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5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78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31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2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自然界甘蓝茎点霉(Phoma lingam)的有性世代为斑点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maculans通常形成于甘蓝属植株的越冬残茎上。在实验室内其有性阶段不易培养或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形成假囊壳的百分率也很低。为了在实验室内能短期诱发大量L.maculans的假囊壳,本实验研究了该菌假囊壳生成的条件,创造了双层培养方法。自澳大利亚采集到有该菌假囊壳的芸苔(Brassica napus)残基,分离得到子囊孢子单孢后代数十株,同时用保存的已知交配型665(+)和666(-)为材料,研究了(+)(-)配对结合的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6℃的温度,近紫外光照射(黑光灯)和V_(?)麦杆琼脂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少量的假囊壳。但是,若配合以双层培养,则在培养4周后可产生大量成熟的假囊壳。实验还确定了该菌在性细胞形成、交配、子囊形成和成熟等阶段对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双层培养对假囊壳的发育有重要作用。前期菌体营养生长与后期假囊壳的成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52.
一、引言 长期以来,遗传学家和植物育种学家就一直努力应用常规的遗传育种手段,培育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所谓“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57.
用庆大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chinospora 814(Gm~r,Km~r)和链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griseus No. 45(Sm~r,Lm~r)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以抗性为选择标记,选出了融合体。其融合频率在10~(-3)—10~(-4)之间。在电镜条件下,观察了原生质体融合的详细过程,测定了融合体的产抗生素能力,其中一株融合体F106的抗生素产量比亲本菌株814高58%。用羧甲基纤维素薄层对发酵液层析表明,有一个融合体的发酵液比亲本菌株814多一个组份,但没有测出其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58.
59.
60.
猕猴桃花药培养再生植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