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7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表鞘翅目成虫小尺度空间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动物空间格局是格局—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的重要基础,目前小尺度空间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动态特征仍不清楚。基于地统计空间分析方法,以鞘翅目成虫为研究对象,研究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小尺度空间(5m)地表鞘翅目成虫群落及类群的空间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捕获鞘翅目成虫11科、29类、1021只个体,调查月份鞘翅目成虫群落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Moran'sⅠ系数表明鞘翅目成虫群落和类群具有复杂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异质性可用球状、指数、高斯和线性模型进行拟合。这种空间异质性具有一定的时间变化特征,且这种空间分异是由随机性因素单一调控或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调控的结果;类群之间在多种尺度上表现为复杂的以负相关居多的空间关联性,这种空间关联性的形成主要是结构性因素或随机性因素单一调控的结果。本实验表明地表鞘翅目成虫群落在小尺度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这种空间异质性时间变异性较明显。  相似文献   
992.
该研究以广西贺州市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姑婆山野生元橘以及其他柑橘类共28个材料的花粉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的赤道面、极面、外壁纹饰等形态特征,并对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和姑婆山野生元橘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姑婆山野生柑橘资源的分类地位及其系统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和姑婆山野生元橘花粉都为中等型、形状都为长球形,但姑婆山野生皱皮柑较大,前者极轴长为(35.24±1.94)μm,赤道轴长为(20.39±1.35)μm,后者极轴长为(30.21±1.14)μm,赤道轴长为(22.12±1.97)μm。(2)在外壁纹饰上两者差别比较大,姑婆山野生皱皮柑的网眼较大且多为不规则圆形或多边形,网眼直径为(1.65±0.09)μm,网脊较狭且突起,网脊宽度为(0.51±0.10)μm,与莽山野柑(尖叶)、莽山野柑(圆叶)比较相近;姑婆山野生元橘的网眼较小,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直径为(0.86±0.08)μm,网脊稍宽突起不明显,网脊宽度为(0.47±0.09)μm,与岑溪酸橘、印度酸橘比较相近。(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0.827处将28份试验材料分为9个组群,其中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单独为第Ⅸ组,且在遗传距离0.976处与第Ⅷ组[莽山野柑(尖叶)、莽山野柑(圆叶)]聚为一组;姑婆山野生元橘与其中10份材料聚为第Ⅴ组,且在遗传距离0.07处与岑溪酸橘聚为一组,在遗传距离0.10处又和印度酸橘聚为一组。研究推测,姑婆山野生皱皮柑与莽山野柑(尖叶)、莽山野柑(圆叶)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且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莽山野柑(含姑婆山野生皱皮柑)应该为柑橘属内独立的真正的种或者是除枳属、金柑属和柑橘属外的一个独立属;姑婆山野生元橘与岑溪酸橘、印度酸橘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从网脊宽度、网眼直径大小分析,推测姑婆山野生元橘较道县野橘、立花橘原始。  相似文献   
993.
高梅香  李景科  石昊  张雪萍  朱纪元 《生态学报》2016,36(20):6591-6601
揭示群落物种共存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零模型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进展,然而针对地下生物群落共存格局动态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人工红松林内,通过5次调查取样基于零模型模拟分析小尺度空间(20 m×20 m)步行虫群落物种共存格局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共捕获步行虫20种,2278只个体,其中Carabus billergi maoershanensis为所有调查季节数量最具优势且分布最广泛的物种,步行虫群落结构具明显的时间变异性;(2)2013年6月步行虫群落为集群性共存格局,而2014年8、10月为竞争性共存格局,基于目前的零模型指标和法则难以准确揭示其他月份是集群性还是竞争性的共存格局,但所有季节的群落均表现为明显的非随机性共存格局,这些共存格局的发现并不完全支持Diamond的群落构建机制理论;(3)所有调查季节均发现很少的显著物种对,基于更严格的检验表明群落中集群性物种对多于隔离性物种对,那些表现为显著的非随机性共存关系的物种对往往是群落内数量较大且分布广泛的优势和常见物种。表明非随机性共存格局可能是帽儿山人工红松林小尺度空间步行虫群落的常见格局,这种非随机性格局具一定的短期动态稳定性,但不同季节这种非随机性共存格局类型表现不同,群落内这些较少的显著物种对可能对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4.
