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9篇
  免费   474篇
  国内免费   3583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54篇
  2022年   246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335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331篇
  2016年   323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65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418篇
  2008年   593篇
  2007年   554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99篇
  2001年   202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记述采自南中国海扁(魚它)鲣Auxis thazard thazard鳃上的分室科墨杯虫属单殖吸虫1新种,以宿主属名命名为(魚它)鲣墨杯虫Caballerocotyla auxis sp.nov..新种具2列背部边缘小刺,前、后吸器相对较大,后吸器腹面不具乳突,公共生殖孔开口紧邻于左前吸器下方,阴道开口于咽中部水平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992.
记述我国单锤角细蜂属Monelata Frster1新纪录种,凹翅单锤角细蜂Monelata incisipennis Huggert,1982,并首次记述该种的雄性成虫。研究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膜翅目标本室(SCAU)。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实码遗传算法的湖泊水质模型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静  陈求稳  张晓晴  李伟峰 《生态学报》2012,32(24):7940-7947
参数的合理取值决定着模型的模拟效果,因此确定研究区域的模型结构后,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湖泊水质模型(Simulation by means of an Analytical Lake Model,SALMO)利用常微分方程描述湖泊的营养物质循环和食物链动态,考虑了多个生态过程,包含104个参数.由于参数较多,不适宜采用传统参数优化方法进行优化.利用太湖梅梁湾2005年数据,采用实码遗传算法优化了SALMO模型中相对敏感的参数,运用优化后的模型,模拟了梅梁湾2006年的水质.对比分析参数优化前后模型的效果表明遗传算法能高效地对SALMO进行参数优化,优化后的模拟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能更好地模拟梅梁湾的水质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菁萍  柴洋洋  陈丽  平文祥 《生态学报》2012,32(8):2532-2538
细菌在豆酱发酵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豆酱的风味和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豆酱中细菌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发酵的豆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16S rDNA的部分可变区的PCR-DGGE技术对自然发酵豆酱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豆酱发酵过程细菌群体中既有原始种群的减少和增长,也有次级种群的增多和演变。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和末期以不可培养细菌为主,初期细菌群体快速演替,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在发酵42 d和56 d达到两次高峰。  相似文献   
995.
双酚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正和  赵宝坤  杨家新 《生态学报》2012,32(21):6828-6835
应用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双酚A(BP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影响。结果表明:BPA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急性毒性LC50为13.76 mg/L,95%置信限为10.97-17.10 mg/L。生活史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5-4.0 mg/L的BPA对轮虫胚胎发育历时影响不显著;2.0-4.0 mg/L的BPA显著延迟了轮虫幼体发育时间;当BPA为0.5 mg/L时,轮虫净生殖率(R0)显著上升,但BPA浓度为2.0和4.0 mg/L时R0显著降低;4.0 mg/L的BPA显著缩短世代时间(T);BPA浓度为2.0、4.0 mg/L时,轮虫生命期望值(e0)显著下降;BPA浓度为1.0、2.0、4.0 mg/L时,轮虫内禀增长率(rm)显著下降;BPA浓度为0.5、1.0 mg/L时轮虫所产后代混交率(MR)显著增长。研究结果表明BPA对轮虫的生殖具有干扰作用,其中R0和MR受BPA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6.
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生态学报》2012,32(16):5184-5190
采取稻茎浸渍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毒力,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为协调水稻害虫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若虫LC50和LC10分别为83.5mg/L和61.3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成虫LC50和LC10分别为64.3 mg/L和39.0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黑肩绿盲蝽若虫和成虫的LC10分别大于和接近于大田使用剂量40mg/L。以大田使用剂量40 mg/L氯虫苯甲酰胺稻茎浸渍法处理黑肩绿盲蝽3龄若虫后,其产卵期、寿命和产卵量降低了4.3 d、3.0 d和22.0粒,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当代成虫寿命与生殖力影响较大;药剂处理后次代种群的成虫前期延长了2.3 d;存活率、平均日产卵量跟对照相比明显降低;种群净增值率、周限增长率、内禀增长率跟对照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21.0(对照63.3)、18.8(对照19.2)、0.16(对照0.22),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为4.3(对照3.2);这些结果表明,在40 mg/L浓度下,氯虫苯甲酰胺能够降低黑肩绿盲蝽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997.
梅Prunus mume是我国原产的名花佳果。为有效保护和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文中采用了AFLP标记技术,结合形态表型特征分析,对65份野梅种质进行试验分析。首先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MseⅠ-EcoRⅠ8对引物组合,扩增出1 002条多态性条带。按照Nei’72距离系数进行聚类,在Nei’72=0.26处,可区分西山野梅原变种、西山野梅原种、西山毛梅、厚叶梅、南大坪桃梅、嵩明小梅、曲梗常绿梅、蜡叶梅以及匍匐梅,这与形态学上变种或变型的划分一致。群体内变种单株样本遗传多样性丰富。基于梅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建议今后需要对所有变种与变型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8.
对寄生于鲴亚科鱼类肠道中的多泡肠袋虫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其体表皮层、胞口、核与胞器及腹中凹板各部分的精细构造。结果显示其体表及口区皮层均由表膜和表膜下纤维系统两部分组成;"V"形胞口密被纤毛、对称排布,其咽微丝较体纤毛处更为发达。大核内具多个核仁,异染色质散布核质内;小核内染色质则呈均匀致密分布。另在腹中凹板内质中发现大量支链淀粉粒,并由不连续的微管束沿凹陷边缘将此区域包围起来。同时,对皮层组分和腹中凹板进行了相近物种间的比较分析并对其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9.
旨在克隆穿心莲CPS的编码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通过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的技术从穿心莲叶片中获得目的基因;并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编码蛋白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全长2 499 bp的cDNA序列,编码一个833aa的蛋白.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该蛋白与野甘草、咖啡等其他植物来源的CP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保守功能结构域分析显示,该蛋白包含一个富含Asp残基的植物萜类合酶的共有保守功能域“DXDD”,归属于萜类生物合成酶Ⅰ类超级家族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焦磷酸合酶超级家族.初步推测克隆得到了穿心莲CPS的编码基因(命名为ApCPS,GenBank登录号为JN216843.1).  相似文献   
1000.
从南海深海沉积环境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编号为00457的真菌,基于形态学特征、ITS和5.8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白黄笋顶孢霉( Acrostalagmus luteoalbus).活性研究表明,其代谢产物粗浸膏的卤虫致死活性明显,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抑菌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此外,研究还发现代谢产物粗浸膏在25-100℃持续加热不超过30 min时,卤虫致死活性成分稳定,但在100C持续加热超过60 min后卤虫致死活性成分显著减少,而一定强度的紫外光照射90 min内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