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 毫秒
51.
人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突变体的基因工程下游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及其突变体[Lys2]-人肿瘤坏死因子[Lys2]-rhTNFα)的基因工程下游工艺。rhTNFα和[Lys2]-rbTNFα的温控表达工程菌株在B-BTaunE 10型15L自控罐中经发酵每升可得50g湿菌体。rhTNFα和[Lys2]-rhTNFα的表达水平仍能保持在50%以上,且表达产物为可溶性蛋白。所得菌体经超声破菌、硫酸铵沉淀,然后依次用DEAE—Sepharose FF、CM-Sepharose FF和Sephacryl S-20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由每升发酵液菌体最终可得1g左右的纯品,纯度达到98%左右,rhTNFα的比活为~1.5×108IU/mg,[Lys2]-rhTNα的比活为~6×108IU/mg。  相似文献   
52.
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通过遗传与非遗传两种途径产生的分子靶向药物耐药性是临床治疗失败和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具有低毒高效、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优势,能为调控黑色素瘤耐药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表明,诸多中药单体可以调控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遗传与非遗传耐药机制,如调节胞内异常信号通路、干预细胞表型转换、抑制代谢重编程和调节表观遗传变化等,进而阻止黑色素瘤耐药的发生和发展。该文对中药单体通过调控遗传与非遗传机制抑制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中药逆转黑色素瘤耐药提供理论支撑和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3.
羟胺(HA)引起S.pombe的失活作用因菌株而异,实验用两株突变体的失活曲线皆非指数曲线。钠离子对HA所处理的细胞不仅沒有保护作用,反而会引起细胞损伤。HA的两种独立的效应——失活与诱变效应在以S.pombe为材料的实验里沒有观察到。相反,低浓度HA(0.01M)既能引起S.pombe细胞失活,又有诱变作用。 HA对4类19株NA-生化突变体的回复诱变材料证明:有些NA-生化突变体的突变位点之碱基对为GC,另外一些突变体目前则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确证。HA同样诱发S.pombe野生型菌株产生大量正向突变体。因而它可供作选育生产菌株的诱变剂。  相似文献   
54.
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型的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菁  曾庆韬  薛小桥  金珊  杨勇 《遗传学报》2001,28(6):527-534
黑腹果的体色突变类型常见的有黄体(yellow,y)、黑体(black,b)和黑檀体(ebony,e),分别位于X染色体,第二染色体和第三染色体上,.黑条体突变型是本实验室1991年9月从野外采集的黑腹果蝇野生型单雌系后代中发现的自发突变品系,为了探明黑条体突变型是原有黑体突变类型的再现还是新的突变,采用常规杂交方法和互补7实验技术对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型的定位进行了探讨,互补测验的结果表明,黑条体与黑檀体杂交的子一代为反式排列的杂合体无互补,表现为突变型,子二代中,由于交换而产生重组类型的顺式排列的杂合体表现为野生型。因此确定黑条体突变基因(bsr)与黑檀体突变基因(e)是等位的,位于第三染色体的93D2区,但分别位于不同的位点上,属于同一顺反子的新的点突变,同时对于各体色间的相互作用及遗传传递方式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
高磊  郭素敏  崔永兰  诸葛强  黄敏仁 《遗传》2007,29(4):490-498
忽地笑Raised Secondary Lateral Veins (RSLV)突变体平行脉间横向二级侧脉显著凸起, 生长不良, 雄蕊完全退化。本研究利用表达型噬菌体载体ZAP构建了野生型和突变体忽地笑叶片cDNA文库, 分别随机挑取cDNA克隆进行5′端测序, 共得到3,122条有效ESTs。利用这些ESTs序列, 选择非冗余基因, 设计512条70 mer的特异性序列为寡核苷酸探针, 制作芯片, 对忽地笑野生型和突变体叶器官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 最终确定所检测的基因中, 有5个基因在突变型和野生型间表达差异显著, 分别是韧皮部蛋白2 (phloem protein 2, PP2)、铁蛋白(ferritin)、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s, PMEs), 以及叶绿素a/b结合蛋白和丙酮酸脱羧酶等。克隆获得了其全长cDNA, 并探讨了这些差异基因与忽地笑突变型形成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56.
突变型小鼠在学习记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利用突变型小鼠研究学习和记忆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行为模型的选择对研究学习和记忆的重要性。在发育的不同时期研究突变型小鼠的行为,将为我们提供有关在发育过程中基因与行为相关性的信息,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该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57.
Yptl蛋白是酵母唯一的Rab1 GTP酶,调控囊泡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酵母温敏突变株 ASY01是一个Ypt1基因功能部分缺失菌株,在26℃可以正常生长,但在37℃不能生长.拟南芥有4个Rab1基因,分别是AtRab1A1、AtRab1B1、AtRab1B2、AtRab1C1.克隆了所有4个AtRab1基因,构建酵母表达载体,转化温敏突变型酵母ASY01.温度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有转基因菌株在37℃都恢复正常生长.说明拟南芥4个Rab1基因都与酵母Ypt1基因功能互补,都具有调节囊泡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运输的功能.  相似文献   
58.
In this work, the most detrimental missense mutations of Madl protein that cause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were identified computationally and the substrate binding efficiencies of those missense mutations were analyzed. Out of 13 missense mutations, I Mutant 2.0, SIFT and PolyPhen programs identified 3 variants that were less stable, deleterious and damaging respectively. Subsequently, modeling of these 3 variants was performed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in their conform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native Madl by computing their root mean squared deviation (RMSD). Furthermore, the native protein and the 3 mutants were docked with the binding partner Mad2 to explain the substrate binding efficiencies of those detrimental missense mutations. The docking studies identified that all the 3 mutants caused lower binding affinity for Mad2 than the native protein. Finally, normal mode analysis determined that the loss of binding affinity of these 3 mutants was caused by altered flexibility in the amino acids that bind to Mad2 compared with the native protein. Thus,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majority of the substrate binding amino acids in those 3 mutants displayed loss of flexibility, which could be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decreased binding affinity between the mutant Madl and Mad2.  相似文献   
5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