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影响湘早籼19号愈伤组织植株再生频率的几个因素。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配比的细胞分裂素(KT,BAP,Zeatin)和萘乙酸,可使再生频率大幅度提高,以补加Zeatin和NAA效果最为显著,达25.33%;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的不同琼脂浓度组合处理,以诱导培养基0.75%琼脂和分化培养基1%琼脂与诱导培养基1%琼脂与分化培养基0.5%琼脂两组合再生频率最高。同时还发现:诱导分化后转移至植株生长培养基也可提高再生率,而诱导培养基中补加脯氨酸的合适浓度是50mg/L。  相似文献   
102.
生长调节剂对籼稻体细胞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籼(Oryza sativa subsp indica)品种79106、珍鼎28、金早6号、87S2-3和IR_(29)的成熟种子去壳后,切下成熟胚接种于添加不同种类的生长调节剂的改良MS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其中VitB,改为5.0mg/L、蔗糖为5.0%、琼脂固化,pH 5.8)上,恒温26±1℃、暗中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每品种接种8瓶,每  相似文献   
103.
耐低钾籼稻幼苗根部的K^+(^8^6Rb^+)运输各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04.
籼稻幼穗诱导的愈伤组织,培养在MS基本成分并附加1—7 mg/l 2,4-D和5%椰子汁的液体培养基中,得到胚性小细胞团。这些细胞的特征是:形状小而圆,细胞壁薄,细胞内为稠密的胞质所充满,没有或具小的液泡,具淀粉粒。把它们转移到含1 mg/l BA的琼脂培养基中,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球形、心形、梨形和成熟胚,两周后萌发成具根、芽的完整植株。10—14天龄的悬浮培养物具有较高的再生植株能力。  相似文献   
105.
籼稻IR52、IR8和IR45的幼花序和幼胚愈伤组织在LS培养基建立了稳定的悬浮培养物。悬浮系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褐变期,长根期,成熟期。建立了适合籼稻原生质体生长的Y8培养基,其植板率显著高于KPR和PCM培养基。悬浮细胞系间差异明显,只有部份系可以提供有分裂能力的原生质体或具看护活性。以上三个品种的原生质体均分裂良好,但只有IR52和IR8分化出苗,其中IR52分化率1.25%,得再生植株50余株,移至田间生长结实正常。  相似文献   
106.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的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8年5年间所获得的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起源的雄性不育突变,按它们的性质,可分为花粉败育型,无花粉型和花药退化(或部分退化)型3类。在IR54中,于不同年份(1985和1986年)及不同世代(R_1和R_2代)发现了表型基本相似,基因型可能也相似的两例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在花粉败育型雄性不育突变中,发现1例(54257)为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以多个品种与之测交,杂种一代中有的表现为育性恢复,有的仍然为雄性不育。能保持其雄性不育的品种有珍汕97、二九矮、新锦粘、162-5(来自IR 52的稳定的体细胞无性系),连续回交3代以上均能基本保持不育(但桂朝2号的回交后代不育性尚不稳定)。能使其育性恢复的品种有IR 24、IR 36、IR 54、双二粘、测64等。初步遗传研究表明,54257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核质关系,看来可能具有与野败细胞质完全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7.
在最近完成测序的水稻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基因组中,各找到564和519个较为可靠的tRNA基因,进一步证实了于2002年发表的基于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分析结果。修正的摆动假设,即至少需要46种tRNA基因才能译出61种可能的反密码子,在这两个亚种中均准确成立。在这46种tRNA中,有些在籼稻和粳稻中的序列均全同。有18种水稻tRNA与拟南芥中的相应序列全同。在籼稻基因组序列中还发现了384个5S rRNA基因,一批17S和5.8S rRNA基因以及一个25S rRNA基因。这些rRNA基因的不完备是由于它们通常以串接阵列形式存在于异染色质区域,而后者在全基因组霰弹法测序中不易完整测出。在tRNA和rRNA基因序列之间发现了多处互补片段,这将有助于研究它们的进化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几种影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立了适合5个籼稻品种成熟胚籼稻遗传转化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N6基本培养基有利于籼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培养;N6大量元素和MS微量元素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分化.降低分化培养基中蔗糖含量,加入适量山梨醇、Cu2 、Ag 和玉米素(2T)均可明显提高水稻愈伤组织的再生植株频率,5个品种分化频率均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109.
不同环境下籼稻糙米重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数量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籼稻(OryzasativaL .)稻米 4个发育时期糙米重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 ,除了三倍体胚乳和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的加性和显性主效应以及细胞质主效应可以控制不同稻米发育时期的糙米重量外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也可明显影响不同发育时期糙米重量。基因加性主效应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在整个稻米灌浆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对糙米重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条件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 ,胚乳和母体植株中控制糙米重表现的基因在多数稻米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 ,且以稻米发育早期为主 ,开花后第 1~ 7天是控制糙米重的基因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 ,其次为开花后第 8~ 14天。一些基因只在个别发育时期间断表达 ,这在净细胞质主效应和净细胞质×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净显性主效应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稻米不同发育时期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 ,V2 0和作 5等亲本可以明显提高后代的糙米重量。  相似文献   
110.
为了阐明籼稻(Oryza sativa L.spp.indica)、粳稻(O.sativa L.spp.japonica)对低温强光敏感件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叶黄素循环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 Z)/(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A Z 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汕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筹,VDE活性和(A Z)/(A Z 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