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枣树矮化病是我国枣树苗繁育中新发现的重要病害,其症状表现为节间短缩,枝叶密挤,呈丛状。病树比相同条件下的正常树约矮二分之一。其病因未见有研究报道。我们对病株叶组织抽提液,用电子显微镜没有观察到病毒颗粒和类菌原体。从病树和正常枣树叶的细胞核抽提液中,用正反和垂直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分析细胞核RNA,结果发现,病株叶细胞核RNA中含有环状低分子量的RNA。这是我国首次在矮化枣树叶细胞核中分离到的环状小分子RNA。这一发现将对枣树矮化病的病因研究提供一个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72.
海南省两株环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游志勇  赵治国 《病毒学报》1990,6(3):272-276
  相似文献   
73.
球隔麻属——荨麻科一新属,兼论荨麻科的柱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的荨麻科的一新亚族——球隔麻亚族,一新属—— 球隔麻属及其模式种球隔麻。它被认为是苧麻族较原始的一个类群。其环状柱头及球形药隔 在荨麻科中至今还是首次发现。 本文还论述了荨麻科植物的柱头特征、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并探讨了它们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74.
环状RNA (circular RNA, circRNA)是一类呈闭环状结构的竞争性内源RNA (competing endogenous RNA, ceRNA),其通过竞争性地吸附微RNA (microRNA, mi RNA)来调节基因表达。circRNA失调与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侵袭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多数据库的联合应用,以ceRNA为切入点探析胃癌中circRNA潜在的致病机制,以期为胃癌提供潜在的临床诊疗靶点,并为胃癌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首先,通过挖掘胃癌差异表达的circRNA、mi RNA和m RNA构建cir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随后,利用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确定核心的节点,并根据这些核心的节点从原始的ceRNA网络中提取子网;最后,对子网进行功能学分析和生存分析,分析网络行使的生物学功能并挖掘预后相关的基因。结果显示:共挖掘了6个核心节点(hsa_circ_0008468、hsa_circ_0005822、hsa_circ_0025842、hsa-miR-940、hsa-miR-944及hsa-miR-515-5p);从原始的ceRNA网络中提取了包含8对circRNA-miRNA和539个mi RNA-m RNA关系对的子网络。功能富集结果表明子网涉及癌症相关的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途径、cAMP信号通路、pathways in cancer信号通路等,生存分析发现子网中ACO2、E2F8、GHR、ITIH5等14基因与预后显著相关,这表明3个核心circRNA介导的ceRNA网络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5.
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RNAs)是一类新型内源性非编码RNAs,在调节生长发育、疾病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新近研究证实,circRNAs参与调控牙周膜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的成骨细胞分化。该文就当前circRNAs在成骨细胞分化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帮助开发骨科疾病新疗法。  相似文献   
76.
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为环状病毒属新成员,2009年首次在西藏墨脱县多斑按蚊中发现,目前该病毒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的危害尚不清楚,本文首次报道了牛体上一株新型TIBOV的分离.2019年在云南省景洪市设置哨兵牛3头,每周采血进行虫媒病毒的监测与病毒分离.监测期的第4周,其中一头牛采集的血液样本接种C6/36细胞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提取病毒核酸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病毒基因组为10节段双链RNA,呈"3-3-3-1"的带型特征.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70nm,具有环状病毒属病毒典型形态特征的病毒粒子,将分离的病毒命名为V298/YNJH/2019.对决定环状病毒种属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3/T2)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的Seg-3/T2与其它TIBOV毒株的核酸(nt)与氨基酸序列(aa)相似度分别在79.6%~79.9%与96.3%~96.4%之间,其T2蛋白在系统发生树上与其它TIBOV聚为一簇;对决定病毒血清型的基因节段及其编码蛋白(Seg-2/OC1)的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毒株与其它TIBOV毒株Seg-2/OC1的序列相似度分别在42.3%~43.4%(nt)与29.3%~31.7%(aa)之间,其OC1蛋白形成独立于其它TIBOV毒株的进化分支,以上结果提示V298/YNJH/2019为一种新血清型TIBOV.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病毒在牛上感染特征的回溯分析显示:在分离到病毒的前一周,动物血液中可检到低水平的病毒核酸,在分离到病毒的当周,血液中病毒核酸含量处于高峰,但两周后检测结果为阴性;动物在病毒感染后第2周开始产生中和抗体,在随后两周达到高峰,在感染后4个月仍保持较高水平.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TIBOV在牛体上的分离,丰富了我国流行TIBOV多样性与感染特性的认知,为TIBOV的流行病学、致病性与诊断试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环状RNA(circRNA)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具有结构稳定、丰度高和组织特异性表达等特征。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circRNA作为竞争性内源NRNA(ceRNA)来发挥基因表达调控的作用。circRNA利用其microRNA(miRNA)应答元件结合miRNA,以阻断miRNA对其靶标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调控其他相关RNA的表达水平。circ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重要作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ceRNAiN控网络的认识,而且提示circRNA在药物开发和疾病诊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黄振利  熊维宁 《生理学报》2020,72(5):586-596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性反应、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T细胞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 ncRNA)是转录组中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主要包括微小RNA (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环状RNA (circular RNA, circRNA)等,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已有研究表明,ncRNA在哮喘T细胞的活化及转换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具体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值得深入探讨。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miRNA、lncRNA和circRNA在哮喘T细胞功能调控中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和提高诊断水平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利用ncRNA的调节潜能开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环状RNA(circRNA)最早发现于20世纪70年,与传统的线性RNA不同,它的结构是一个闭合的共价环状分子,无5'的帽子结构和3'的poly A尾,不易被核酸外切酶降解,具有高度保守性、稳定性。circRNA的来源主要有三类:内含子序列形成的环状RNA(ciRNA),外显子序列形成的环状RNA(ecircRNA)以及内含子和外显子序列共同形成的环状RNA(EIciRNA)。目前cricRNA在核糖核酸的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发现,circRNA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作用,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circRNA的起源、功能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0.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类新的内源性非编码RNA,与传统线性RNA不同,circRNA的特征在于它是由反向剪接形成的、没有5'端和3'端的环状闭合结构。目前研究发现circRNA在皮肤组织和血液的异常表达与许多皮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并认为有可能成为皮肤疾病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靶点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文总结了关于circRNA的分类、功能以及其在皮肤疾病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