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重金属 Ni2+ 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田重金属Ni2+污染对植食性昆虫潜在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1, 5, 10, 15和20 mg/kg)的重金属Ni2+,以不添加重金属的人工饲料为对照,实验室条件下饲养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初孵幼虫,系统观察其各项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指标参数。【结果】Ni 2+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期、蛹期、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抑制作用;对亚洲玉米螟雌蛹重有促进作用,但随Ni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低浓度Ni2+(1~10 mg/kg)对雄蛹重有促进作用,高浓度Ni2+(15~20 mg/kg)对雄蛹重有抑制作用。随着Ni2+浓度的增加,亚洲玉米螟雌蛾平均求偶持续时间逐渐减小;1 mg/kg Ni2+浓度下雌蛾求偶率及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其余4个Ni2+浓度都对雌蛾求偶行为产生影响且表现为求偶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提前,最高求偶率均小于100%。5 mg/kg Ni2+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定向行为有促进作用,其余浓度则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对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重金属Ni2+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行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92.
褐飞虱成虫体内磁性物质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春兰  李志毅  隋贺  潘卫东  陈法军 《昆虫学报》2011,54(10):1189-1193
地磁定向是昆虫远距离迁飞定向的重要机制之一.本研究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MPMS-7型号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磁场范围为±4.8 mA/m,温度范围为1.9 ~ 400 K)检测虫体内的磁性物质,明确其体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整个虫体的温度退磁曲...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支架置入法对食道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共104例,根据治疗手段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采用70 Gγ7/周治疗方案;实验组52例给予支架置入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梗阻改善情况、生存质量评分、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梗阻情况以及生存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梗阻总缓解率为92.31%,生存质量评分为42.61±5.2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54%)与对照组(38.4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3个月及6个月时的生存率相接近,但是实验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71.7%)显著低于对照组(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置入法能够显著改善食道癌患者的梗阻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较为安全可靠的缓解食道狭窄方法。  相似文献   
94.
余时琛  朱小山  周进  蔡中华 《生物磁学》2014,(6):1001-1004,1008
目的:抗生素耐药性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病原菌的多细胞行为在抗生素的耐药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生物膜),因而通过抑制多细胞行为而控制耐药性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为研究对象,考察它的发酵滤液对一种机会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多细胞行为的作用,以期得到一株多细胞行为抑制菌:在不影响Paerugiliosa生长的前提下,抑制生物膜形成、EPS产生以及定向丛集运动,解除保护,减缓扩散,为降低Paemgi—nosa耐药性,增强抗生素作用效果提供可能。方法:采用结晶紫生物膜测定法、蒽酮一硫酸法、平板检测法,探究Pmirabilis发酵滤液对Paemginosa生物膜、胞外多聚物、定向丛集运动和生长的影响。结果:Pmirabilis发酵滤液能显著抑制Paeruginosa生物膜量,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时,抑制率可达60.9%。该菌的发酵滤液还能阻碍Paeruginosa的定向丛集运动,减弱它的吸附和扩散运动;同时,也减少了Pacrugillosa胞外多聚物的产量,在滤液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时,抑制率达到45.9%。更重要的是,固体平板实验证明该发酵滤液对P.aemginosa的生长没有影响。结论:Pmirabilis在不影响病原菌生长的前提下,对病原菌的多细胞行为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发酵滤液中存在着抑制微生物膜、定向丛集运动等的成分,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和降低抗生素耐药性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战凯  姚涓  肖云鹏  于宣  洪梅 《生物磁学》2014,(2):386-388,400
放化疗综合应用是癌症治疗中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放化疗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杀伤肿瘤,但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严重制约着放化疗的剂量和疗效。如何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减轻放化疗综合应用中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探索更好的治疗策略的关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相关的新药和新治疗思路层出不穷,比如针对肿瘤发生及代谢过程的靶向类新药、用于辐射增敏的新的基因靶点等都已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另外,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中药物转运蛋白的研究也为综合治疗靶点寻找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根据当前研究现状,着重总结近年来放化疗综合治疗靶向研究在上述几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96.
