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于2012—2014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全生育期不灌水(W0)为对照,设置3个测墒补灌处理,即拔节和开花期使0~14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5%(W1)、70%(W2)和75%(W3),研究其对土壤水利用、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W2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灌溉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较高,且吸收利用10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高.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为W2、W3>W1>W0,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为W3>W2>W1>W0,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2>W3>W1>W0.成熟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W1>W2>W3,80~140 cm土层为W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0~200 cm土层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2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淋溶,W2处理是高产节水生态安全的最佳灌溉处理.  相似文献   
32.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以低水1200 (W1)、中水2400 (W2)、高水3600 m3·hm-2 (W3)为主处理,0 (N0)、低氮90(N1)、中氮180 (N2)、高氮270 kg·hm-2 (N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水氮互作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氮互作能显著影响春小麦根干质量密度(RWD),RWD随着小麦生育期的进程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RWD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溉量,在W1下,RWD在N1处理下最大,在W2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2处理下最大,在W3下,RWD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N3 处理下最大;不同灌溉处理下RWD表现为W2>W3>W1;施氮与灌水显著影响RWD,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在W2N2处理下最大.根冠比随着灌水量与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在W1N0处理下根冠比最大;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产量与0~40 cm土层RWD呈显著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 cm土层RWD呈显著线性正回归关系.W2灌溉条件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向中下层(40~60 cm)分布;灌水施氮能显著影响春小麦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在W2N2最大;灌水生产力随灌水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因此,在固定道垄作栽培方式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2 (180 kg·hm-2)与W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小麦栽培方式下适宜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33.
控灌对小麦植株体内激素含量与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防雨棚研究了控灌对小麦植株体内激素含量与籽粒不乐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控水加重,小麦旗叶、根系和籽粒中ABA含量迅速达到高峰,然后快速降低;控水愈重,i-PAs峰值和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愈早,尔后下降,从而加速了植株衰老进程,导致产量降低。籽粒灌浆速率变化与旗叶,根主籽粒中激素含量变化呈极显著相关,且上述性状在相对含水量60%处理下与80%(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从而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4.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  相似文献   
35.
普通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5个玉米籽粒性状的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和细胞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同时受种子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的影响,细胞质基因对百粒重和粒宽具有极显著影响.除粒长、粒厚的直接显性效应与母体显性效应间的协方差外,直接效应与母体效应间的协方差均不显著.因此,通过母体植株的表现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有效的选择.S_22和 87-1是改良粒重的优良亲本.选择粒较宽的自交系作母本有利于提高后代选系及F_1的百粒重.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甜高梁(Sorghum bicolor(L.) Moench)各品种在我国的适应性,在淡同地区进行了‘意达利’、‘雷伊’、‘凯勒’、‘M-81E’的品种比较试验,对各种的生育期、株高、茎杆直径、茎杆重量、茎杆汁锤度、籽粒产量与纬度的关系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纬度变化,实际上是日照长度的变化,对甜着重同纬度度有于其营养生长。各品种对纬度变化从大到小国:‘意达利’〉M-81E‘〈’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揭示芥菜型油菜及芸薹属作物每角籽粒数形成的分子机理,提高和改良芥菜型油菜产量和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以包含221个芥菜型油菜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群体为材料,在5个环境条件下对每角籽粒数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1)共检测到7个与每角籽粒数相关的加性QTL,主要分布在芥菜型油菜A02、A03、A05、A08、B02和B03等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分布在(-11.642 4)~4.524 6之间,其中qSS2-71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最大,分别达到-11.642 4和14.44%,其余6个加性QTL的加性效应和遗传率均较小;(2)检测到7对影响每角籽粒数的加性×加性QTL上位互作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上位性QTL互作效应值分布在(-4.930 8)~4.193 6之间,7对上位性QTL与不同环境互作的遗传力均接近0;(3)每角籽粒数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80.98%,狭义遗传率为30.98%。【结论】综合分析,芥菜型油菜每角籽粒数受一定环境影响,但控制该性状的加性效应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8.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水稻四倍体相对于二倍体具有籽粒变大、粒重增加的特点,研究基因组加倍后籽粒大小基因的调控模式,在育种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倍体 -四倍体水稻为材料,分析6个控制籽粒大小基因在幼穗发育中的表达差异,同时结合转基因实验,探讨基因剂量增加对基因表达水平和籽粒大小的影响。结果发现:基因组加倍后,水稻的发育进程不变,但株高增加,叶片变宽,籽粒变大,增大后的籽粒在籼稻表现为长、宽均增加显著,而在粳稻中长度比宽度增加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控制籽粒大小基因的表达差异情况,发现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发育时期的影响,在籼粳亚种间也明显不同,即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在基因组加倍的情况下,正调控基因GS5、HGW的表达普遍高于对应的二倍体;负调控基因GS3在籼稻D9311中趋于下调或沉默,而在粳稻DBl中趋于上调,GW2在D9311中上调,而在DBl中趋于沉默。通过转基因实验分析负调控基因GW2在二倍体Bl中的表达趋势,发现其在基因剂量线性增加的情况下,表达水平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导致其籽粒变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水稻中控制籽粒大小的基因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中的表达模式,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利用高光谱遥感预测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2006年连续3年采用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进行大田试验,于小麦不同生育期采集田间冠层高光谱数据并测定植株氮素含量.根据特征光谱参数-叶片氮素营养-籽粒蛋白质产量这一技术路径,以叶片氮素营养为连接点将模型链接,建立基于开花期高光谱参数的小麦籽粒蛋白质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开花期叶片氮含量、氮积累量以及花后叶片氮转运量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状况;对叶片氮含量和氮积累量的光谱反演,在不同品种、氮素水平和年度间可以使用统一的光谱参数,其中利用红边位置(REPle)和修正型ND705(mND705)可以较好表达叶片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红蓝边面积比(SDr/SDb)和742nm处一阶微分(FD742)为变量建立叶片氮积累量监测模型效果较好;经独立试验数据的检验表明,以参数REPle、SDr/SDb和FD742为变量建立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预报模型均给出理想的检验结果,模型测试精度R2分别为0.854、0.803和0.795,相对误差RE分别为16.4%、18.2%和14.9%;利用开花期关键特征光谱指数可以有效地评价小麦成熟期籽粒蛋白质产量状况.  相似文献   
40.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两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豫麦34、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个灌水处理(W1:拔节水;W2:拔节水+花后15 d灌浆水;W3:拔节水+灌浆水+花后28 d麦黄水)和3个氮肥水平(0、150、270 kg·hm-2)对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70 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豫麦34)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谷/醇增大;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直/支下降;籽粒产量增加.弱筋小麦(豫麦50)在150 kg·hm-2 的施氮量下,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下降,谷/醇降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不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多(270 kg·hm-2)均影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使产量下降.W2处理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W1或W3处理均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且导致籽粒产量下降.水、氮互作效应中,强筋和弱筋小麦分别以全生育期270 kg·hm-2和150 kg·hm-2施氮量配合拔节水+灌浆水(W2)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