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8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165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9 毫秒
61.
胰岛素介体──肌醇磷酸多糖,被认为是胰岛素的第二信使,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肌醇磷脂是产生该介体的前体,经胰岛素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PIPLC)水解,产生介体和二酰甘油(DG).本实验以人红细胞为材料,用3 ̄H同位素标记、有机溶剂提取、薄层层析及放射性自动计数等方法,分析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红细胞后前体和DG的变化情况,以推测介体的产生机制.结果显示:胰岛素使红细胞膜上及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均较对照升高,且使体系中的DG量升高;PIPLC则使红细胞膜上的前体量下降,使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升高,推测: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完整细胞时,激活了某种酶,使前体先从膜上释放至胞外上清,再被水解为介体和DG,同时胰岛素还可能激活完整细胞内再合成前体的机制,而PLPLC却不能.  相似文献   
62.
正常人外周血用~(60)Co射线分别进行1~8Gy照射后,在含6-TG的培养基上克隆和筛选人淋巴细胞hprt突变细胞。细胞的突变频率与γ射线的照射剂量呈正相关.获得42个hprt突变细胞株,用8对hprt寡核苷酸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从细胞粗提物中分别扩增hprt各个外显子,分析突变细胞的hprt基因突变,约60%(25/42)的hprt基因突变为基因缺失,其中13个突变是hprt基因全部缺失,而12个是部分hprt基因外显子缺失,约有40%(17/42)的突变无明显的PCR扩增变化.同时显示hprt基因外显子的缺失突变与辐射剂量有关,实验结果提示,此方法有可能用于估计辐射剂量和进行辐射远后效果观察,进而揭示辐射致突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63.
在吲哚乙酸不同位点偶联载体蛋白对其抗体特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桂  周燮 《生物技术》1996,6(6):21-25
分别选择吲哚乙醇分子上的C1位羧基和吲哚环上的N位作为偶联载体蛋白的位点,用混合酸酐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了两种免疫原IAA—CO—NH一HSA和IAA-N-BSA,并进而制得了对吲哚乙酸侧链识别能力不同的两种多克隆抗体,分别可特异识别甲酯化IAA和游离态IAA;用碳化二亚胺法和甲醛搭桥法分别合成IAA—CO—NH-BSAbIAA—N—OVA两种复合物,以之为包被物,建立了两种IAAELISA。其灵敏度分别为0.35pmol和1.80ppmol;检测范围分别为0.78~800pmol和1.95~2000pmol;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45%和4.79%;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15%和1.50%。笔者用这两种ELISA检测了兰花气生根和桑树苗样品中IAA的含量,发现两种检测结果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64.
乳腺特异性表达172^HIS突变型p53转基因鼠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基因突变几乎存在于所有人类肿瘤中,尤其与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乳腺癌关系密切。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是抑癌基因,而突变型p53基因则是癌基因-呈显性负调控突变型。本研究首次构建了这种类型的172^HIS突变型p53基因的转基因鼠,用以研究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用重组PCR法把小鼠p53基因的第172个密码子CGC突变成CAC(由编码精氨酸突变为编码组码组氨酸)信号序列之间。 获得置于pBL119(Fig.1)上的表达结构WAP-172^HISmtp53-SV40。经过BssHII酶切,纯化该表达结构部分,通过显微注射,将其分别导入FVB和C57BL品系小鼠受精卵中,获得32只F0代鼠。经PCR鉴定,其中9只为转基因阳性鼠(Fig.2)。对其进行的Southern分析(Fig.3)证实了PCR的鉴定,并得出了每只鼠中整合的转基因拷贝数(Table1)。当这9只鼠哺乳第二天时,取乳腺制备RNA,进行Northern杂交分析,其中5只的乳腺中有转基因表达,其中3只呈高水平表达(Fig.4),似乎转基因的拷贝数与其在乳腺中的表达水平并无直接关系,对表达水平最高的第8512号转基因鼠的免疫组化分析表明:172^HIS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定位于乳腺上皮细胞的胞核及胞浆中(Fig.5AB)。该鼠地培养至11月龄第4次哺乳时右侧第3乳腺了典型的乳头腺癌。一周后增至体重的三分之一,其组织学检查见图5C,其它组织、除肺上皮细胞有原发性增生(Fig.5D)以外,均未见异常。上述转基因及其表达特性已稳定遗传至第八代,为乳腺癌发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定手乳腺特异性表达的显性负调控p53转基因鼠模型。基因表达研究中常用基因敲除实验来观察该基因正常表达时的作用。然而、p53基因敲除得的转基因鼠未见乳腺肿瘤发生,而无法利用。我们设想:高水平表达的突变型p53与代水平表达的野生型p53基因敲除的小环境。本实验敲除的小环境。本实验中仅一例p53基因突变的事实暗示:还可能存在有其它致癌因子共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可用其它(如:TGFα)乳腺特异性表达的转基因鼠与之交配来研究其它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5.
