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通过盆栽试验,以烟草为对象,研究了硅对土壤 烟草系统中铅的迁移以及土壤、烟草中铅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硅使非根际土壤可交换态铅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使根际土中交换态铅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了土壤中铅的植物有效性与迁移性.施硅显著提高了烟草根部和叶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了烟草铅的总吸收量和烟草各器官的铅含量,其中烟草铅的总吸收量降低了6.5%~44.0%,烟叶铅含量降低了3.1%~60.4%.施硅使烟草根、茎和叶中乙醇提取态、去离子水提取态和氯化钠提取态向盐酸提取态和残渣态转化,降低了烟草体内铅的毒性与迁移性.土壤-烟草系统中土壤向烟草根部的移动指数和根部向茎部的移动指数随施硅量的增加而降低,烟草茎部向叶部的移动指数随着施硅量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硅通过降低土壤铅有效性、缓解铅对烟草的毒害、改变烟草体内铅的形态分布,进而抑制土壤中铅向烟草叶部的迁移,降低烟叶中的铅含量.施硅是降低土壤铅的迁移性及烟叶铅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对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Q模型组及甲泼尼龙治疗组,每组10只。各组在第1、3、7d分别舌下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第7天分离各组大鼠肾组织行HE染色后,比较各组大鼠肾脏的组织形态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肾脏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第1、3、7天血清中Cr和BUN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第3和7d血清中Cr和BUN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有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变性坏死及结构紊乱等;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病变明显减轻;(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中MIF的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肾组织中MIF的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甲泼尼龙可能通过减少MIF表达减轻百草枯对大鼠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73.
水稻内生固氮细菌的生化特性及其对烟草和玉米的侵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水稻内生固氮菌N1(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N2(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和N3(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的一些生化特性及其对烟草和玉米的侵染进行了研究.采用三亲交配法将标记基因nifH-lacZ、 nifHDK-lacZ和gfp分别导入到固氮菌中,用携带标记基因的固氮菌分别接种烟草云烟85和玉米吉甜6号,对感染固氮菌的烟草和玉米材料进行β-半乳糖苷酶组织化学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在接菌的烟草和玉米部分根细胞中和细胞间隙都发现了固氮菌,在接菌的玉米茎的维管组织细胞中也发现了固氮菌,推测固氮菌从玉米根开始向上移动.接种固氮菌N3的玉米与对照相比,在鲜重上提高了18.53%.  相似文献   
74.
姜坤  戴文远  胡秋凤  欧慧  黄康 《生态科学》2019,38(4):99-110
海岛型城市景观破碎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可以为海岛景观管理及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平潭岛2000、2009和2015年3期Landsat ETM+和SPOT_遥感影像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 基于ArcGIS10.2和Fragstats3.4软件, 采用移动窗口法、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等对平潭岛景观破碎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耕地和林地是平潭岛的景观基质, 各地类之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居住地和工矿交通用地的空间扩张。(2)15年间平潭岛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主要体现在中心商务区、科教文化区、海坛湾及坛南湾附近; 在不同地类尺度上, 工矿交通用地的斑块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差值最大,最大斑块指数和聚集度指数最大的是居住地; 在不同乡镇尺度上, 中楼乡的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差值最大, 最大斑块指数负向差值最大的是幸福洋。(3)政策因素是平潭岛景观破碎化的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活动则对各景观类型变化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5.
