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目的分析肺炎患儿痰培养物中细菌构成及其耐药情况,为小儿细菌性肺炎治疗提供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依据。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送检的肺炎患儿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小儿肺炎病原菌在临床上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进一步分析。结果痰液培养阳性患儿183例,其中多重细菌感染患儿16例,共培养出199株细菌(剔除同一患儿的重复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28株(64.32%),革兰阳性菌71株(35.68%)。主流细菌为肺炎链球菌(19.60%)、金黄色葡萄球菌(16.08%)、卡他莫拉菌(13.57%)、肺炎克雷伯菌(11.06%)和大肠埃希菌(10.05%)。多重细菌感染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混合为主(共5例,31.25%)。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绝对敏感。卡他莫拉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米诺环素等绝对敏感。肠杆菌科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相似,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头孢替坦敏感率在95%~10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在95%~10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均大于9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左氧氟沙星不够敏感,但中敏率达到75%以上。结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感染是本地肺炎患儿痰液中常见菌,抗生素耐药状况比较严重,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的效果较好,利奈唑胺对阳性菌效果较好;左氧氟沙星可用于革兰阴性和阳性菌混合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针对性和用药时间,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尽可能维护正常菌群的平衡。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初步探讨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定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痰β-防御素2(BD-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36例戒烟COPD患者和30名不吸烟/戒烟对照人员纳入研究。在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分别采集自然痰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简称痰培养),并行细胞分类计数和BD-2浓度测定;采集对照人员诱导痰行细胞分类计数和BD-2浓度测定以资对照。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痰培养阳性比例分别为30/36和14/36。COPD患者痰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而巨噬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痰菌阳性和痰菌阴性的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痰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6.0±0.9)×106/g、(23.6±3.9)%、(66.0±5.9)%和(3.1±0.5)×106/g、(34.3±4.3)%、(55.7±4.4)%,痰菌阳性和痰菌阴性的稳定期COPD患者痰细胞总数、巨噬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4.4±0.8)×106/g、(28.6±6.4)%、(64.0±7.2)%和(3.0±0.5)×106/g、(41.4±5.7)%、(45.4±5.1)%。COPD患者稳定期痰BD-2浓度[(211±98)ng/L]低于急性加重期[(300±83)ng/L]而高于对照组[(127±41)ng/L];痰菌阳性稳定期COPD患者痰BD-2浓度高于对照组而与急性加重期无统计学差异;痰菌阴性稳定期COPD患者痰BD-2浓度低于急性加重期而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定植是COPD患者痰BD-2表达升高的重要诱导因素,也是COPD患者急性加重发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
慢性阻塞性肺病继发曲霉菌感染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呼吸系统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96例COPD痰培养曲霉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96例COPD痰培养曲霉菌阳性患者经治疗后,9例死亡,87例好转,其中45例未用抗真菌药物治疗,38例应用氟康唑针治疗,13例加用伏立康唑针治疗。结论近年来COPD患者痰培养曲霉菌阳性呈持续增多趋势,感染因素为长期反复住院、老年、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应用、医源性侵袭性操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合理预防用药是减少呼吸系统曲霉菌感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4.
张镇华  陈婷婷  常青 《蛇志》2023,(1):81-84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的效果。方法 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112例痰浊上蒙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及中药足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血流动力学、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主证、次证、兼证及舌苔脉象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Vm)、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m、BA、RVA及RVA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及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95.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清热理气冲剂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应用胆汁灌胃建立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后,分组应用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大剂量、西沙必利、枸橼酸铋钾处理,2周后观察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各组大鼠胃黏膜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与病理对照组相比显著改善。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胃黏膜TNF-α表达指数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1),而IL-1β表达指数与病理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理气冲剂可以减轻胃黏膜损伤,通过调节胃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而达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目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通用PCR法在痰标本真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免疫力低下患者178例作为研究资料,各收集痰标本2份,其中一份用于PCR扩增,另一份经培养后若观察到真菌或可疑菌落,则提取后在此进行PCR扩增测序。比较3种方法对真菌的检出情况、真菌阳性率,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78份痰标本经平板培养可观察到107份真菌生长,其余71份未见真菌生长。挑取真菌及可疑菌落行PCR结果显示阳性、阴性分别115、63份。对痰标本直接PCR结果显示,阳性、阴性分别124、54份。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大多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仅3份是曲霉菌感染。内对照扩增验证结果显示有1份阴性标本存在扩增抑制现象。3种方法的真菌阳性率:直接PCR法痰培养后PCR法痰培养,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种方法诊断效能总体趋势:直接PCR法痰培养后PCR法痰培养,其中直接PCR法与痰培养后PCR法的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痰培养法(P0.05),直接PCR法的敏感度显著高于痰培养法(P0.05)。结论:通用PCR法在痰标本真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直接PCR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势。  相似文献   
97.
目的:提高肺--支气管感染患者疾病原菌的分离率,有效协助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方法:采用朵贝尔液、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濑口后,用5%高渗盐水超声雾化吸入诱导咳嗽,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下呼吸道标本的处理方法进行原菌分离鉴定;药敏采用法国梅里埃ATB试条及K-B法。结果:超声雾化诱导痰培养阳性率为70.3%(218/310),明显高于常规咳痰法42.7%(88/206)。本资料检出病原菌以阴性菌为主占61.1%,优势菌为铜绿单胞菌(18.3%)及克雷伯菌(8.26%);阳性菌占28.9%,优势菌为A群链球菌(8.27%)及肺炎链球菌(8.26%);真菌占10.1%。药敏结果提示:大多数病原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明显耐药,敏感率仅在13.2%~45.9%之间。结论:超声雾化诱导痰培养方法检出病原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咳痰法,仅次于支纤镜取痰法,在临床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98.
摘要 目的:探究宣肺解痉清热方治疗青年热哮患者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青年热哮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对照组在吸氧、化痰等常规治疗基础上,依据其严重程度,开展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宣肺解痉清热方辅助治疗。比较组间治疗前后相关因子、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AQLQ)、治疗效果,并依据患者预后效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40)及预后不佳组(n=20),对热哮患者预后予以单因素分析,并开展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FE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水平及AQLQ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L-4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水平更低,IFN-γ水平、FEV1/FVC水平及AQLQ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青年热哮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起病年龄、呼吸道感染次数、吸烟史、发作频率等因素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单因素(P<0.05),依从性、皮肤湿疹、给药途径均未对热哮预后效果产生较大影响(P>0.05);将影响热哮预后的单因素予以赋值,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起病年龄、呼吸道感染次数、吸烟史、发作频率为自变量,结果显示,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吸烟史、发作频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宣肺解痉清热方可有效调节青年热哮患者机体炎症因子及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依据热哮患者预后效果,病程、BMI、过敏性鼻炎、遗传因素、吸烟史、发作频率是影响热哮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予以针对性干预,以提升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9.
摘要 目的:探讨苍附导痰汤联合通元针法对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脂代谢、性激素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COS患者87例,均辨证分型为脾虚痰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43例)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苍附导痰汤联合通元针法,44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脂代谢指标、性激素指标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腰臀比(WHR)和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卵巢体积小于对照组,内膜厚度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抗苗勒管激素(AMH)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附导痰汤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可改善患者的脂代谢、性激素和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加味消痞汤治疗脾虚痰瘀型高脂血症(HL)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脂水平及中医证候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脾虚痰瘀型HL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加味消痞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血脂康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以及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加味消痞汤治疗脾虚痰瘀型HL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