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濒危物种乃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针对野生种群的监测报道迄今罕见.本文以佛坪自然保护区2000~2006年大熊猫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大熊猫遗留的新鲜粪便等痕迹指标探讨了该地大熊猫种群的发展趋势与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生态习性.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略显缓慢增加的趋势(t=1.98,P=0.082),不同季节痕迹的海拔变化表明,该地大熊猫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生态习性.此外,监测数据所反映的大熊猫空间分布等亦与其他相关研究大致吻合.表明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有在全国其他大熊猫保护区推广利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佛坪自然保护区6种有蹄动物的活动痕迹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监测在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可持续利用上占有关键地位.然而,我国对大型哺乳动物的长期监测基本尚未纳入常规.佛坪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展开了长期监测.以该保护区2000~2006年监测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该地有蹄类动物(除扭角羚外)的资源动态及在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内有蹄类动物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并不均衡,以三官庙区域的痕迹密度最高而以龙潭区域为最低.监测期间有蹄类动物资源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物种两两之间在海拔、坡度等生境因子的利用上大多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微生境利用模式.最后就监测对象的确定以及监测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该保护区所采用的监测方法较为科学有效.  相似文献   
3.
2008年7~8月利用夹日法对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的佛坪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设置采集点5个.1248夹日中共捕获小型兽类247只,隶属于3目 6科11 属20 种(另有3只竹鼠和1只鼢鼠系挖洞捕获), 总捕获率达19.79 %.其中,采集到的小眼姬鼠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属新分布记录.对捕获的20种小型兽类的生态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5个群落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1.8608~3.2509之间,Pielou均匀性指数在0.6776~0.8515之间.利用Whittaker指数分析了各群落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农耕带和针叶林的相似性指数最低,其余3个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4.
粒子滤波解码算法在神经信息解码中已有较多应用,但在海马区位置细胞集群编码的运动轨迹重建中极其少见.针对大鼠海马区位置细胞的神经元响应特性,采用二次指数泊松方程建立了大鼠运动轨迹的位置细胞集群状态空间编码模型,然后利用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研究了粒子滤波在大鼠运动轨迹重建中的性能,并与扩展卡尔曼和无迹卡尔曼重建算法进行了对比.仿真数据重建结果显示,与后两种算法相比,在相同的重建精度下,粒子滤波算法需要的位置细胞个数相对更少.实测数据重建结果显示,粒子滤波算法重建的轨迹与真实轨迹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扩展卡尔曼和无迹卡尔曼重建算法.这些结果表明,粒子滤波算法不仅能够高效地利用位置细胞集群编码信息,而且具有更高精度的轨迹重建性能,将为空间认知神经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神经元集群响应的高维特性是脑机制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拓扑特征是图像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有效表征高维的神经元集群响应的拓扑特征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自组织映射网络采用RGB颜色特征表征神经元集群响应的动态可视化方法,分析多通道微电极阵列采集的大鼠初级视觉皮层(V1区)神经元集群信号,进而研究了V1区神经元集群对图形拓扑特征的响应特性.通过与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进行对比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表征V1区神经元集群对拓扑结构的时序动态响应特征,表征方式形象直观,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陕西佛坪国家级保护区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包括大熊猫、金丝猴在内的很多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林业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这对佛坪保护区当地的农业、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探究“天然林保护工程”对野生川金丝猴的保护产生何种影响,我们于2015年至2016年采用访问调查和实地踏查方法对佛坪保护区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川金丝猴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种群数量 (从少于500只增至671只左右) 还是栖息地面积 (从147.8 km2增至236.5 km2) 都明显增长; 家域范围随着年代的推移向低海拔位置扩大 (秋季平均海拔为1680m±304m),越来越靠近人类;川金丝猴在家域范围内,对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活动比例分别达到了40.11%和38.41%。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当地农业开发和经济活动在逐渐转型,减少了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提升了栖息地保护的质量和生态环境。因此,此项工程的实施在该地区川金丝猴保护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效果,促进了当地金丝猴栖息地的改善,种群数量得以增加扩大,是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7.
秦岭巴山木竹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子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主要食物(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分布广,是秦岭大熊猫主食竹种之一(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该竹在秦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心正好和该山系大熊猫分布中心相吻合(田星群和刘其建,1985).秦岭大熊猫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在巴山木竹林中觅食(潘文石等,1988).为揭示食物营养成分对大熊猫觅食行为的影响,深入认识该物种适应竹子这种低营养价值食物的觅食对策,本文以采自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22份巴山木竹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7种微量元素及2种营养物质在不同季节、年龄及生长部位的含量,以促进对野生大熊猫生态习性的深入了解,亦能为罔养大熊猫的人工饲养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国宝.牙齿作为大熊猫消化器官之一,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大熊猫牙齿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以往学者和专家对大熊猫牙齿形态的研究侧重于为大熊猫的种群分类寻找根据(Dvadi,1869; Milne-Edwards,1870;王将克,1974),更多关注牙齿在大熊猫进化、演变过程中的意义(王令红等,1982;黄万波,1993).研究的齿位大多局限于臼齿(张鹤宇和刘理,1959),所得结果或数据并不详细和全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大熊猫牙齿釉质的超微组织结构进行研究(赵资奎等,1984 ).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