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SMT对大鼠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假手术组仅分离门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关腹,其余组门脉缩窄两步法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建立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MT。手术后21 d,检测大鼠门脉血中TNOS、iNOS的活性及NO的浓度,免疫组化CD34标记食管血管内皮,测量每组大鼠食管横切面黏膜下血管的数目、面积。结果模型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数目,血管平均截面积,血管总面积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的数目、血管平均面积、血管总面积较模型组均显著下调(P≤0.01)。结论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有NO参与,门脉缩窄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病中NO主要由iNOS生成,SMT对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2.
Yu L  Xue FS  Li CW  Xu YC  Zhang GH  Liu KP  Liu Y  Sun HT 《生理学报》2006,58(6):593-598
采用热甩尾测痛法观察全身应用非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吗啡镇痛耐受形成的影响,并通过观察脊髓和中脑神经元型NOS(nNOS)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来阐释NO/NMDA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形成中的作用。将36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平均分为6组(每组6只):1组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l;2、3、4、5和6组为处理组,分别皮下注射L-NAME10mg/kg、L-NAME20mg/kg、吗啡10mg/kg、L-NAME10mg/kg+吗啡10mg/kg、L-NAME20mg/kg+吗啡10mg/kg,每天2次。在注射前测量大鼠的热甩尾潜伏期(tail-flick latency,TFL)基础值,随后每天第一次给药50min后测量其TFL。第8天最后一次给药80min后(除2组和5组之外)断头取脊髓和中脑,采用RT-PCR技术测量nNOS以及NMDA受体1A(NR1A)和2A(NR2A)亚单位的表达。结果显示,2组大鼠第1天至第7天的TFL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3组第7天时的TFL仍显著高于基础值;4组的TFL在第1天时最高,第2至第6天期间逐渐降低,第6天时与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差异:5组的TFL在实验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虽然第7天时较第1天有所降低,但是仍然显著高于基础值;6组的TFL变化趋势与5组相同。PT—PCR分析结果显示,与1组相比,3组脊髓和中脑的nNOS mRNA表达显著降低,但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无显著改变;4组的nNOS mRNA、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1组。与4组相比,6组的nNOS mRNA、NR1A mRNA和NR2A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结果提示,吗啡镇痛耐受大鼠脊髓和中脑的nNOS和NMDA受体表达增加,联合应用L—NAME可抑制长期应用吗啡所致的nNOS表达增加和NMDA受体上调,延缓吗啡镇痛耐受的形成。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和中脑的NO/NMDA受体与吗啡镇痛耐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3.
依赖于DNA甲基化的基因表达调控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而DNA甲基转移酶是调节DNA甲基化模式的功能蛋白之一。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小麦甲基转移酶基因TaDnMT2的包含完整编码区的cDNA序列,并系统分析了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TaDnMT2的cDNA序列为1321bp(GenBank登录号:JN642641),其中5′-和3′-UTR(非翻译区)分别为84和115bp、ORF(开放阅读框)1122bp;TaDnMT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2个S-腺苷甲硫氨酸结合域(I和X)、甲基转移酶活性位点(IV)、靶胞嘧啶结合位点(VI)、中和DNA骨架负电荷域(VIII)和靶位点识别区(IX)6个高度保守域,属于DNA甲基转移酶家族的DnMT2亚类;三维结构预测显示,TaDnMT2蛋白可以形成包括7个β-折叠和4个α-螺旋的特定空间结构。表达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TaDnMT2基因在‘京841’小麦不同发育时期的叶中表达量均较高,且其在三叶龄期和五叶龄期的表达量受春化处理的影响;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该基因在授粉后5d的种子中表达量较高,随着种子发育进程的推进其表达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根系中,TaDnMT2基因均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且在分蘖期根系中的表达量最高。推断TaDnMT2基因可能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74.
Zhang YX  Gao KR  Yu SY 《遗传》2012,34(5):509-518
CpG二核苷酸中胞嘧啶的甲基化形式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在哺乳动物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发育调节、基因组印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3年来研究发现,除了5mC外,胞嘧啶碱基的另一种修饰—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在哺乳动物的多种组织中有着丰富的表达,它可能与5mC有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文章就近年来5hmC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5.
SAM Mtases是从多种植物中分离到的一类S-腺苷-L-甲硫氨酸依赖性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该基因对植物体内木质素、类苯基丙烷、类黄酮类、生物碱和脂肪族化合物等许多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有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植物抗病、抗紫外线、杀虫、抗菌、植物激素生长和信号调节、植物共生、花粉管伸长和花粉生长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了国内外已经克隆到的SAM Mtases同源基因的分离、分类及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SAM Mtases基因在植物生理代谢调控中的地位及在植物抗性及药用成分育种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石蒜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源克隆与RACE相结合的方法,首次从石蒜叶片中克隆到可能与加兰他敏生物合成相关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命名为LrCOMT。核酸序列分析显示,该cDNA全长1 246bp,开放阅读框1 101bp,编码366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与比对发现,LrCOMT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COMT蛋白的特征区域,且与鸢尾、玉米、烟草等植物COMT的同源性大于60%。将LrCOMT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9a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的原核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受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大小约为40kD,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COMT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7.
从土壤不等弯孢菌HS-FG-257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鉴定为4-hydroxy-3-(3-methyoxy-3-methylbutyl)-benzoic acid(1),4-hydroxy-3-(3-hydroxy-3-methylbutyl)-benzoic acid(2),4-hydroxy-3-prenylbenzoicacid(3)and radicinin(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从相思子种子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N-9-甲基-β-咔啉(1)、异喹啉酮(2)、吲哚-3-羧酸(3)、2,3-二甲氧基-5,7-二羟基-二氢黄酮(4)、3-羟甲基呋喃醛(5)、3-羟基-2-甲基-4-吡喃酮(6)、豆甾醇-4,22-二烯-3-酮(7)和(6E,6’E)-2-hydroxypropane-1,3-diylbis(octadec-6-enoate)(8)。同时还得到13个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拟南芥甲基结合蛋白基因AtMBP11在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的调控模式,克隆拟南芥AtMBP11启动子,将其替换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35S启动子序列,转入拟南芥基因组中.转基因拟南芥后代卡那霉素抗性发生分离,选取具有3∶1分离比的后代自交,产生纯合的具有单拷贝插入的后代.转基因后代GUS染色结果表明,新克隆的MBP启动子控制基因在种子、花药和花粉中高效表达.通过对AtMBP11核心启动子缺失分析表明,G-box元件是主要功能元件.  相似文献   
80.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得到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丹参分离得到一个新的COMT基因,命名为SmCOMT1(GenBank注册号为JF693491)。该基因cDNA全长1 158 bp,包含一个长为1 09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4个氨基酸。SmCOMT1 gDNA序列长2 275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mCOMT1编码的多肽具有COMT的序列保守元件,与同科植物罗勒COMT编码的多肽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8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mCOMT1与双子叶植物的COMT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表明,SmCOMT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其中茎中的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受茉莉酸甲酯和病原菌的诱导,显示SmCOMT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