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9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目的:了解本地区社区感染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门诊标本培养出的384例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微量肉汤法)。结果:Uu对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及罗红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98%、94%及93%;对环丙沙星、大观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及11%。Mh对交沙霉素敏感率为89%、对大现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的敏感率均为78%;对罗红霉素、红霉素耐药性高,敏感率分别为0%及11%。Uu合并Mh对交沙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敏感性高,敏感率分别为85%、73%及69%,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大观霉素的敏感性均为0%,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为4%。结论:支原体的敏感性存在时空差异,且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对抗菌素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应采用实验室结果而非经验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92.
应用组织学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黄鳝性逆转生殖发育过程中,生殖干细胞(GSCs)定位分布于生殖褶中,黄鳝雌性发育阶段的GSCs分散或成团存在,间性及雄性发育阶段GSCs均区分为A、B两种不同类型,雌性发育阶段GSCs与A、B两类GSCs在超微结构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生殖褶中GSCs是黄鳝分化生殖腺中唯一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生殖细胞群,雌性发育阶段GSCs表现出卵原干细胞特征,间性及雄性发育阶段GSCs为精原干细胞。CD49整合素是黄鳝雌性发育阶段GSCs和A类GSCs的表征分子。  相似文献   
93.
探讨迷迭香酸对穿透支原体脂蛋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穿透支原体脂蛋白损伤RAW264.7细胞为模型,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状况,DNA片断化分析观察穿透支原体脂蛋白对RAW264.7细胞DNA降解的影响,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7.5mg/L穿透支原体脂蛋白可引起RAW264.7细胞存活率降低,出现细胞凋亡特征性“DNA梯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出现凋亡亚G1期峰,凋亡率为31.9%;100μmol/L迷迭香酸预处理1小时后可以升高RAW264.7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细胞特征性的梯状梯带消失,细胞凋亡亚G1期峰消失,并使RAW264.7细胞的凋亡率下降为7.9%。结论:迷迭香酸有抗穿透支原体脂蛋白诱导RAW264.7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硝黄散外敷联合加味五虎汤口服治疗痰热闭肺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对肺功能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MPP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40,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和研究组(n=40,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硝黄散外敷联合加味五虎汤口服治疗),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和血清TNF-α、IFN-γ、IL-4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症状(咳嗽憋喘、发热、肺部干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更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7 d后用力肺活量(FVC)、最高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更高(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TNF-α、IFN-γ和IL-4水平均更低(P<0.05)。结论:痰热闭肺型MPP患儿采用硝黄散外敷联合加味五虎汤口服治疗,可有效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改善其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5.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重要且高度保守的蛋白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细胞器、长寿蛋白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被双层膜的自噬体包裹并运送至降解细胞器中进行降解并重新利用。自噬在病原真菌诸如细胞分化、营养动态平衡以及致病性等各种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噬过程,并以人体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为例介绍了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同时我们也总结了目前模式病原真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以及自噬调控病原真菌无性和有性生殖的可能机理;最后我们总结全文并讨论了未来自噬调控真菌有性生殖机理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6.
自噬在病原真菌生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重要且高度保守的蛋白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细胞器、长寿蛋白及其他大分子物质被双层膜的自噬体包裹并运送至降解细胞器中进行降解并重新利用。自噬在病原真菌诸如细胞分化、营养动态平衡以及致病性等各种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简要介绍了自噬过程,并以人体病原真菌新生隐球菌为例介绍了病原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同时我们也总结了目前模式病原真菌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以及自噬调控病原真菌无性和有性生殖的可能机理;最后我们总结全文并讨论了未来自噬调控真菌有性生殖机理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97.
涡虫无性繁殖次数,周期和温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温下涡虫的无性繁殖4月开始,9月趋于停止,生殖高峰期在6月。1年中涡虫可进行7-8次无性生殖,生殖周期为7-20天,4-5月生殖的幼涡虫当年可进行2-4次生殖,生殖周期18-27天,涡虫无性生殖的适宜温度为18-29℃,最适宜生殖温度24~26℃。  相似文献   
98.
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生物量生殖配置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缙云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生殖器官的生物量配置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蕾期、花期到果熟期,马尾松种群生殖器官的生物量配置逐渐增加,但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殖配置格局各异。马尾松纯林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1.31%,7.61%,23.25%;针阔混交林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0.6%,3.29%,15.14%;林缘旷地各生殖阶段的生殖配置分别为0.76%,3.78%,18.44%。一年中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生殖配置动态变化呈现低一渐高一高一低的规律性。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生殖年龄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即幼龄生殖期、过渡生殖期、稳定生殖期和衰退生殖期。种群密度和群落透光度与其生殖配置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
慢性镉负荷雄性大鼠的睾丸及生殖内分泌功能活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Chen L  Ren WH  Zhu SL  Gao W  Zhou J  Jiang YZ  Gu Y 《生理学报》2002,54(3):258-262
选择健康SD雄性成年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镉负荷中剂量组(M组)和镉负荷高剂量组(H组),每天分别饲喂含镉0,5,10mg/kg的大鼠全价饲料,连续6周,研究了镉负荷对大鼠睾丸及生殖内分泌功能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实验期内,M和H组大鼠睾丸组织中的镉含量极明显上升,锌含量销有下降,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血浆镉、锌含量虽分别表现稍有升高和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H组睾丸精子头计数和每日精子生成量在镉负荷第3周极显著下降,第6周时,M和H组均极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整个实验期内,H组大鼠ALP活明显低于C组;LDH-X活性在M和H组大鼠均极明显低于C组;M和H组血浆T水平下降,均低于或显著低于C组;3组间的FSH和LH水平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慢性镉负荷在睾丸组织中逐步蓄积可引起睾丸一些酶活性改变、精子生成减少及内分泌功能活动低下。  相似文献   
100.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的染色体数目为42的杂种后代(BC2F2)单株进行了RAPD检测和胚胎学研究,RAPD检测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BC2F2单株的遗传组成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组成十分接近,但是在部分单株中出现了披碱草的特异带。由此可以推测,经过回交和自交后小麦草的部分染色体片段已经整合进了小麦的染色体。在部分BC2F2单株胚胎学切片中发现了较高比例的(5%左右)双孢原、早发胚以及多胚囊等无融合生殖现象,直接表明了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由于基因整合的多样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在有些单株中并没有充分表达,从而造成了某些单株胚胎发育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