放化疗综合应用是癌症治疗中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放化疗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杀伤肿瘤,但过程中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严重制约着放化疗的剂量和疗效。如何在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减轻放化疗综合应用中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已经成为探索更好的治疗策略的关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相关的新药和新治疗思路层出不穷,比如针对肿瘤发生及代谢过程的靶向类新药、用于辐射增敏的新的基因靶点等都已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另外,近年来关于肿瘤细胞中药物转运蛋白的研究也为综合治疗靶点寻找提供了一定依据。本文根据当前研究现状,着重总结近年来放化疗综合治疗靶向研究在上述几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97.
摘要 目的: 分析奈达铂联合强调放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 87 例, 随机分为两 个组, 分别是奈达铂组 ( A 组) 和顺铂组 (B 组 ) ,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以及毒性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 B 两组患者鼻咽原发灶完全缓解 (CR ) 率分别为 91.8%、 86.8% ( P=0.632>0.05 ), 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完全缓解 (CR ) 率分别为 87.8%、 84.2% ( P=0.864>0.05 ), 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A、 B 两组患者 3 年的总生存率 ( OS ) 分别为: 81.6%、 78.9%, P=0.762; 局部控制率 ( LC ) 分别为: 93.9%、 94.7%, P=0.890; 两组患者 3 年的区域控制率 (RC ) 分别为: 98.0%、 97.3%, P=0.849; 两组患者 3 年 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 (DMFS ) 分别为: 79.6%、 76.3%, P= 0.724。A 组患者 Plt 下降发生率为 46.9%显著高于 B 组发生率 34.2% ( P<0.05 ),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A 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36.7%显著低于 B 组患者的发生率 76.3% ( P<0.05 ), 具有统计学显 著性差异; 其余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均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奈达铂联合强调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 疗效与远期疗效与顺铂相当, 但是奈达铂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顺铂低, 血小板的降低程度比顺铂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8.
水产养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农业产业之一,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关键在于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养殖品种.基因组操作技术为快速、定向的鱼类遗传育种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可行性途径.本文回顾了基于经典基因组操作技术的鱼类育种方法学历史,如多倍体育种及细胞核移植等.然后重点介绍并展望了基于转基因技术及新近发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鱼类定向育种方法.后两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为未来的鱼类种业带来更加高效和更具预见性的育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
两栖类的繁殖迁徙是其繁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能否成功完成繁殖迁徙将直接影响到繁殖成功率。两栖类的繁殖迁徙研究对于了解物种和种群对繁殖栖息地的需求、物种的繁殖活动规律,以及科学合理地进行繁殖湿地以及相应栖息地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对两栖类的繁殖迁徙已有大量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而国内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从两栖类的繁殖迁徙物候、迁徙模式、迁徙方向与定向、迁徙距离等方面总结了影响两栖类繁殖迁徙时间、繁殖迁徙方向的因素以及两栖类的定向和导航机制,分析了两栖类不同类群和性别在繁殖迁徙距离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介绍了两栖类繁殖迁徙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开展两栖类繁殖迁徙的研究将对我国的两栖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减毒沙门氏菌携带的血小板第四因子活性片段PF417 70 的放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口服途经喂饲小鼠携带PF4活性片段的减毒沙门氏菌,在第 2次喂饲后小鼠接受 70 0cGy全身照射,然后观察PIRES2 EGFP PF417 70 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并观察小鼠的造血恢复情况。结果:在小鼠的肝脏、脾脏、肾脏、小肠、外周血及骨髓均能检测到GFP的表达和转基因的整合。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照射后第 7d和 1 4d骨髓有核细胞数、骨髓培养的CFU GM和HPP CFC数量明显增加 (P <0 0 5 )。结论:首次应用减毒沙门氏菌SL32 61为载体来介导PF4活性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并证实通过口服途径可以保护小鼠免受放射损伤,并促进放射损伤后小鼠的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