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41.
盐度和温度对红星梭子蟹存活和摄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永岩  许振煜  吴邦臣 《生态学报》2010,30(13):3396-3405
盐度和温度,是影响蟹类分布、孵化、幼体发育、生长、性成熟、存活及摄饵的两个重要环境因子,设置0、5、10、15、20、25、30、35、40、45、50共11个盐度梯度(盐度差±0.5,每个盐度梯度8只蟹),0、5、10、15、20、25、30、35、40℃共9个温度梯度(温度差±0.5℃,每个温度梯度8只蟹),进行盐度和温度对红星梭子蟹(体重(125±11)g左右)摄饵和存活影响的研究,拟为进一步研究盐度和温度对红星梭子蟹分布、生长、幼体发育、低温保活等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盐度从30骤变时,15-40盐度蟹能存活5d以上,存活率达100%;15-45盐度蟹能摄饵,日平均摄饵量达1.32g以上。20-40盐度蟹摄饵明显,日平均摄饵量达3.22g以上。盐度从25以5/d渐变时,盐度10-45蟹均能存活5d以上,存活率达100%;盐度10-45蟹均有摄饵,但盐度15-40蟹摄饵较理想。温度从25℃骤变时,15-30℃蟹能100%存活5d以上。10℃以下及35℃以上,蟹在3d内全部死亡。15℃以上,蟹只要能存活,都有摄饵。25-30℃为蟹最适温度范围,蟹日平均摄饵量达3.55g以上。不超过30℃时,温度越高蟹摄饵量越大。从25℃以5℃/d渐变时,15-30℃蟹存活100%,10℃和35℃蟹存活75%;5℃以下及40℃以上蟹存活时间不超过30min。15-35℃蟹能摄饵。不超过30℃,温度渐变时也是温度越高,蟹日平均摄饵量越大。  相似文献   
142.
温度和盐度对皱肋文蛤幼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栗志民  刘志刚  姚茹  骆城金  颜俊飞 《生态学报》2010,30(13):3406-3413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海水温度和盐度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幼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皱肋文蛤幼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2.2-35.6℃,最适生存温度为24-30℃;适宜生长温度为23.5-33.0℃,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属典型的南方滩涂贝类。皱肋文蛤幼贝适宜生存盐度为4.3-40.5,最适生存盐度为11-31;适宜生长盐度为17.1-33.4,最适生长盐度为19-23,属广盐性滩涂贝类。该贝低温和高温敏感起始点分别为21℃和33℃;低盐和高盐敏感起始点分别为9和33。皱肋文蛤幼贝对极端温、盐度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37℃下仍可保持6d,100%不死亡,在39、41℃下分别在3d和5d内全部死亡;在4、6、8、10、12℃下则可分别100%存活3、4、6、9、11d;在盐度为0、5、7、9时保持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5、8、10、10d;在盐度为33、35、37、39时保持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7、5、3、3d,盐度41时当天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43.
赵文  王巧晗  张琳  包杰 《生态学报》2010,30(11):3065-3072
报道了不同温度、盐度和饵料条件下西藏拟溞的摄食强度、西藏拟溞对不同饵料生物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es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盐藻(Dunaliella salina)、新月拟菱形藻(Nitzschiella closterium)的选择性以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在适温范围(2 20℃)内,西藏拟溞的滤水率、摄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4 16℃为西藏拟溞的适宜温度。在盐度20时,西藏拟溞的摄食率最高,幼、成溞对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分别为1.88 ng C/(ind.h)和3.46 ng C/(ind.h)。西藏拟溞对角毛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着龄期增加而增加,而对等鞭金藻呈相反趋势,但二者的日粮均随体长增大而减小。幼、成溞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食物密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均是在盐藻密度为1×106 ind./L时均最高,分别为0.194、0.221 mL/(ind.h)和0.030μgC/(ind.h)和0.034μgC/(ind.h)。幼溞对6种藻的食物选择性为角毛藻小球藻盐藻扁藻金藻拟菱形藻;成溞为扁藻角毛藻盐藻金藻小球藻拟菱形藻。幼溞、成溞均对角毛藻和盐藻的选择性较好。西藏拟溞的幼溞和成溞对牟氏角毛藻的摄食有相同的节律,在15:00 17:00和01:00 03:00时有两个摄食高峰,在09:00 11:00和23:00 01:00有两个低谷。  相似文献   
144.
