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高进 《化石》1990,(4):7-7
熊猫是世人皆知的稀世珍宝。人们喜爱熊猫,当然是因为它十分稀少,又长得可爱,可供观赏。但更重要的是,熊猫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它数百万年来没有多大的变化,素有“活化石”之称。熊猫这一频临灭绝的孑遗动物在几百万年前曾经有过昌盛的时期。那时它的足迹遍布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到了数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熊猫开始走向衰落,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现存的大熊猫只生存于我国秦岭西侧的岷山、邛崃山、大小凉山深处的茂密竹林中,大约位于北纬31°—33.5°之间的狭窄地区内。  相似文献   
302.
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问题—兼论牡竹属的范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竹亚科分类自70年代末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高山竹类的属名、种类处理,青篱竹属在中国是否存在,以及丛生竹的属级界线等问题上,国内学者间,以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间存在不同意见。读了林万涛关于中国牡竹属的两篇文章后,认为有必要就牡竹属的范畴作一讨论,其中也涉及国内竹亚科分类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根据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广义牡竹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参照Clayton对属级分类阶元提出的几条原则,特别是性状的选择,讨论了椅于竹属与碟环慈竹属的归属问题。笔者认为,数量分类学并不探讨类群的起源问题,研究系统发育则需要多学科的证据,因而单从营养体个别性状的相似性来推测系统发育是不可取的。最后本文归并了椅子竹属和碟环慈竹属。  相似文献   
303.
易同培  史军义  杨林 《植物研究》2007,27(5):515-520
发表了产于四川西部和西藏南部的箭竹属各一新种,它们分别是打母牛和扭马。首次补充描述了箭竹属圆芽箭竹组(Sect. Ampullares Yi)中原产于重庆东部的窝竹花果形态,从而更进一步证实了该组应为箭竹属成员。  相似文献   
304.
为明确自然状态下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不同发育阶段花器官的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状态,总结其败育类型,该文通过采用解剖和切片等方法对青秆竹花器官的各部分外观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1)青秆竹小穗为无限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发育,但基部具有潜伏芽,因此又具有有限花序的特征;小穗柄不发达,簇生花枝节部。(2)每朵小花拥有内、外稃各1枚,花药6枚,浆片3枚,雌蕊1枚;浆片透明,边缘具有发达的纤毛;子房具棱,子房上部具绒毛,子房1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三分枝羽状柱头。(3)青秆竹花药具有4个药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后期极度退化;小孢子母细胞分裂类型为连续型,产生两边对称型小孢子,花粉粒细胞成熟后为3核。(4)雄蕊和雌蕊出现多种败育类型,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综上结果表明,青秆竹花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正常,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造成了其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305.
黄秆乌哺鸡竹转录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秆乌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 McClure f. aureocaulis N. X. Ma)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SSR位点分布特征,同时针对“黄秆”和“绿秆”两种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序列中的SSR位点设计引物,并利用刚竹属(Phyllostachys)材料验证其通用性。结果显示,从黄秆乌哺鸡竹89 874个Unigenes序列中,共鉴定出12 651个SSR位点,分布频率为14.07%;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最多(51.02%)、其次为3核苷酸(25.61%)和2核苷酸(21.94%);共发现80种重复基序,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A/T(46.60%),其次是AG/CT(13.97%)和CCG/CGG(9.90%)。在设计的51对引物中,44对(86.27%)能有效扩增,在刚竹属材料中平均通用性为92.41%,其中39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EST-SSR标记能区分同属的不同种,但不能有效区分种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06.
用间接遥感方法探测大熊猫栖息地竹林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子是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探测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点,并为评估其栖息地适宜性、破碎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熊猫的主食竹大都生长于林下,直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很难实现对其分布密度的探测。以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两大优势竹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例,在运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取空间连续的环境变量时,引入了林上和林下的光照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竹种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竹子密度的预测模型,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林下竹子密度的绘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林下竹子的分布状态,对两种竹子的密度预测精度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307.
邓琳  黄玲  初彩华  王茜  詹卉  王曙光 《植物研究》2019,39(6):801-807
棉花竹(Fargesia fungosa)是箭竹属重要经济竹种,有关其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研究至今尚无报道。本文通过对棉花竹花器官的形态与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显示棉花竹花序为“混合花序”,小穗基部具潜伏芽,由单个叶片形成的“佛焰苞”包裹多枚小穗。小穗单次发生,均长3.05±0.390 cm,每枚小穗具有3~7朵小花,小花均长1.85±0.167 cm,颖片2枚。每朵小花皆具有内、外稃各1片,3枚浆片,雄蕊3枚,雌蕊1枚组成。未成熟花药具有4药室,花药壁由外到内依次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成熟后纵裂散粉。成熟花粉粒为2或3细胞型,且具有1个萌发孔。子房1室,上位,侧膜胎座,倒生胚珠,雌蕊具2分叉羽毛状柱头。花药发育异常,导致出现大量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308.
拐棍竹是卧龙野生大熊猫春季的主要食物。2014-2016年,从设置的3条固定样线中我们发现了当地野生大熊猫有分段取食拐棍竹笋的现象,且没有到放牧活动和人为干扰严重的河谷区域取食竹林内的拐棍竹笋。它们首先在海拔较低( 2 100 m左右)、新笋发育较早且人为干扰不严重的区域觅食,当这些区域的新笋普遍超过2 m高度时会向海拔较高处迁移。大熊猫优先选择有较高比例粗大竹笋的区域作为觅食场所,且当觅食斑块内新笋普遍较小时对粗笋有倾向性选择(P<0.05),但当环境中的新笋质量较好时,选择性有所降低(P>0.05)。大熊猫在新笋质量较好的觅食斑块中取食率较高,在海拔较高处因竹笋的基径较小所以取食率较低(F=20.12, P<0.05)。大熊猫取食新笋所留残桩高度与周边竹笋的高度呈正比(r=0.50, P<0.001)。为保证大熊猫在新笋期的觅食活动免遭干扰,管理者应该在这一时期严格限制大熊猫活动频繁区域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309.
秦岭巴山木竹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分布广,是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该竹在秦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心正好和该山系大熊猫分布中心相吻合(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秦岭大熊猫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在巴山木竹林中觅食(潘文石等,1988).为揭示食物营养成分对大熊猫觅食行为的影响,深入认识该物种适应竹子这种低营养价值食物的觅食对策,本文以采自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22份巴山木竹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种微量元素及2种营养物质在不同季节、年龄及生长部位的含量,以促进对野生大熊猫生态习性的深入了解,亦能为罔养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0.
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华西雨屏区白夹竹分株种群的分布格局以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夹竹分株种群在0~0.32 m空间尺度上呈集群分布,0.64~4.48 m空间尺度上呈均匀分布,>4.48 m空间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各龄级分株种群在0~8.00 m空间尺度上主要呈随机分布,龄级间略有差别.其中,Ⅰ龄级与Ⅱ、Ⅲ龄级分别在1.76~4.16 m、0.32~4.16 m尺度上接近或达到空间负关联,与Ⅳ龄级在0.32~3.04 m尺度上呈显著空间负关联,表现为随着龄级差距的加大,幼龄分株与高龄级分株的空间负关联增加.白夹竹分株种群的空间格局及不同龄级分株之间的相互关系由尺度、分株龄级及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