产卵次序可对鸟类卵黄中的营养成分、卵壳色素以及卵壳厚度等产生影响。一些鸟类可通过产卵次序对不同卵的资源进行分配,从而实现繁殖成效的最大化。本研究对不同产卵次序下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的卵色、卵大小和卵重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麻雀的卵重和卵大小随着产卵次序并无显著变化,卵色与卵的大小和重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有明显下降趋势,而卵斑点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卵背景的色度随产卵次序下降可能是山麻雀有限的色素在卵中不均匀分配的结果,而卵斑点密度的增加则可能是对后期卵壳厚度变薄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995.
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应用3S技术制作其栖息地分布和保护区位置图层,并对栖息地破碎化情况和受保护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现实栖息地还是潜在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都高;部分栖息地斑块相互邻接,具备连通的可能性;分布区内初步形成的保护区网络还需完善。文末提出了景观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6.
<正>2010年5月17日11∶12,作者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马鞍山村观音山(42°27'14.2'N,96°26'06.2″E;海拔1666 m)发现1只鸟,该鸟站在废弃矿区的岩石上,上体黑白色,喉部白色,与颈侧形成不完整圆环,胸红色,翼有白斑。根据其外部形态特征,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郑光美,2011)、《甘肃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997.
中街山列岛海域厚壳贻贝生物学特征及生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年4月—2014年2月厚壳贻贝Ⅰ龄个体跟踪调查和2013年8—12月Ⅱ龄个体取样调查数据,利用Taylor公式、线性函数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对中街山列岛海域厚壳贻贝生物学特征及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雌雄样本间壳长、壳高、壳宽、体重、贝壳重和软组织湿重差异不显著;壳长与壳高、壳宽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壳长与体重、贝壳重、软组织湿重之间有极显著幂函数关系;壳长生长方程为Lt=87.48(1-e-0.348(t+0.913)),体重生长方程为Wt=79.51(1-e-0.348(t+0.913))3;8—10月是厚壳贻贝生长旺季,8月下旬为性成熟拐点,建议厚壳贻贝春季苗的最佳收获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探讨山嵛菜植物各部分的抗氧化与抑制酪氨酸酶能力,将新鲜山嵛菜的叶、叶柄、块茎、根须等,用20%乙醇水溶液提取后,分别检测各部分的总抗氧化能力、灭活超氧阴离子能力和抑制酪氨酸酶能力。结果表明,总抗氧化能力以山嵛菜叶最强(68.4单位,0.1 g/mL);灭活超氧阴离子能力也是山嵛菜叶最强(IC50值0.7mg/mL);抑制酪氨酸酶能力以山嵛菜块茎、根须最强(IC50值0.3或0.4 mg/mL)。上述资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山嵛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长舟马先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研究玄参科长舟马先蒿的化学成分,我们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环烯醚萜苷和12个已知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1D,2D-NMR,HSQC,HMBC,ROESY,MS)分别鉴定为gardoside methylester(1)、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verbascoside(3)、leucosceptoside A(4)、jionoside D(5)、martynoside(6)、2″-O-acetylmartynoside(7)、uridine(8)、adenosine(9)、benzyl alcohol-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2-phenylethyl O-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1)、apigenin(12)、larici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3),其中7-O-acetylgardoside methyl ester(2)为一个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00.
描述了山茶科一新种——牦牛山山茶Camellia maoniushanensis J. L. Liu et Q. Luo,并绘制了形态图。本种与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 相近似,不同在于叶狭小,狭椭圆形,披针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4~9 cm,宽1.1~2.7(-3)cm,叶面全部向上强烈内弯呈半圆形,花瓣在外面中部以下密被白色伏生短毛,外轮花丝长2.2~2.9 cm,在中部或中上部合生,易于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