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cabbage beetle, Colaphellus bowringiBaly (Coleoptera: Chrysomelidae), is a serious pest of crucifers in China, undergoing an imaginal summer and winter diapause in the soil. The effects of host plants on diapause incidence were tested in the beetle. The ratio of adults entering diapause was significantly low when they fed on the mature leaves of Chinese cabbage Shanghaiqin (Brassica chinesis var communis) than those feeding on Chinese cabbage Suzhouqin (Brassica chinesis var communis),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var longipinnatus) and stem mustard (Brassicajuncea vat tumida) at 25℃ combined with 13:11 (L: D) h. Fewer adults entered diapause on young leaves compared to physiologically aged and mature radish leaves at 25℃ combined with 13:11 (L: D) h. The effect of host plant species on diapause induction was also evident under continuously dark rearing conditions or at different photoperiod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host plant mediation of diapause induction exists in the cabbage beetle. However, at temperatures ≤20℃ or photoperiods of 16:8 (L: D) h combined with 25℃, all individuals entered diapause regardless of the host plants, indicating that the effects of host plants on diapause induction could be expressed only within a limited range of temperatures and photoperiods.  相似文献   
142.
名刊封面     
《生命世界》2006,(4):111-111
Science被命名为“獭形狸尾兽”的化石复原图出现在本期《科学》封面上,狸尾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侏罗纪中期哺乳动物,大小与一只小个的雌性鸭嘴兽差不多。狸尾兽保留有皮毛印痕,具有游泳和打洞能力并以鱼为食,上述现象和它的头骨特征都说明中生代哺乳动物的总体生态多样性远比人们以往认为的要多。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3.
危害茄科蔬菜的外来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志  刘宁  李颖超 《生命科学》2010,(11):1118-1121
马铃薯甲虫是世界著名的入侵害虫,是我国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和西红柿等茄科蔬菜。该甲虫目前分布于美洲、欧洲和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于1993年入侵我国新疆,到2010年扩散到36个县市,最前沿为木垒县。该文介绍了马铃薯甲虫的扩散历史、危害情况、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指出我国在西北方向遭受新疆马铃薯甲虫入侵内地威胁的同时,也在东北方向遭受俄罗斯滨海边区马铃薯甲虫对黑龙江及东北地区入侵的严重威胁,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44.
任东 《昆虫知识》2006,43(1):138-138
本期封面化石照片为美丽花网翅虻 Florinemestrius pulcherrimus Ren,1998,隶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网翅虻科,采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晚侏罗世义县组地层。虫体保存十分完整,小仅翅脉、足、腹部清晰可见,口器以及虫体的细毛均保存良好。在辽西义县地层中还有夫量该科的化石,分别归于2属3种。  相似文献   
145.
[目的]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对茄科植物危害严重.本研究旨在明确出现倒春寒短时低温对马铃薯甲虫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马铃薯甲虫卵在8℃下分别处理1,3和5d,以27℃下饲养的卵作为对照,调查卵孵化率及孵化后幼虫的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用种群参数评估短时低...  相似文献   
146.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在新疆北部的危害逐年加重。本文采用点滴法检测了石河子、博州和昌吉3个地区4个马铃薯甲虫田间种群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类等15种杀虫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沙湾、玛纳斯、博乐和奇台4个马铃薯田间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了11~155倍的抗性,博乐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为27倍;4个种群对氨基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也产生了33~59倍的抗性。另外,对硫丹和阿维菌素也分别产生了11~23倍和4~7倍的抗性。但对水胺硫磷等4种有机磷和吡虫啉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药剂仍然比较敏感。研究结果为上述地区马铃薯甲虫的有效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7.
高燕  刘斯宇  杨光  姚云志  任东 《昆虫知识》2012,49(2):543-555
本文详细总结和回顾了世界毛翅目化石研究简史,列出已发表的化石种类名录、分布及年代,共37科、193属、661种(包括中国发现的4科9属15种),描述了不同地质时期主要毛翅目化石的分类单元和分布地区。简要介绍了毛翅目分类系统及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毛翅目化石的产地及时代。初步分析了目前该类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8.
凯里生物群既是中国华南寒武系重要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已知少数微体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库之一,化石以二维的有机质壁形式保存。本文改进孢粉学处理方法,对来自中国贵州寒武系凯里组苗板坡、丹寨、竹坪和屯州等几个剖面以及相邻地层的共22个样品进行酸泡处理,获得微体化石新材料。结果显示,苗板坡剖面保存的化石多样性明显较高,其中发现的疑源类和丝状藻类最多,占统计总数(N=1549)的90%以上;同时还发现少量的后生动物残片,如威瓦西虫的骨板、腕足动物壳体残块以及蠕形动物表皮等,这些后生动物化石残片为研究某些后生动物的细微结构提供了重要补充信息,有助于对这些动物化石进行分类鉴定,并可能具有一定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9.
《古生物学报》2012,(1):137-140
(一)概况中国古生物学界两年一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21—23日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能源与地质勘探和生产部门、博物馆和出版等行业90余个单位以及部分国外的古生物学及相关领域的420多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0.
西秦岭是开展华南板块志留/泥盆系界线层序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该区普通沟剖面中的志留/泥盆系过渡带包括羊路沟组上部和下普通沟组下部,产丰富的鱼类微体化石,包括花鳞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及盾皮鱼类.这些化石构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鱼类微体化石组合:羊路沟组合和下普通沟组合.通过与波罗的海等地区鱼类微体化石带的对比,羊路沟和下普通沟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志留纪普里道利世晚期和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早期.西秦岭地区志留/泥盆系过渡带中的鱼类微体化石及其组合序列的研究,为该区志留/泥盆系界线的精确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