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余定会  杨凤堂 《遗传学报》1997,24(5):417-423
除人Y染色体外,本文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全部整条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白眉长臂猿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即染色体涂染法以研究人和白眉长臂猿染色体之间的同源性。在白眉长臂猿18对常染色体上检测出了与人22对常染色体同源的59对染色体片段,确定了人和白眉长臂猿之间的精度较高的染色体连锁群。结果表明:自人与白眉长臂猿的祖长分歧以来,大量的染色体间重排(至少发生了39次易位)和染色体内的重排导致了二者  相似文献   
82.
云南临沧邦马山是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Nomascus concolor furvogaster重要分布地之一,但其种群现状一直没有系统的调查。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及2014年5月,通过历时86 d对邦马山西黑冠长臂猿种群和分布现状的野外调查(包括访问调查和实地调查:鸣声定位法和样线法),首次绘制出该地区西黑冠长臂猿历史分布格局和变迁状况。西黑冠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邦马山大部分林区,数量在30群以上;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末,因自然灾害、毁林开荒造成的森林破坏和猎杀导致邦马山长臂猿数量锐减至10群以下。目前,邦马山西黑冠长臂猿已从绝大部分原始分布区消失,整个邦马山仅2个地点(勐撒小邦马和芒洪大鹿山)可能分别有1群西黑冠长臂猿残存,其种群现状是西黑冠长臂猿已极为稀少,处于灭绝的边缘。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和周边林区仍存在较多的偷猎和砍伐等人为干扰现象,严重威胁残存的西黑冠长臂猿群体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组分,邦马山亟需成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以有效保护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3.
我们应用紫外线照射和充氧自血回输(简称自血回输)加白眉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与单纯用自血回输及单纯用白眉蝮蛇抗栓酶治疗急性脑梗塞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其结果自血回输加白眉蝮蛇抗栓酶疗法优于单纯自血回输疗法,更优于单纯白眉蝮蛇抗栓酶疗法.临床证明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而且方法安全、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84.
蝮蛇抗栓酶与精制蝮蛇抗栓酶制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以东北长白山白眉蝮蛇毒为原料生产的两种酶制剂——蝮蛇抗栓酶与精制蝮蛇抗栓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用 HPLC 柱层析粗毒得到15个蛋白峰,同时对两种酶制剂以 HPLC 层析用两根层析柱串联上样层析以提高其分辩率,得到两个图谱,蝮蛇抗栓酶有7个蛋白峰,而精制品有3~4个蛋白峰.同时以 SDS-PAGE 电泳图谱.蝮蛇抗栓酶呈现7~8条谱带,精制品有4~5条谱带,并与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酶制剂均非单一组分.蝮蛇抗栓酶谱带较多,精制品较纯.其分子量均在2~6万之间.蝮蛇抗栓酶几个组分有协同作用,每次剂量在0.25~0.50单位,即有明显疗效,而精制品临床用药剂量较大,每次0.75~1.0单位,多者达1.25单位(3~5支).  相似文献   
85.
本文记述的是在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产地发现的长臂猿类化石,它是一种与上猿较为相似而又具有一些进步性质的长臂猿类。它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晚中新世此类化石记录稀少的状况,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长臂猿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现生长臂猿起源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化石依据。鉴于它的形态特征和地史分布,作者把它订为一新属新种Laccopithecusrobussu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86.
捕食和避免捕在动物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报道了我们自1990年3月至1992年元月观察黑长臂猿对人类和非人类捕食者的一系列反映,在遇到人类(观察者)后,据离观察者的远近和受惊程度不同,它们表现出5种回避方式,而在遇到非人类捕食者时,成年雌雄性一起将捕食者引开,以保护其后代个体免遭捕食。文中还对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讨论。成年雄性是群体的主要保护者,成年雌性在群体保护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6年3月24日—5月6日,在高黎贡山赧亢片区共设置利用样地与可利用样地各30个,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栖息地利用行为。定性因子分析表明,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Ei=0.344)活动,可能与其能提供避风的温暖微生境有关;偏爱栓皮栎(Ei=0.455)和拟樱叶柃(Ei=0.068)等乔木,可能是由于这些树种的树冠面积大,可为白眉长臂猿提供连续的移动路线和大的活动空间。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12个因子(坡度,乔木和竹平均高度,乔木平均胸围,乔木和灌木盖度,乔木、竹和藤本密度,距水源、道路和草果地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白眉长臂猿对栖境的空间结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坡度、乔木平均胸围、竹密度、距水源距离和乔木平均高度是判别利用和可利用样地的关键因子,即为影响其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判别正确率为98.3%。作为树栖灵长类,具有一定基面积的连续乔木[高度(14.14±3.19)m,胸围(90.72±26.12)cm]树冠层是白眉长臂猿的适宜生境;较大的坡度(39.98±8.10°)减少了来自地面的干扰;而竹林是白眉长臂猿春季重要的取食地。  相似文献   
88.
<正>2016年11月5日,作者在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草海湿地(26°36′13″N,100°11′27″E,海拔2 193 m)观察到一只秧鸡科(Rallidae)鸟类:体长约20 cm;嘴较短,基部红色,端部黄色;黑色过眼纹上下具两条醒目白色条纹;喉近白;颈侧及胸灰色;背部暗褐,羽缘色浅;尾短而尖,微上翘;尾下覆羽皮黄色。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  相似文献   
89.
东黑冠长臂猿鸣叫声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 年9 月至2009 年6 月,利用Sony TC - D5 Pro2 录音机、Sony C - 76 指向性话筒和Sony 录音磁带对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3 群东黑冠长臂猿的鸣叫进行了录音,对每群录音效果较好的5 个声音用Signal/ RTS 4.0 软件进行声谱分析。结果表明:东黑冠长臂猿叫声的频率较高,最高频率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5 kHz;雄性的鸣叫声由起始音(boom)、简单的重复音节(aa notes)、调节前音节(pre-modulated note)和调节音句(modulated phrases)组成,雌性长臂猿一般只会发出一种固定而刻板的激动鸣叫,二者互相配合组成结构复杂的二重唱。通常,二重唱由成年雄性发起和结束,并占主导地位。同时,将东黑冠长臂猿二重唱的声谱结构与近缘种西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雄性和雌性的叫声、以及二者配合发出的激动鸣叫序列在三者之间都有明显差异。因此,从声谱特征角度可以有效论证这三种长臂猿独立物种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90.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振河  覃朝锋 《兽类学报》1990,10(3):163-169
海南长臂猿主要栖息在热带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的高树上,对别种林型颇难适应。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明显,乔木层次在3层以上,富巨型木质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为猿类创造了良好的食物和鸣寝条件。猿群喜欢在山体中部和中下部沟谷、坡壁林缘地段活动,罕去高海拔山巅或山脊林区。若避免过甚的人为干扰,在海南岛现有自然林条件下,猿群有可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