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从著名藏药白花刺参(Morina nepalensis var.alba Hand.-Mazz)的水溶性部分分离到2个新三萜皂甙-刺参甙K(1)和刺参甙L(2),以及一个已知三萜皂甙mazusaponinⅠ(3)。应用波谱和化学方法,刺参甙K和刺参甙L的结构分别鉴定为3-O-α-L-arabinopyranosyl-(1→)-β-D-xylopyranosyl siaresinolic acid(1)和3-O-β-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nopyranosyl siaresi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  相似文献   
62.
从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黄酮碳甙,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为:5,7,4′-三羟基黄酮-6-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1),5,7,4′-三羟基黄酮-8-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2),5,7,4′-三羟基黄酮-6,8-二-C-β-D-吡喃葡萄糖甙(3),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崖爬藤甙和异崖爬藤甙.  相似文献   
63.
钙离子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一种大量元素,而且起了偶联细胞外刺激与胞内反应第二信使的作用,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近年的研究表明:高温、干旱、触摸、低渗、低温、风、机械刺激、病原菌感染等多种环境胁迫均能引起胞质Ca~(2+)水平的改变。这种变化被认为是植物细胞感受环境胁迫的原初反应之一,它通过启动基因表达和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调节细胞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反应。胞质Ca~(2+)水平的改变有两种来源:胞外Ca~(2+)跨膜内流和胞内钙库如内质网中的Ca~(2+)释放。其中由肌醇磷  相似文献   
64.
何首乌中新的二苯乙烯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反相层析法从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根茎的水提物只发得2个新的二苯乙烯甙(1,2)及9个已知化合物:没食子酸(3),2,6-二羟基-苯甲酸(4),吲哚-3-(L-)α氨基-α-羟基-丙酸)甲酯(5)1,2-二羟基丙烷-1-(4-羟基-苯基)(6),大黄素(7),大黄素-8-β-D-葡萄糖甙(8),(+)-lyoniresinol-3α-O-β-D-葡萄糖甙(9),2,3,4、,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O-β-D-吡喃葡萄糖甙(10)和2,3,4',5-四羟基反式二苯乙烯-2,3,-二-O-β-D-吡喃葡萄糖甙(11)。亲化合物结构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特别是2D NMR得以确定。化合物2表现出很强的DNA裂解活性,化合物1,2与10具有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5.
茂汶淫羊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小檗科植物茂汶淫羊藿 (EpimediumplatyetalumK .Meyer)的地上部分首次分离得到 5种化合物 (1- 5 ) ,经化学和波谱法 (UV、IR、NMR和FAB_MS)鉴定 ,其中两种为新化合物 ,命名为茂藿甙A (3,5_dihydroxy_4′_methoxy_8_(3″_hydroxyisopentyl)_flavone_7_O_β_D_glucopyranoside ,1)和茂藿甙B (5_hydroxy_4′_methoxy_8_prenyl_flavone_3_O_β_D_glu copyranosyl(1→ 4 )_O_α_L_rhamnopyranosyl_7_O_β_D_glucopyranoside ,2 ) ,另三种为淫羊藿甙 (3)、宝藿甙_Ⅰ (4)和胡萝卜甙 (5 )。  相似文献   
66.
类黄酮化合物对糖基化反应终产物AGE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比较了芸香苷 (G Rutin)、地奥明糖苷 (G Diosmin)、柚苷 (G Naringin)、橘皮苷 (G Hes peridin)对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的终产物AGE包括荧光性AGE、CML、Pentosidin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各种类黄酮化合物对荧光性AGE、CML均有抑制作用 ,其抑制效果依次为芸香苷、地奥明糖苷、柚苷、橘皮苷 ,且比氨基胍的抑制作用相对持久。在对Pentosidine的抑制作用中 ,地奥明糖苷、柚苷、橘皮苷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而芸香苷则相反有一个促进作用。这可能是由于Pentosidine的生成路径与荧光性AGE和CML有所不同 ,有待进一步探讨。类黄酮化合物对AGE的抑制机理与其抗氧化性、消自由基作用有关。根据实验结果 ,笔者认为 ,芸香苷、地奥明糖苷、柚苷、橘皮苷等化合物对蛋白质的糖基化反应有抑制作用 ,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蛋白质糖基化反应的前期阶段  相似文献   
67.
川麦冬中的新C27甾体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百合科植物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Ker-Gawl.)块根中分离得到4个C27甾体甙类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ophipojaponin A(1)和B(2)。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为:pennogenin3-O-[2′-acety-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1),26-O-β-D-glucopyranosyl-(22ξ,25R),-3β,14α,22ξ,26-tetrahydroxyfurost-5-ene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3)and ruscogenin 1-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fucopyranoside(4)。  相似文献   
68.
为了寻找具有高羟基化能力的细胞株系,首先研究了毛花洋地黄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和地戈辛含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各种不同的细胞系对β-甲基洋地黄毒甙的生物转化活性,这些不同的细胞系是来源于各种具有不同地戈辛含量和羟基化率的毛花洋地黄植物,实验结果表明,培养细胞的羟化能力与原植物的羟化能力之间不存在相应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69.
离舌橐吾中一新三萜皂甙——离舌橐吾甙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0.
薄层扫描法测定7种腹水草属植物中熊果甙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7种腹水草属药用植物中熊果甙的含量,并对提取及定量方法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