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41.
项目简介:1、以米糠为原料,研究米糠健康食品的无“三废”排放和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清洁生产技术,其中米糠稳定化技术的先进性超过美国利普曼公司、Rice—X公司,产品口感、营养价值和成本优于同类知名产品(高乐高、阿华田、美乐等)。授权发明专利2项。2、以低值早籼米及其副产品为原料,采用生物和物理锻炼技术,研究低过敏性蛋白和抗性淀粉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2.
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国明  章家恩  杨军  陈瑞  许荣宝 《生态学报》2008,28(7):3475-3483
稻鸭共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水稻生态种养模式,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病虫草害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稻田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稻米品质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稻鸭共作、混水处理和常规稻作3个处理,研究其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能够提高整精米率,减少垩白,增加粒宽,降低米粒长宽比值,同时促进稻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下降,Mn元素含量上升,但对出糙率、精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稻鸭共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为水稻的优质生产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生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3.
分析了蜡质基因引导区的两个简单重复序列(SSR)(CT)n和(AATT)n在74不稻材料中的多态性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AC)的关系。这些材料包括了籼稻(Oryza sativa L.ssp.indica)、粳稻(O.sativa ssp.japonica)和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其AC值 栽培稻AC分布的整个范围。以(CT)n作标记检测到8个等位基因,粳稻品种趋于含有重复数目较多(n≥16)的等位基因,重复次数较少(n≤14)的等位基因只出现在籼稻中,(AATT)n检测到2个等位基因,野生稻中少数植株表现出杂合性。分析表明AC与这两个SSR序列基因型高度相关,高AC(>22.0%)品种具有(CT)重复次数较少(n≤14)的等位基因;相反,除了糯米外,所有低或中等AC的品种都有(CT)重复较多(n≥16)的等位基因,具有重复次数较多的(AATT)6等位基因的品种多为高AC,具有重复次数较少的(AATT)5等位基因的品种多为低或中等AC。不同SSR基因型品种间AC差异极显。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两个SSR序列在直链淀粉合成中的直接功能,SSR变异与AC间近乎完全的相关性可作为分子标记直接用于水稻的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44.
分析了蜡质基因引导区的两个简单重复序列 (SSR) (CT) n 和 (AATT) n 在 74份水稻材料中的多态性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 (AC)的关系。这些材料包括了籼稻 (OryzasativaL .ssp .indica)、粳稻 (O .sativassp .japonica)和普通野生稻 (O .rufipogon) ,其AC值覆盖了栽培稻AC分布的整个范围。以 (CT) n 作标记检测到 8个等位基因 ,粳稻品种趋于含有重复数目较多 (n≥ 16 )的等位基因 ,重复次数较少 (n≤ 14)的等位基因只出现在籼稻中。 (AATT)n检测到 2个等位基因 ,野生稻中少数植株表现出杂合性。分析表明AC与这两个SSR序列基因型高度相关 ,高AC (>2 2 .0 % )品种具有 (CT)重复次数较少 (n≤ 14)的等位基因 ;相反 ,除了糯米外 ,所有低或者中等AC的品种都有 (CT)重复数较多 (n≥ 16 )的等位基因。具有重复次数较多的 (AATT) 6等位基因的品种多为高AC ,具有重复次数较少的(AATT) 5等位基因的品种多为低或中等AC。不同SSR基因型品种间AC差异极显著。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两个SSR序列在直链淀粉合成中的直接功能 ,SSR变异与AC间近乎完全的相关性可作为分子标记直接用于水稻的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45.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米透明度的发育遗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采用条件和非条件数量遗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灿稻稻米透明度的发育遗传规律。稻米4个发育时期两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受精后第8~21天的灌浆中期和后期遗传效应表达对稻米透明度的影响最大。控制稻米透明度性状表现的三倍体胚乳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效应在不同环境下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条件遗传分析的结果还表明一些遗传效应存在着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基因加性效应和细胞质效应以及相应的环境互作效应在稻米透明度性状发育中起着主要作用,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浙南3号和1391等亲本可以提高后代的稻米透明度。  相似文献   
46.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标准碘化色法与改良碘比色法的比较认为改良碘比色法的优点是:既可测定精米粉或糙米粉等粉体材料也可测定精米粒和糙米粒等粒体材料,能将样品的直链淀粉更完全地分离出来,测试误差小,但需时间较长。相同品种不同类型样品直链淀粉的含量测定结果:精米粒>精米粒和糙米粒>糙米粉。测试精米粒或精米粉时宜选择强碱KOH,而测试糙米粒或糙米粉时宜选择强碱NaOH。样品量以100mg为宜,但不是100mg时进行品种间的比较仍可考虑采用。  相似文献   
47.
彩色水稻是组织或器官呈现常规的绿色以外的特殊色泽的水稻,是兼具观赏性与营养价值的农作物。彩色水稻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是彩色稻米,即带有非常规绿色的稻米,如红色、黑色、紫色;第二类是叶片彩色,呈现红色、紫色、黄色等,主要以红色、紫色为主;最后一类为谷壳彩色,如谷壳呈现棕色、褐色、红色、黑色等。  相似文献   
48.
维生素E (VE)是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 增加其籽粒的VE含量是实现国民营养强化的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该研究以籼稻华占(HZ)为父本, 粳稻热研2号(Nekken2)为母本, 构建120个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RILs群体的VE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 并基于构建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 谱系分析后挖掘到122个VE总量和分量相关QTLs, 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其中qT3α/to2-1的LOD值高达10.32, qT3α2-1的LOD值高达9.91, 另有多个控制各异构体含量的主效QTLs, 且区间内包含OsGGR1OsGGR2OsTCOsγTMT等VE生物合成基因。通过qRT-PCR检测亲本中VE合成基因的表达量, 发现在华占中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热研2号, 推测这些基因的高表达是华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高于热研2号的原因。研究挖掘到的QTL数目较多, LOD值也较大, 为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高VE含量的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分子基础, 同时为揭示水稻VE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49.
温光对稻米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研究水稻结实期的温、光条件对稻米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作为早季栽培时,稻米氨基酸含量比作晚季栽培时低,分期播种时,以结实期日平均气温为24℃时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不同海拔高度种植时,以800m处蛋白质含量为最高;结实期人工高温处理,稻米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降低,低温(21/20℃)处理时,粳稻的氨基酸含量增加而籼稻则有所降低,籼稻氨基酸形成的适温在24 ̄26℃之间,弱光下,糙米  相似文献   
50.
根据番茄1-氨基环丙烷羧酸合成酶(ACC合成酶)基因cDNA序列, 按照锤头状核酶作用模式, 设计合成长度分别为40mer和48mer的一对引物,经体外退火、延伸、连接,插入质粒pGEM-3Zf(+)的KpnI和BamHI位点之间,经菌落原位杂交、双酶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序列分析证明,人工合成了特异切割ACC合成酶mRNA第667-669位点GUC序列的核酶基因序列。 Abstract:In order to interrupting the ACC synthase activity in tomato,a hammerhead ribozyme targeting to cleave GUC triplet at the position 667~699 of ACC synthase mRNA was established and integrated into KpnI and BanHI site of vector pGEM-3Zf(+).Four positive clones were gotten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The recombinatant plasmids were digested with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KpnI and BanHI.By polyacrylamide gels electrophoresis and sequence analysis,the size and the sequence of one of the digested product was the same as those of what we expected.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bozyme gene sequence has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