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鹤山南亚热带草坡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广东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草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鹤山南亚热带草坡的能量平衡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辐射平衡的各分量中,蒸发散耗热占净辐射的74.7%,其年变化幅度较大;湍流热通量占净辐射的21.2%,其月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波动较大,土壤热通量与其它分量相比,其比重要小得多。2.虽然鹤山年幅射量和降雨量较多,但水热条件有几个月配合欠佳,使得草坡的净辐射能有90%以上用于地面以上植被和空气湍流交换所消耗,小气候条件较差,影响了这一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的发挥。3.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以后,仅有4775.2MJm-2a-1左右的辐射能到达草坡,草坡反射了822.5MJm-2a-1,其净幅射收人为2915.6MJm-2a-1,净辐射收人中又有2077.8MJm-2a-1用于蒸散作用,618.1MJm-2a-1用于湍流热交换,87.5MJm-2a-1用于土壤热交换,植被贮热约38.8MJm-2a-1;用于净光合作用耗热93.4MJm-2a-1。  相似文献   
102.
草基—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草基-鱼塘”系统中的能量转化与养分循环.结果 表明,该系统中饲草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为 0. 83%,鱼对饲料能的转化率为 7. 3%.与以粮 食作为鱼饲料比较,单位面积草地的产鱼当量是粮食作物的1.6倍.鱼对饲料N、P、K的 转化率分别为16.8%、32.3%和2.0%.塘泥沉积的N、P分别占饲料的23.4%和56.1%; 猪对饲料 N、 P、 K的转化率分别为 20. 5%、 33. 7%和 4. 6%,猪粪尿回收饲料 N为 36. 4%、 P为 63. 8%、 K为 39. 4%.猪-草-鱼结合的基塘系统其能量和养分转化效率均高于单一的 养鱼系统.  相似文献   
103.
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体外对体内植入式系统进行射频供电的方法,空间失配对供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具有较高供电可靠性的经皮能量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4.
孙庆伟 《生理通讯》2007,26(3):72-72
目前国内的生理学教材普遍用焦尔(joule,J)或千焦(U)作能量单位,这是所谓法定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也是出版社要求使用的单位。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国外出版的英文生理教材,无论是以前出版的还是新近出版的,几乎一律使用卡(Calorie,Cal)和(或)千卡(kCaD做单位。  相似文献   
105.
降雨能量对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溅蚀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伟  郑粉莉  边锋 《生态学报》2016,36(15):4708-4717
溅蚀特征研究可揭示溅蚀发生机理,而现有研究大多用溅蚀量来表征溅蚀特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应溅蚀作用过程。为此,基于改进的试验土槽进行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能量对坡面不同方向溅蚀量及溅蚀过程的影响。试验设计包括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10个降雨能量,其中10个降雨能量是通过2种降雨强度(50 mm/h和100 mm/h)和5个雨滴降落高度(3.5,5.5,7.5,9.5、11.5 m)来实现的。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坡面总溅蚀分量均随降雨能量的增加而增大。次降雨坡面溅蚀量均为向下坡最大,其次为侧坡溅蚀量,而向上坡溅蚀量最小。当降雨强度由50mm/h增加至100mm/h时,坡面向上坡溅蚀量增加2.3—5.0倍,向下坡溅蚀量增加1.7—5.1倍,侧坡溅蚀量增加1.9—4.3倍,总溅蚀量增加1.9—4.5倍,净溅蚀量增加1.2—6.4倍。对于不同降雨能量处理,坡面溅蚀率均表现为坡面产流前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递增,产流后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定量分析了各溅蚀分量、总溅蚀量、净溅蚀量与降雨能量的关系,提出了溅蚀发生的降雨能量阈值,发现雨滴溅蚀发生的临界能量为3—6 J m~(-2)mm~(-1),且向上坡溅蚀量,向下坡溅蚀量,净溅蚀量和总溅蚀量皆与降雨能量呈幂函数关系,而侧坡溅蚀量与降雨能量呈二次多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106.
韩瑞  陈求稳  王丽  汤新武  沈新强 《生态学报》2016,36(15):4907-4918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3个时期(2000年秋、2006年秋、2012年秋)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分析对比了三峡工程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将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划分为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模型结果分析表明: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组成和分布相近,但由于长江口渔业过度捕捞,蓄水中后期多数功能组的生态营养转换率被动提高。长江口渔获物的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渔获量减少。蓄水中后期,生态系统中牧食食物链的重要性增加,碎屑食物链的重要性降低,这与蓄水之后长江入海径流改变、泥沙量减少、陆源污染增加关系密切。结果表明,蓄水前中后期,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蓄水后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初级生产量及流向碎屑的能量呈降低趋势,但系统的净效率和再循环率升高。  相似文献   
107.
温度与光周期是环境季节性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因子及时间变化指示标志,对动物的形态、生理及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白头鹎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温度与光周期对其体质量、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的影响,分析了能量收支与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关系.将28只白头鹎(12雄16雌)分为4组:暖温长光组(30℃,16 L8 D;3雄4雌)、暖温短光组(30 ℃,8 L16 D;3雄4雌)、低温长光组(10 ℃,16 L8 D;3雄4雌)和低温短光组(10 ℃,8 L16 D;3雄4雌).结果表明: 低温与短光照可促进白头鹎的体质量、摄入能及同化能明显增加,同时温度与光周期的交互作用对白头鹎的摄入能及同化能影响显著.低温条件下,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质量及干质量明显增加.残差分析表明,小肠与总消化道的长度及干质量与摄入能和同化能显著相关.表明低温与短光照下白头鹎通过增加体质量、能量摄入和改变消化道形态来应对严酷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08.
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能量生态特征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任海  彭少麟 《生态学报》1999,19(6):817-822
以时空替代的方法,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等4个处于同一空间下的群落当作同一样落演替进程中的4个阶段,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能量生态特征。结果表明,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垂直层次、叶面积指数、冠层对太阳辐射能的截获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净初级生产力、枯树木现存量和年输入量、昆虫啃食量、群落的能量现存量等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9.
分析了1头雄性白豚(Lipotesvexilifer)15a的饲养记录,建立了该豚日能需求模型,即DER(C)=9.860ln(A)+10.433(R2=0.9472)。参考其他海洋哺乳动物能量学资料,估算出白豚身体能量密度、基础代谢率、运动耗能和体温调节耗能。建立了野生白豚雌、雄个体日能量需求模型,即DER(F)=10.848ln(A)+8.126(R2=0.9834);DER(M)=7.083ln(A)+12.586(R2=0.9932)。雄性豢养个体早期的日能需求与野生个体相近,但随着豢养时间的延长,豢养个体的日能需求呈下降趋势,年下降率约为0.4012MJ/d。  相似文献   
110.
羊草种群的热值及其能量贮藏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1,11(2):109-113
为了获得有关中国东北羊草草原生态系统能量学方面的基础数据,作者对该草原的建群植被——羊草种群进行了热值含量的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单位面积上的羊草种群热值含量进行了计算,以便分析在自然条件下,羊草种群的能量贮藏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果穗与其各器官相比,具有最高的热值含量,为4898.28cal/gDW,其活枝条与羊草种群的各部分相比,具有最高的热值含量,为4711.86cal/gDW。羊草种群将其截获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贮藏在地下部分以便为种群的安全越冬和第二年生长季节开始对其地上部分的萌发提供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