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55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胡荣 《化石》2012,(2):9-11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从外部观察,牙体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从牙体的纵剖面可见牙体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根组成。在牙齿表面和内部保留着周期性的发育记录称为牙齿生长线,代表牙齿硬组织分泌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992.
开花是高等植物发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化过程,它能够保证植物的正常发育和后代的延续,并且有重要的农业价值和观赏价值[1].开花时间的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自身发育信号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2-3].FLC是拟南芥开花调节过程中的中心抑制因子,其在拟南芥顶端分生组织和叶片维管束的伴胞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且这两个部位的FLC对开花时间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4].目前已知的多数影响开花的通路都通过调节顶端FLC的表达来调控植物开花时间,关于伴胞细胞中的FLC如何被调控的研究还非常少[1, 3]. 在动植物中都存在一类具有JmjC结构域的蛋白质,是一类保守的组蛋白脱甲基化酶[5].我们实验室最近的工作表明,JMJ18是一个受植物自身发育调节的H3K4脱甲基化酶,JMJ18主要在伴胞细胞中表达,通过特异调节伴胞细胞中的FLC调控植物开花时间[6]. Yang等[6]实验证实在体外全长的JMJ18可以特异性地以H3K4m3的多肽为底物,脱掉其上一个甲基生成H3K4m2.在拟南芥中,JMJ18主要在伴胞细胞中表达,并且表达水平受到植物自身发育进程的调控[4].JMJ18功能缺失突变体呈现弱的晚花表型,而JMJ18的超表达植株呈现明显的早花表型,说明JMJ18参与了拟南芥开花时间的调控[4].尽管多个具有JmjC结构域的组蛋白脱甲基化酶,如 JMJ14、ELF6/JMJ11、REF6/JMJ12等都参与了拟南芥开花时间的调节,但是机制都不太清楚[5, 7],并且目前没有发现可以直接调控FLC的JmjC蛋白.Yang等的实验证实JMJ18可以结合到FLC的染色质上,通过降低FLC的染色质H3K4m3和H3K4m2修饰抑制FLC表达.FLC表达水平的降低导致FT表达的释放,促进FT在伴胞细胞中积累.积累的FT从伴胞细胞进入筛管组织,进而运输到顶端分生组织,与顶端分生组织特异性表达的bZIP转录因子FD直接相互作用,通过调节下游基因SOC1和AP1调控植物开花进程(图1). 最近的研究发现,植物开花时间除了受到春化作用、自主途径、光周期途径、GA途径等调控以外,还可以通过自身年龄衡量因子miR156和其靶基因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LIKE (SPLs)调节开花进程[8].Yang等实验证实:JMJ18主要在韧皮部的伴胞细胞表达.并且同miR156类似,在植物营养生长时期,JMJ18随着发育进程的深入表达水平逐渐升高.SUC2启动子驱动JMJ18在维管伴胞细胞中表达时也出现早花表型并且依赖于FT.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同miR156类似,JMJ18受植物自身发育调节,也可能作为自身年龄衡量因子调控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点是JMJ18是通过组蛋白修饰直接调节FLC表达调控开花时间的自身年龄衡量因子.即可能有两条感受自身年龄的途径:miR156-SPLs和JMJ18-FLC/MAFs途径,让人感兴趣的是两个因子都是表观遗传调控因子,而且在每个途径中均是前者负调控后者,而且后者均为一个转录因子基因家族,这两个途径最后都调控FT表达.这两个途径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科学问题,这可能会对于我们理解自身年龄衡量因子在植物开花进程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苷(GTS)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有效剂量和有效时间窗。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制备TBI后,腹腔注射GTS,对伤后大鼠神经功能和伤侧脑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结果:TBI后6 h开始治疗,GTS不同剂量干预,神经行为学与组织学结果显示:伤后2~14 d,(10,20,40,60,80 mg/kg)GTS组与TB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40,60 mg/kg)GTS的治疗效果更显著,能明显改善神经行为,减少海马部位神经细胞的丢失。在有效时间窗研究中,采用GTS 20 mg/kg,于TBI后3 h、6 h时间点开始治疗,GTS组效果明显,与TB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后12 h、24 h开始治疗,无明显效果。结论:TBI后给予GTS治疗,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10~80 mg/kg剂量范围均有一定疗效,最佳剂量范围为20~60 mg/kg;GTS有效时间窗为伤后6 h。  相似文献   
994.
