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4篇
  免费   1721篇
  国内免费   6123篇
  2024年   177篇
  2023年   693篇
  2022年   723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673篇
  2019年   674篇
  2018年   581篇
  2017年   581篇
  2016年   593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1033篇
  2013年   865篇
  2012年   1116篇
  2011年   1125篇
  2010年   1028篇
  2009年   1149篇
  2008年   1513篇
  2007年   1012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927篇
  2004年   886篇
  2003年   829篇
  2002年   853篇
  2001年   635篇
  2000年   492篇
  1999年   455篇
  1998年   356篇
  1997年   350篇
  1996年   388篇
  1995年   399篇
  1994年   367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74篇
  1991年   296篇
  1990年   224篇
  1989年   204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1篇
  1977年   4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3年   8篇
  195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参赛的考生:在“动物形态、解剖和系统学”的实验中,你们将要完成3个试题:  相似文献   
12.
13.
徐瑛 《生物学通报》2004,39(4):32-33
2004年初,我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先后发生禽流感(H5N1)疫情,个别国家还发生了从禽到人的疫情,并且有可能发生从人到人的传播。一时间,禽流感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国务院号召全民防治禽流感的时刻,生物学教师更应该积极响应,在生物学教学中落实STS教育,加强禽流感知识的普及,培养学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最有效、安全、方便的补碘方法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为服用碘油丸。由此可见,多数同学对补碘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生物入侵是继栖息地破坏之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近年来,原产于南美洲地区的斑纹小贻贝(Mytella strigata)在印度-西太平洋海区被陆续报道,而我国台湾、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份同样发现斑纹小贻贝,且其已经建立可自我维持的种群。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入侵生物,斑纹小贻贝尚未引起国内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足够重视,亟待查明其在我国沿海的分布现状、扩散趋势和生态影响等,为斑纹小贻贝的检测、监测、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综述了斑纹小贻贝的基础生物学特征和全球生物入侵现状,发现国内的斑纹小贻贝源于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于2014年左右通过船舶压舱水或船体生物污损的形式侵入我国南方沿海并迅速扩散。此外,斑纹小贻贝在我国的生物入侵处于"引进-传播"阶段,即将大规模扩繁,因此亟需开展应急清除行动。  相似文献   
16.
常海涛  刘任涛  陈蔚  张安宁 《生态学报》2020,40(12):4198-4206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系统中,灌丛作为一种重要的植被类型,其独特的形态和生理适应特性能够有效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土壤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灌丛"肥岛"演变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有利于灌丛生态功能的发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首先综述荒漠灌丛微生境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生态功能,总结灌丛与土壤动物分布间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针对荒漠灌丛土壤动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已经鉴定的杆状病毒基因及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路林 《病毒学报》1997,13(1):88-96
  相似文献   
19.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植被类型,但退化态势较为严峻,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退化高寒草甸的复健是世界性难题,治理效果也因退化状态、恢复措施及气候环境而异。以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及翻耕改建等典型多途径恢复措施下的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系统探讨主要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的响应特征及潜在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恢复措施下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饱和持水量等生态要素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恢复效果与实施年限及恢复措施密切相关。围栏封育和翻耕改建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饱和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为对数饱和型的响应特征,退化高寒草甸固碳持水功能的基本恢复年限约为6—10年。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等放牧管理恢复措施应适用于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而翻耕改建则是极度退化高寒草甸的适宜治理措施。由于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关注目标不同,今后研究应集中在恢复措施的组合优化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