除历期有所延长外,其它生物学特性与用水稻饲养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8.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Day)940尾(除性别未辨个体外)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种群雌雄比为0.85︰1,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8.2 cm,体重为7.4 g,年龄为3龄;雄性个体体长为6.5 cm,体重为3.4 g,年龄为2龄。叶尔羌高原鳅卵径分布呈单峰形,推测应属于同步产卵类型。计算了88尾Ⅳ-Ⅴ期雌鱼的怀卵量,其体长范围30-195 mm,体重范围3.59-114.04 g,绝对繁殖力为1101-56320(9944±5487)粒,相对繁殖力为824-1140(982±158);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繁殖力(Fp)为403.46万粒。  相似文献   
959.
湿地土壤埋深对芦苇、香蒲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埋藏深度是影响湿地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重要因子。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了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7种土壤埋深(0、5、10、15、20、25和30 mm)对芦苇和香蒲2种典型湿地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芽长和根长的影响,旨在利用芦苇、香蒲等湿地植物以有性繁殖的方式为松花江下游沿江湿地恢复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土壤埋深对芦苇、香蒲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均有显著影响,2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速率随土壤埋深增加波动变化;0和25 mm土壤埋深时芦苇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速度较快;0和>20 mm土壤埋深时香蒲种子发芽率较高、发芽速度较快;从芽长和根长来看,<10 mm的土壤埋深更利于2种植物存活和生长;相同土壤埋深情况下,芦苇种子较香蒲种子具有更强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960.
雁形目鸟类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十分普遍,但有关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种内巢寄生现象未见报道。2019年4和5月,从长白山1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的视频监控发现,1只雌鸭在亲鸟孵卵时强行进入巢箱趴卧约29 min。其后根据该巢窝卵数的增加、超常窝卵数和窝卵不同步孵化3个指标,确认该巢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宿主对进入巢内寄生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但对寄生卵未表现出明显的拒卵行为。由于区域内仍有较多巢箱未被利用,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行为是否源于对有限巢址资源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