将蜗牛身体倒置并记录其恢复原状的时间来研究灰尖巴蜗牛的翻身习性,并研究蜗牛体重、环境温度、光照强度、饥饿和取食等因素对翻身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身时间随体重、光照强度和饥饿时间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和取食时间增加而减少。体重组Ⅳ(体重0.7~0.9g)、Ⅴ(体重0.9~1.2g)的翻身时间极显著长于体重组Ⅰ(体重0.1~0.3g)、Ⅱ(体重0.3~0.5g)、Ⅲ(体重0.5~0.7g)(P<0.01),体重组Ⅰ的翻身时间显著短于体重组Ⅲ的(P<0.05);3体重组(Ⅰ、Ⅲ、Ⅴ)在较高温度和低白炽灯光照强度(204lx)下的翻身时间显著短于较低温度和强白炽灯光照强度(493lx)下的;体重组Ⅰ、Ⅴ在长饥饿时间下的翻身时间均显著长于短饥饿时间。体重组Ⅲ、Ⅴ取食较长时间后的翻身时间都显著短于取食较短时间。  相似文献   
995.
李鑫  谢亮  徐帆  纪永佳  王韬  谢鹏 《四川动物》2012,31(5):798-802,807
为了从笼养食蟹猴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中分析影响行为时间分配的因素并为抑郁模型行为评价选择最佳的时间窗,2011年1月~6月,采用动物焦点观察法对江苏省苏州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的40只笼养食蟹猴的昼间活动规律进行昼间7个时段行为观察.研究发现,笼养食蟹猴昼间7个时段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休息最多(68.58%),其次是进食(10.14%)、社会交流(9.92%)、运动(5.57%);争斗和交配较少;社会交流行为持续时间在上午时段( 10:30~11:30)明显高于下午时段(14:30 ~ 16:30)(Z=-4.72,P<0.01);幼崽对母亲猴的行为影响明显,有幼崽组较无幼崽组具有更高的社会行为(Z=-2.86,P<0.01)和运动行为(Z=-6.57,P<0.01);运动行为与年龄呈负相关(rs=-0.357).研究表明幼崽和年龄因素影响食蟹猴7个时段行为时间分配,抑郁模型行为评价宜选择上午时段(10:30 ~11:30).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临床尿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明确尿液标本合理保存时间,加强对标本细菌培养前的保存时间控制.方法 随机选取114份患者尿液标本,比较其在新鲜尿液即刻培养结果和室温(22 ~25℃)的环境中各放置0.5、1、2、3、4和5h等不同时间点细菌培养结果的分离率差异,采用样本率与总体率(新鲜尿液培养的分离率)的差别检验(|u|和P)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新鲜尿液即刻培养与放置0.5h培养结果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6%);之后随放置时间延长分离率逐渐升高,2h接种标本分离率为43%,差异无统计意义(|u| =0.9489,P >0.05);放置3、4和5h后接种标本分离率分别为50.9%、55.3%和63.2%,呈显著增高(|u|值分别为2.627、3.586和5.446,P值均小于0.01).结论 在常温下不同的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在2h后影响更为显著.准确有价值的培养结果,与标本合理的存放时间有极大的关系,加强尿液培养前阶段的保存时间控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97.
通过连续测定饲养在6种寄主植物(黄瓜、苦瓜、水瓜、木瓜、薄荷、金银花)上的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羧酸酯酶的比活力,探索其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显示,测定的6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羧酸酯酶的活性数据,随着时间推移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倾向,且时间段内各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羧酸酯酶活性的变化节律趋于一致,此结果强烈地暗示B型烟粉虱羧酸酯酶的活性变化除寄主植物外,与时间相关,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寄主植物的次生物质浓度存在季节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8.
本文给出了计算药物动力学的矩的一种方法,并给出了截断误差公式。最后,通过例题,将梯形法、对数梯形法及文[5]的方法以及本文的方法,作了比较,并可看出本文方法算出的结果最为精确。  相似文献   
999.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数量动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种群数量动态揭示了种群的结构特征及其潜在的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进而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10.2 hm2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数据,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径级结构图、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4个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分析青海云杉种群数量特征,并利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和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数量动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的年龄结构近似于倒"J"型,幼苗和小树储量丰富;(2)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第2、8龄级出现高峰期;(3)生存率曲线呈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曲线呈上升趋势,死亡密度曲线缓慢下降,而危险率曲线逐渐上升,该种群具有:前期减少、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生长特点;(4)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0,表明该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Vpi''>0且趋近于0,则表明该种群趋近于稳定型;(5)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种群呈稳定增长趋势。研究显示,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只要未来不遭受强烈干扰,种群数量会保持逐渐增长。针对该种群幼龄个体在前期的更新过程死亡率较高情况,建议在今后的经营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对第1、2龄级植株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幼苗和小树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00.
《生物磁学》2009,(21):I0002-I0002
从目前的医疗水平看,黑色素瘤晚期患者存活率很不理想,可有一些患者,即使黑色素瘤从皮肤扩散到其他器官中,仍然能存活多年。据纽约大学朗格尼医疗中心研究人员称,通过对参与免疫应答的数百个基因的活性分析,或许可以诊断出哪些患者存活机会更大。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