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31.
用组织培养结合辐射诱变的方法进行药用植物阳春砂的育种,对于加快其育种速度、实现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的6-BA和NAA配比筛选阳春砂组织培养不定芽的最适培养基,再以组培不定芽为材料,设置不同辐射剂量,进行60Co-γ射线辐射诱变;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部分诱变材料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添加4.0mg/L6-BA和0.1mg/L NAA的MS培养基不定芽诱导率和出芽倍数最高,分别达到91.4%和2.44;用于阳春砂组培不定芽γ射线辐射的合适剂量为16Gy;ISSR分析结果显示,16Gy辐照获得的2个植株AV16-1和AV16-2在遗传上发生了明显变异,与对照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549和0.563.本研究建立了组织培养结合辐射诱变培育阳春砂新种质的方法,为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诱变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2.
应用紫外诱变技术对溶藻菌株NP23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后,从8株诱变株中选出2株对绿藻中小球藻和蓝藻中惠氏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NP23-1和NP23-4,其溶藻率(叶绿素a的去除率)比原始菌株提高30%-35%。连续6代测试,2株诱变菌株NP23-1和NP23-4溶藻率都很稳定,表明所得突变株是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溶藻菌株。  相似文献   
133.
本文探讨不同时间下紫外线照射对微藻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时间少量的紫外照射可促进藻的细胞生长,但长时间的辐射会明显抑制其生长,使得藻类细胞浓度下降。本文利用单细胞分离技术和紫外诱变技术,筛选获得海水小球藻(Chtorella sp.)和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的优势藻株,结果表明,诱变优势株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原始株,该结果可为今后微藻燃料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4.
目的:了解徐水县饮食单位凉菜制作间紫外灯强度,为提高凉拌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徐水县957家饮食单位凉菜制作间紫外灯强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徐水县饮食单位凉菜制作间紫外灯强度总合格率为71.16%。大中型酒店(饭店、餐厅)合格率为85.19%,学校食堂合格率为78.69%,小型饭店(餐厅)合格率为6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徐水县饮食单位凉菜制作间紫外灯强度合格率总体不高,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督和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35.
高产虾青素红法夫酵母的紫外线诱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青素(3,3'-二羟基-β,β'-胡萝卜素-4,4'-二酮)是一种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本文通过单一紫外线、紫外线-氯化锂复合处理,结合选择性平板的筛选作用,对菌株G26进行诱变育种。实验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9min,法夫酵母的死亡率在70%~95%之间;当死亡率为78.57%时,正变率达到最大值71.43%。经多次单独紫外线处理,以及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获得稳定高产突变株G49,虾青素产量达到10 321μg/L,含量为713.8μg/g DCW,较出发菌株G26分别提高31.48%和20.47%。  相似文献   
136.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LW0506(TRA^RDCP^R AMT^R histidine^- shikimic acid^-)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NTG)诱变选育得到缺失腺嘌呤脱氨酶、肌苷酸合成酶、肌苷酸脱氢酶活性的突变株CLW0125,使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到组氨酸的转化率大幅度提高。该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72h,积累L-组氨酸可达9.2g/L。与亲株相比,L-组氨酸的产量提高了73.3%。研究了各单因素对发酵的影响。最后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  相似文献   
137.
黑色素在紫外辐射(UVR)保护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同体色果蝇(Drosophila malenogaster)体内色素和抗氧化能力的差异可能影响它们对UVR的敏感性.实验通过测定遭受UVR处理的野生型(w,灰色)、黑檀体(e,黑色)和黄体果蝇(y,黄色)的寿命、繁殖力和求爱行为,对三品系果蝇的UVR敏感性进行研究.UVR主要通过诱发自由基来对机体造成氧化损伤,所以,本实验通过测定果蝇体内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来对果蝇抗氧化能力和氧化损伤状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w无论是在对照组还是在紫外线处理组均具有最高的寿命和繁殖力;e和y在对照组的寿命和繁殖力差异不显著,但在紫外线处理组e的这两项指标均显著高于y(P〈0.0001).另外,本实验发现紫外辐射对果蝇的求爱行为也有不利影响.利用电子顺磁共振谱(EPR)对辐射诱发果蝇体内O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5min紫外辐射处理的确可诱使果蝇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且这种变化在y体内尤为明显.对SOD活性的分析发现,紫外辐射处理并不影响果蝇体内的SOD活性,因此我们将对照组与紫外线处理组的数据合并,结果发现w体内SOD活性最高,且与y的差异达显著(P〈0.05);e和y体内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MDA分析的结果显示,随UVR辐射时间的延长,果蝇体内MDA含量显著升高(P=0.0495).以上结果说明,紫外辐射对果蝇寿命、繁殖力以及求爱行为方面的不利影响可能与其诱发的自由基氧化损伤有关.实验发现w对紫外辐射的抵抗力最强,这可能与其在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高的寿命、繁殖力有关,而且w体内高水平的SOD也可能是一个原因.与e相比,y对UVR更敏感.但作为体内重要抗氧化酶之一的SOD,并不能对现在的结果做出解释.本研究推测e和y表  相似文献   
138.
耐高糖高产2,3-丁二醇产酸克雷伯氏杆菌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产酸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oxytoca) ME-UD-3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及硫酸二乙酯复合诱变后分别在葡萄糖浓度逐渐提高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富集培养,筛选获得了一株耐高糖的2,3-丁二醇高产突变菌株K. oxytoca ME-UD-3-4;该菌株的初始葡萄糖耐受浓度从出发菌株的120g/L提高到300g/L以上,在初始葡萄糖浓度为95 g/L的条件下发酵培养,与出发菌株相比发酵时间缩短了8h,2,3-丁二醇的产量由原来的38.5g/L提高到43.0g/L,生产强度从0.80 g/L·h提高到1.08 g/L·h,转化率达到了理论值的91%。  相似文献   
139.
在构巢曲霉Aspergillusnidulans的细胞隔膜开始网(septation initiation network,SIN)的信号途径中,sepH基因对胞质分裂起着关键的正调节作用,但对该途径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有关反向调节子(suppressors)的研究目前还不清楚。本课题采用UV诱导点突变法成功筛选到sepH突变株的反向调节子116株,这些突变株共分为三类。通过对突变株进行杂交和回交等遗传学分析,排除了sepH回复突变菌株,获得了能使sepH胞质分裂恢复正常的温度敏感菌株Sin110,证实了SIN途径具有对应反向的旁路途径(bypass)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0.
产小檗碱内生真菌的诱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杨  殷红  孙宇宏  张志强  崔迎 《菌物研究》2008,6(4):216-219
以产小檗碱的内生真菌S6为出发菌株,采用多种单一或复合诱变措施对其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最终筛选得到高产菌株S-NU-302。其小檗碱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70%,达到12.28 mg/L;生长速率提高81.7%,达到5.72 g/L;经10次传代显示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