野生灵长类夜宿地的利用方式可以明确地反映一个物种特有的生境利用方式和生存之道。2003年12月至38兽2004年10月,我们利用可自动脱落GPS无线电项圈对云南省丽江市金丝厂的一个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体的活动进行了持续跟踪记录。本研究着重于对所研究猴群夜宿树的选择和夜宿地的利用方式的考查,并结合可能影响夜宿地选择和利用的环境因素,比如天气、季节、日均温度等做了系统分析。研究群计有180余只个体,家域面积约27.8 km2。GPS项圈记录到夜宿树的有272个夜晚,由此我们确认了131个夜宿地。其中70个(54.3%)夜宿地仅利用了一次,剩余的则不同程度地多次利用(2~9次)。在这些重复利用的夜宿地中,持续利用同一夜宿点的情形共发生了19次,其中连续3个夜晚在同一夜宿地过夜的现象出现了3次,剩下的16次是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2次。这种连续利用同一夜宿地的情况占重复利用同一夜宿的7.0%,发生频率不高,而且几乎都出现在冬季(84.0%)。滇金丝猴对于同一夜宿地的重复造访的时间间隔约50 d。一旦发生连续重复利用的情况,猴群当天的移动距离显著缩短(527 m vs...  相似文献   
76.
济南市城市绿地时空梯度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尹海伟  孔繁花 《生态学报》2005,25(11):3010-30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而具有重要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城市绿地是反映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的定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济南市作为研究区,以RS和G IS为技术手段,采用梯度分析和景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在8个方向上从市中心到边缘取样,对研究区1989、1996、2004年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城市绿地类型图、运用移动窗口所得到的梯度分析结果能够准确的表达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2)城市绿地时空梯度的动态变化能够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政府政策的影响;(3)梯度分析方法能够实现景观指标的空间化与可视化;(4)局部区域上的景观指标量化与整个景观水平上的量化相比,能够更好的连接景观格局与过程,对进一步分析城市绿地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竹花叶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BaMV)是目前为止被发现感染竹类惟一的病毒,除了巴西、夏威夷及琉球有过零星报道外,台湾对此病毒有较深入的研究[1~13]。BaMV在台湾地区的竹类栽培区普遍发生,可危害4个属、14个种、3个变种和3个栽培种[14,15],其中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  相似文献   
78.
自从20年前光镊技术被Ashkin、Chu及其同事发明[1],该技术已被应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并由此获得丰富信息.例如应力下生物高分子的行为[2],DNA连接酶如何译码或如何消化DNA[3~6],动力蛋白如何沿分子轨道移动[7~8],以及RNA和蛋白质分子如何折叠/展开[9~11].通过对单个分子的操纵,光镊技术可用于探索这些生物系统在分子层面的工作模式.在本期222页,Case等描述了该技术的另一精巧应用.揭示了凝聚子蛋白质如何产生紧凑形式的DNA[12].  相似文献   
79.
凌敏  覃拥灵  李楠  梁智群 《生物工程学报》2008,24(10):1808-1812
锌指蛋白ACEI和Xyrl是里氏木霉中调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形成的两个调控因子,它们能竞争性结合木聚糖酶基因xynl的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ACEI和Xyr1调控纤维素酶基因表达的机制,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康氏木霉ACEI和Xyr1 DNA结合区的基因序列,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表达.凝胶迁移率移动试验表明ACEI和Xyrl的DNA结合区均可与纤维素酶基因cbh1启动子的287 bp序列特异性结合.提示ACEI与Xyr1不仅能竞争性结合xynl启动子,也能竞争性结合cbhl启动子.  相似文献   
80.
游客密度对动物园中黇鹿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20日-10月10日,以江苏省扬州市茱萸湾公园半散放鲇鹿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研究了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黇鹿日行为时间分配.并探讨了游客密度对鲇鹿日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游客高峰期与低峰期,雄性取食、观望行为,雌性观望以及幼鹿取食、观望和修饰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游客低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反刍、卧息行为,雄性与幼鹿观望、其它行为,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游客高峰期,雄性与雌性取食、卧息,雌性与幼鹿取食、卧息、观望及移动行为均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显著(P<0.05).不同游客密度条件下游客活动对鲇鹿的取食、观望具有显著影响,当游客密度达到6人·min-1以上时,雄性观望行为显著增加,当达到16人·min-1以上时,雄性取食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此时雌性和幼鹿观望行为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在旅游管理中,应将游客密度限制在16人·min-1以下,以减少对鲇鹿日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