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联合清胃散口服对牙髓炎的治疗效果及对疼痛程度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20例牙髓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一次性根管联合清胃散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咀嚼功能与疼痛程度,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探诊深度(SPD)、牙龈指数(GI)相关牙周健康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咀嚼功能评分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咀嚼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高,VAS评分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WBC、PCT、CRP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I、SPD、SBI、PLI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降低,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联合清胃散口服能够改善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提升患者咀嚼功能,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牙周健康程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 年12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患174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7 例。其 中,观察组施行Quadrant微创通道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椎间融合术,对照组施行经后入路开放性椎间融合术。评估和比较两组病 患术前和随访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疼痛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 果:观察组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一年时的VAS 评分与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 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其手术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20 例神 经根损伤(22.99%),3 例椎间隙感染(3.45%),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44%),而观察组患者术后仅出现3 例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 3.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肯定,能减少对病患的创伤,控制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外周神经炎症或损伤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通过表达及释放一系列介质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传递通路中发挥重要的调制作用。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信息交互传递从而影响痛敏行为的这一崭新模式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于疼痛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小胶质细胞作为靶点,开辟镇痛药物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白血病图像分割方法的适应性分析与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介绍了几种对白血病骨髓图像进行分割的算法,比较各类算法的优缺点,分析各自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处理图像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算法做出一些改进,综合应用上述技术实现对图片更准确地分割。  相似文献   
55.
本文旨在观察MrgA (Mas-related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的分布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为触液核通过MrgA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提供形态学依据。按照文献建立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 CCI)大鼠模型,用Von Frey电子测痛仪和热痛敏刺激仪监测大鼠痛行为,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追踪和免疫荧光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并比较MrgA在正常和CCI大鼠触液核的表达及变化。结果显示,CCI大鼠第5、7、10、14天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MrgA在正常大鼠触液核有分布,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达到峰值时触液核Mrg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触液核可能通过MrgA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信息传递或调节。  相似文献   
5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及空间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慧琳  王赛鸽  陈彬  夏楚瑜  苏锐 《生态学报》2022,42(16):6595-6606
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为风险源,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风险受体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利用距离阈值确定空间距离权重,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生态风险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风险源角度,人类活动风险源强度呈增加趋势,松花江、穆棱河、倭肯河地区一直处于中高风险水平;从风险受体角度,景观生态风险的中高风险地区重点集中在湿地与水体分布区,生态系统服务低价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水田、旱田、建设用地以及东北部与东南小范围的湿地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空间上由松花江河滩型湿地区与穆棱河地区逐渐向四周蔓延。此外,生态风险的强弱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选取5km为自相关分析的距离阈值,土地利用与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地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松花江流域及周围滩地地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及转移,空间关联逐渐增强且区域分布不断扩大。研究结果可从人类活动控制、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方面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防控分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麦长管蚜对E-β-法尼烯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对E-β-法尼烯(E-β-farnesene,EβF)矿物油溶液反应的最低阈值浓度,为EβF的田间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观察麦长管蚜3龄若蚜对不同浓度EβF的逃逸行为和"Y"型管嗅觉行为反应。每天定时分5次(9:00,11:30,14:00,16:30和19:00)滴加10μL EβF于滤纸上,滤纸用牙签固定于麦苗盆中心,持续处理5 d。每盆麦苗处理前接1龄若蚜15头。记录成蚜翅型及2周后蚜虫总数量。【结果】随着EβF浓度升高,麦长管蚜3龄若蚜3 min内逃离数显著增加,有翅蚜比例显著增加,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驱避效果明显增强。EβF浓度为200 ng/μL和≥600 ng/μL使蚜虫逃离数显著增加(P0.05)。"Y"型管选择行为测试结果表明,EβF≥600 ng/μL对3龄若蚜具有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与对照相比,EβF≥600 ng/μL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有翅蚜比例(P0.01);EβF≥400 ng/μL极显著抑制蚜虫种群个体数量增长(P0.01),但与600 ng/μL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600 ng/μL EβF矿物油溶液为麦长管蚜驱避剂的最低阈值浓度。  相似文献   
58.
白洋淀湿地水华暴发阈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分析可为控制水华暴发,确定合理的污染物控制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以白洋淀湿地为例,利用2000-2009年水质监测数据,选择表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划分出低溶氧高营养型和不稳定型2类水域;并针对不同水域类型,以叶绿素a为因变量,以pH值、水温、透明度(SD)、CODcr、总氮(TN)、总磷(TP)、氨氮、硝氮和溶解态无机磷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水质指标与叶绿素a的多元线性关系式,以此确定了白洋淀湿地水体水华暴发阈值.根据叶绿素a为30μgL-1为水华暴发的临界值,白洋淀低溶氧高营养型水域CODcr应控制在37.31mg·L-1,不稳定型水域TP应控制在0.12mg·L-1.  相似文献   
59.
目的:提取与大鼠右前肢运动相关联的初级运动皮层场电位的信号特征,并探讨依据局部场电位(LFP)识别前肢运动行为的可行性。方法:4只SD大鼠通过训练习得压杆取水操作,然后在左右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分别植入多通道束状微电极,术后恢复后进行大鼠压杆行为实验,以2 kHz/s速率记录深部脑电信号及压杆状态信号,同步记录行为过程的视频信号。以通道间的差分信号作为局部场电位信号,分析局部场电位信号的时域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以压杆状态信号和视频分析为判定依据,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局部场电位信号在大鼠压杆动作时明显增强,不同通道的局部场电位信号幅值、波形有差异,表明与前肢运动相关联的M1区局部场电位信号有空间分布特征;依据阈值准则从局部场电位信号检测压杆行为的检出率为80%。结论:依据局部场电位信号特征对大鼠前肢运动进行检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孟繁林  乔庐东  梁磊 《生物磁学》2011,(21):4103-410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了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 患者中下尿路症状(LUTS)产生原因的作用。方法:对36例难治胜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行尿流动力学压力-流率测定,同步测定膀胱压、逼尿肌压、同步肌电图测定,了解其症状产生的原因。结果:36例患者中,尿动力学证实膀胱出口梗阻14例(39%);逼尿肌过度活动者8例,其中有7例与BOO同时存在;假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6例(16.7%);逼尿肌收缩力低下者5例(13.9%)。结论:对难治性CPPS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此类患者LUTS产生的原因进行鉴别。从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