盐度对异育银鲫呼吸和氨氮排泄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var. E′erqisi)从淡水向盐度1.5‰、3‰、6‰、9‰、12‰突变与适应过程中的呼吸和氨氮排泄生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盐度突变开始时,异育银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外界盐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盐度作用时间延长,耗氧率和排氨率升到最大值后又开始下降并最终维持在稳定水平,但开始下降的时间和下降的幅度以及最终的稳定水平与外界盐度有关。盐度1.5‰和3‰处理组在作用12h时耗氧率升到最大值,此后下降,于第3天后保持在比淡水对照组略低的稳定水平,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6‰和9‰处理组在作用到第3天后才开始缓慢下降,并分别于第10、15天时保持在显著高于淡水对照的稳定水平(P0.05);盐度12‰处理组也在第3天后下降,到第10天后保持在比淡水对照组略低的稳定水平,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各盐度处理组的排氨率均在盐度作用24h时达到最大值,其中盐度1.5‰处理组的变化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均显著升高(P0.05),并都于第10天时下降到稳定水平,其中盐度3‰处理组的稳定水平略低于对照组(P0.05),盐度6‰、9‰、12‰处理组的稳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5.
以2种杜氏藻即巴氏杜氏藻和盐生杜氏藻为实验材料,在不同NaCl胁迫和光照(紫外线和高光照强度)进行培养的结果表明,细胞生长的最适盐度是2.0mol·L-1,高产β-胡萝卜素的最适盐度是3.5mol·L-1;紫外线下诱导的藻株环境适应能力较强,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高光照强度(1080μmol·m-2·s-1)下诱导的杜氏藻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二步法培养的β-胡萝卜素含量比正常培养的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46.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3-5月,在北京怀柔水库入库河流怀九河的西四渡河河段,采集性成熟的中华多刺鱼(Pungitius sinensis),人工干法授精获取受精卵,观察并记录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历程;设置温度和盐度梯度,观察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的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4.7℃,适宜的发育水温为14.0℃-16.0℃,与中华多刺鱼繁殖盛期(4月中下旬)自然水体的水温相近;平均水温14.0℃时,中华多刺鱼完成胚胎发育约需183h;水温升至22.5℃时,胚胎的孵化率仅为22.2%;水温升至25.0℃时,受精卵不能孵化,此温度应是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温度的上限。实验表明,北京地区中华多刺鱼的胚胎对盐度的耐受力较为有限,在与自然水体相同的盐度下(0‰)其孵化率接近100%;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降低,8‰盐度时,仅有56%的受精卵孵化;至20‰时,受精卵全部死亡,此盐度应为中华多刺鱼胚胎发育的盐度上限。  相似文献   
147.
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南海北部MD05-2904孔上部0-398cm段共152个样品的硅藻鉴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SSS)变化历史,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末次冰消期以来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呈阶段性变化,与季风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季风降水强度变化可能是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珠江冲淡水是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影响程度在全新世中晚期有所减弱.末次冰消期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硅藻记录还明显反映了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这一短期气候事件,事件发生期间南海北部表层海水盐度明显上升,主要与当时季风降水明显减少有关.MD05-2904孔硅藻盐度记录基本可以与17940孔有孔虫盐度记录相对比,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全新世中晚期,主要与两者代表不同盐度含义有关,后者代表由局地淡水收支变化引起的盐度变化,而前者代表所有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盐度变化.  相似文献   
148.
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T=3、8、14、20℃和22℃)、盐度(S=5、10、15、20和25)和体长(0.80、1.23、1.51、1.84mm和2.38mm)对西藏拟潘排氨率(N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西藏拟潘幼溢排氨率随温度(r)的升高而升高,其回归方程为NR=0.0359Ln(T)-0.0185(n=5,r=0.9881,P〈0.05),数值范围为0.022~0.092mg/(g·h)。在盐度(S)试验中,西藏拟潘幼潘排氨率有同样的趋势,回归方程为NR=0.0535e^0.0213s(n=5,r=0.9884),其数值范围为0.061—0.092mg/(g·h)。而体长试验中,西藏拟潘排氨率随体长(L)的增加而降低,回归方程为NR=0.0568L^-1.4154(n=5,r=0.9938,P〈0.05),数值范围为0.017—0.083mg/(g·h)。  相似文献   
149.
四种维生素对杜氏盐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氏盐藻,简称盐藻,属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盐藻科、杜氏藻属[1],广泛分布于海洋、盐湖等盐度较高区域,富含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糖、β-胡萝卜素等,在食品、医药保健、化工和养殖业中具有独特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0.
虾池常见微藻的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Smith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虾池常见微藻种群(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啮蚀隐藻和微绿球藻的生态位宽度值则相对较小.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啮蚀隐藻在各资源与其他微藻的重叠值最小.新月菱形藻与蛋白核小球藻适应光照强度的范围较广.当水温达16.9℃,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当水温达25℃,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和啮蚀隐藻;当水温达30℃时,可定向培育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养殖水体盐度处于9~26,可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处于9~17.5,应引入啮蚀隐藻;高盐水体,应引入新月菱形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在光照强度、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最大,因此微藻定向培育,不可同时引入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