多聚酶链反应(PCR)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领域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对408例疑似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作了PCR检测淋球菌的探索,结果170例阳性,占41.7%,而培养阳性(21.6%),PCR法显著高于培养法(P<0.01)。  相似文献   
66.
利用RT-PCR技术分离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cDNA,将长为2605bp的cDNA插入质粒pJN6,并经全序列测定证实,该序列与已报道序列相比,存在两个变异碱基,即第754位C→T,和1654位的G→A,这两个变异碱基并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利用LDL受体基因cDNA中的ClaⅠ片段作为探针,检测到LDL受体基因上外显子8的StuⅠ位点是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所克隆的cDNA含有可译框架的全部密码,因此可作为基因表达材料。  相似文献   
67.
快速检测猪肉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PCR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百亮  丁伟  薛应照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3):160-163
快速检测猪肉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菌的PCR试剂盒与分离培养法平行检测156份猪肉样品,结果PCR的阳性率为5.8%,分离培养法的阳性率为3.8%,两者符合率为97%。实验证明,该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可测出样品中至少32OCFU细菌,并在2d内取得结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8.
CT所见肝脏肿大占据左右上腹,纠正了既往把肝左叶当做脾大的结论;B超发现前所没有报道的二尖瓣赘生物将给患者终生致残;标准品DS行双向电泳,首次发现其分离为DS1与GS2两个斑点;杂合子、患者尿GAG均出现DS1斑点,而正常人则不出现。实验显示,DS1的出现在杂合子检出和患者确诊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应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法, 分析了潮汕地区216例无血缘关系、临床上诊断为食管癌的病人和216例健康人的运铁蛋白(Tf)亚型分布情况, 结果发现:食管癌病人组TfC1C1纯合子频率为0.2639,Tf*Cl基因频率为0.4745,显著低于正常人组(分别为0.4352和0.6227,均为P<0.0 01);同时,食管癌病人组TfC2C2纯合子频率为0.2278,Tf*C2基因频率为0. 497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852,P<0.05,和0.3634,P<0.001)。应用超薄层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结合免疫固定法,分析了潮汕地区21 7例无血缘关系的临床上诊断为食管癌病人和 217例健康人的组特异性成份(Gc)亚型的分布,发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0.
社鼠组织器官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必谦  袁虹 《兽类学报》1997,17(2):141-14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分析了社鼠的肝、肾、心肌、骨骼肌、肺、脾和脑等多种组织器官的LDH、ADH、EST、和SOD4种同工酶,对各组织器官的酶带数目和分布,以及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社鼠的LDH同工酶、ADH同工酶和EST同工酶具有比较明显的组织特异性,而SOD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较低。肺和脾除EST同工酶活性较高外,脑除LDH同工酶活性较高外,其它3种同工酶的活性均较低;而肝和肾中4种同工酶的活性普遍很高。心肌和骨骼肌因氧张力不同而使LDH同工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它3种同工酶酶谱却非常相似。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与各组织器官所执行的生理功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