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0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抑制性频谱整合对大棕蝠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自由声场条件下 ,采用特定双声刺激方法研究了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非线性整合对下丘神经元声强敏感性的调制作用。实验在 1 2只麻醉与镇定的大棕蝠 (Eptesicusfuscus)上进行 ,双电极同步记录 2个配对神经元的声反应动作电位。主要结果如下 :1 )所获 1 1 0个 (5 5对 )配对神经元中 ,85 5 %表现为抑制性频谱整合作用 ,其余 1 4 5 %为易化性频谱整合 ;2 )阈上 1 0dB (SPL)放电率抑制百分比与神经元最佳频率 (BF)及记录深度呈负相关 ;3)抑制效率随声刺激强度升高而逐步下降 ;4 )当掩蔽声分别位于神经元兴奋性频率调谐曲线(FTC)内 (MSin) /外 (MSout)时 ,其抑制效率存在差异。前者的放电率抑制百分比及声反应动力学范围(DR)下降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后者 ;5 )抑制性频谱整合导致 3类DR改变 :6 1 6 %为下降、 1 0 9%增加、另有2 7 5 %变化小于 1 0 %。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如下设想 :下丘不同频率通道之间的抑制性频谱整合参与了对强度编码的主动神经调制活动  相似文献   
132.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的集群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2002年在广西宁明县和龙州县利用直接观察、捕捉测量(共捕到197群蝙蝠,全捕180群)和标记重捕法(标记了31群的101只扁颅蝠,重捕到36只)比较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a)与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集群结构。结果发现: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主要栖宿在刺竹(Bambusa stenostachya)的竹筒内,通过竹筒上的裂缝进出。扁颅蝠栖宿的竹筒长平均为27.7cm,外围直径平均为23.6cm;褐扁颅蝠的分别为28.3cm和23.8cm。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24只,褐扁颅蝠栖宿群大小为1—13只;2种蝙蝠的栖宿群中皆为独居所占比例最大(扁颅蝠为22.30%,褐扁颅蝠为40.63%),2只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14.87%和18.75%),其它大小类型呈不规则变化。扁颅蝠栖宿群的性别组成,以雌雄混居最常见(占54.72%),其次为独居雄性(占20.95%),而褐扁颅蝠栖宿群雌雄混居群与独居雄性所占比例相当(均为40.63%)。2种蝙蝠的雄性趋向于独居,而雌性趋向于群居。扁颅蝠与褐扁颅蝠可以栖宿在同一片竹林内,并且可以在不同时间轮流使用同一个栖宿竹筒,但2种蝙蝠从未共栖于同一个竹筒内。另外,标记重捕扁颅蝠发现:扁颅蝠经常变换栖宿竹筒(栖宿竹筒不固定);同时栖宿群之间经常发生个体交换[动物学报50(3):326—333.2004]。  相似文献   
13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以期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结果表明,随CO2浓度从350ul.L^-1上升至550ul.L^-1时,60%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当CO2浓度从550ul.L^-1上升到700ul.L^-1时,60%和40%土亍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且高于80%土壤水分下的增长,据此可以认为,随大气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受较重。  相似文献   
134.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 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 ,以期对未来大气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 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结果表明 ,随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持续增长 ,但以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增长最快 ;禾谷缢管蚜种群大小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 ,各CO2 浓度下均以 6 0 %土壤水分的最大 ;当CO2 浓度从 35 0 μl·L-1上升到 5 5 0 μl·L-1时 ,6 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 ;当CO2 浓度从 5 5 0 μl·L-1上升到 70 0 μl·L-1时 ,6 0 %和 40 %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 ,且高于 80 %土壤水分下的增长 .据此可以认为 ,随大气CO2 浓度升高 ,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 ,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虫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 ,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害较重 .  相似文献   
135.
不同营养层次挥发物对燕麦蚜茧蜂寄主搜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Y”型管嗅觉计及风洞测定试验明,小麦植株,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对燕麦蚜蜂(Aphidius avenae)雌蜂的吸引作用较小,而有蚜植株及蚜害植株对其吸引作用较大,并以麦长管蚜有蚜植株的吸引作用最强,尽管该蜂对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你,工作量 由其危害诱导产生的挥发性信息化僵物对该蜂仍具有较强的吸引作用,GC-MS鉴定结果表明,麦蚜取食诱导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主要是2-莰烯,6-甲基-5-已烯-2-酮,顺-3-已酰酸酯有水杨酸甲酯,其中6-甲基-5-已烯-2-酮和6-甲基-5-已烯-2-醇对燕麦蚜划蜂的吸引作用最强,水杨酸酯无明显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研究了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不同状态(飞行、悬挂)下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捕食策略、捕食地和食物类型).结果表明,普氏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为CFFM型,在不同状态下,主频率有一定的差异,飞行状态的主频率略低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是利用多谱勒补偿效应来适应飞行速度引起的主频率变化,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捕食;同时飞行状态下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及FM带宽略低于悬挂状态,而声脉冲重复率和能率环略高于悬挂状态,表明普氏蹄蝠在不同状态下利用不同特征的声波进行捕食.由回声定位声波推断和野外观察可知,普氏蹄蝠可能在树冠周围以盘旋方式(在昆虫高峰期)或以捕蝇器式(在昆虫高峰期之后)捕食中等偏大的振翅昆虫(如甲虫).  相似文献   
137.
中国沟顶叶蝉亚科四新种(同翅目:叶蝉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我国叶蝉科沟顶叶蝉亚科4新种:对突卡沟叶蝉Carvaka bigeminata sp.nov;双齿管茎叶蝉Fistulatus bidentatus spnov;黄脉管茎叶蝉Fistulatus luteolus sp.nov。和波缘阔颈叶蝉Drabescoides undomarginata sp.nov。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安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8.
北京房山大足鼠耳蝠食鱼性及回声定位信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大足鼠耳蝠 (Myotisricketti)具有食鱼蝙蝠的形态特征 ,但食鱼习性待考。以北京房山种群为对象 ,夜间在洞口悬挂雾网 ,捕获取食返洞大足鼠耳蝠共 18只 ,胃检发现 7例全为鱼类 (宽鳍 ,鲫鱼和洛氏 ) ,10例以鱼类为主 ,仅 1例全为昆虫。室内实验观察到捕鱼行为 2 5 6次 ,成功率 12 5 %。如此 ,该种具食鱼习性的猜测得到证实。回声定位信号属调频型 ,扫频范围从 6 7 4 0kHz到 2 3 6 3kHz ,主频 (38 2 1± 1 18)kHz ,声信号时程 (2 5 8± 0 34)ms。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9.
禾谷缢管蚜体内的病毒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的方法从禾谷缢管蚜体内扩增出了病毒结合蛋白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长度 为1647 bp,编码548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的禾谷缢管蚜美国生物型Buchnera groELNT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氨基酸同源性为97.4%。构建了2个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表达得到了69kD融合蛋白和63kD的非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140.
邓占球 《古生物学报》2002,41(2):280-282
串管海绵的Amblysiphonella属在桂林地区融县组的发现,填补该属在晚泥盆世地质历程中的空白。在此之前,国内、外已出版地质文献中未记载该属在泥盆系发现的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