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4篇
  免费   1021篇
  国内免费   1916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330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339篇
  2019年   336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76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目的:研究RUNX1在PC12细胞氧糖剥夺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并构建氧糖剥夺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氧糖剥夺组、RUNX1 si RNA处理组、si RNA对照处理组(sicontrol)、pc DNA3.1-RUNX1处理组(pc RUNX1)和pc DNA3.1对照处理组(pc DNA 3.1)。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UNX1、磷酸化Akt(p-Akt)和总Akt(t-Akt)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UNX1在PC12细胞氧糖剥夺模型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沉默RUNX1可下调PC12细胞的存活率,促进细胞的凋亡,有效抑制p-Akt蛋白表达,而过表达RUNX1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并上调p-Akt蛋白表达;此外,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明显抑制RUNX1过表达对细胞存活率的促进作用和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结论:RUNX1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保护OGD对PC12细胞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且既往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特征与转归。结果: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占比最高,共110例(35%),胆源性胰腺炎和混合性胰腺炎分别为107例(32%)、96例(31%),酒精性仅7例(2%)。轻症215例,中度31例,重度68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重症率(36%)、胰腺及胰周坏死率(28%)、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率(36%)、呼吸衰竭率(41%)、ICU转入率(26%)均显著高于胆源性组和混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切除后的急性胰腺炎以胆源性胰腺炎和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居多,其中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子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接受开放性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B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B组患者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数目明显比A组多(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镇痛泵的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引流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较A组患者明显缩短(P0.05),术中大出血以及术后尿潴留、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I-QOL以及FACT-G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老年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并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联合帕瑞昔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行择期单侧TKA治疗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术后分别接受CFNB和CFNB联合帕瑞昔布镇痛,镇痛时间2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于术前1 d、术后1 d、2 d、3 d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表(HSS)评定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 h、12 h、24 h、48 h研究组患者静息状态VAS评分和运动状态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导管相关问题、尿潴留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1d 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两组患者HSS评分均较术前1 d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FNB联合帕瑞昔布具有镇痛效果好、安全可靠的优点,应用TKA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5.
肿瘤转移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提高生存期,有大约80%的患者选择了辅助治疗,然而只有其中一部分患者最后真正发生了转移。那些实际转移风险很低,却仍然选择了进一步放疗、化疗、内分泌或免疫治疗的患者,不仅受到了治疗副作用的伤害、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准确评价患者的转移风险对指导临床工作格外重要。以肿瘤的基因改变和转移过程为切入点,利用先进的分子技术,已有数项指标通过严谨的实验论证,认为可以评估乳腺癌的转移风险,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究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扁桃体切除术患儿苏醒期躁动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入我院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39例,随机将患儿划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8例予七氟醚行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实验组21例予七氟醚及瑞芬太尼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两组血压心率,比较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术后镇痛、及是否发生恶心呕吐情况。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评分较低、发生率较低,镇静指数评分较高,呼吸功能恢复快、拔管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压及心率较对照组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进行全身麻醉时,麻醉效果良好,能够明显减少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发生,降低患儿术后疼痛,并且呼吸系统恢复快,较小影响心血管系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羟考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6例,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有53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镇痛,实验组予以羟考酮镇痛,比较两组痛觉指标[5-羟色胺(5-HT)、P物质]、疼痛数字评分(NR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干预后,实验组5-HT、P物质水平、NRS评分、PT、Fg、APTT、PLT以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羟考酮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相当,但能够更有效减轻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与患者颅内大动脉血管有无狭窄和短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MRA、颅脑CTA及DSA结果,将卒中患者分为颅内大动脉分为血管狭窄组(n=146)和非狭窄组(n=79),并将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1-6组,每组代表一个等级。在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尿酸、甲功、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在出院时或发病后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结果:颅内大动脉血管狭窄组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1)。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优势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5);P0.05]水平升高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升高与短期转归不良有关(P0.01),但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丧失统计学意义(OR:0.998,95%CI:0.993~1.002;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是脑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血管狭窄组狭窄程度及短期转归无关短期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igh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HTE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global cerebral ischemia,GCI)再灌注期间脑血流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成功进行T4-5间隙硬膜外置管,并建立四血管阻断的全脑缺血模型进行15 min的全脑缺血。根据通过硬膜外导管输注药物不同,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0.9%生理盐水)、假手术-硬膜外组(Sham-HTEA,0.25%布比卡因)、全脑缺血组(GCI,0.9%生理盐水)和硬膜外组(HTEA,0.25%布比卡因)。给药时间从缺血前15 min开始以20μL/h的速度持续输注至再灌注24 h。缺血前至再灌注2 h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Western-blot检测再灌注24 h海马凋亡蛋白Bcl-2和Bax含量。结果:HTEA组与GCI组相比,缺血期间及再灌注2 h内的MAP和HR无统计学差异,而与Sham组相比,GCI组的MAP缺血时升高,而再灌注时降低(P0.05);再灌注10 min的高灌注期HTEA组CBF明显低于GCI组(123.1%±35.2%vs 177.5%±32.4%,P0.01),再灌注60 min至120 min的低灌注期的大部分时间点HTEA组CBF均高于GCI组(P0.05);再灌注24 h海马组织Bax/Bcl-2比例明显降低(P0.01)。结论:0.25%的布比卡因20μL·h-1连续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可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低灌注期的脑血流量,并减少再灌注24 h海马Bax/Bcl-2比例。  相似文献   
1000.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具有一系列体征和症状的多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糖胺聚糖(GAG)的过量沉积、炎性浸润以及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主要特征。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以从轻度的眼睑肿胀、上睑退缩、结膜充血、眼球突出乃至重度的威胁视力的暴露性角膜溃疡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通常,根据病史和查体是可以直接诊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可以根据"NO SPECS"法、临床活动评分(CAS)和VISA分类这三种方法对TAO病情情况进行分类。甲状腺相关性眼部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眼眶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本文的目的是帮助眼科医生了解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分期(轻度,中度至重度和视力威胁)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可用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