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0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51.
黄土高原北部典型灌丛枝条生物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宪龙  魏孝荣  邵明安 《生态学杂志》2016,27(10):3164-3172
于2015年8月末在陕西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采集200个柠条和210个沙柳枝条,测定枝条的基径(D)、长度(H)、含水量(W0)、鲜质量(WF)和干质量(W),选用指数函数和异速生长方程建立了4种由枝条形态指标估算枝条生物量的简易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 对于柠条和沙柳灌丛,基于DH二者组合变量(D2H)的异速生长方程是估算枝条生物量的最优模型,该模型经线性转化后可以消除生物量数据的异方差性,且拟合效果最优,决定系数(R2)最大,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总相对误差(TRE)、平均系统误差(MSE)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PSE)整体上最小,基本满足生态学研究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2.
棒状杆菌2,5-DKG还原酶基因在欧文氏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能够在大肠杆菌内高效表达棒状杆菌2,5-DKG还原酶I基因的质粒pBL4改造成为具有链霉素抗性的质粒pBLS,采用改进的感受态转化法将pBLS导入能够利用葡萄糖高产2,5-DKG的欧文氏菌SCB125中,通过提高温度诱导,经SDS-PAGE分析2,5-DKG还原酶I获得了高效表达,占菌体总蛋白的22%,不形成包涵体。体外酶活测定结果表明表达的酶具有较高的活力。同时,通过凝胶活力染色发现了宿主欧文氏菌SCB125中存在一个活力较强的2-酮基醛糖还原酶。  相似文献   
153.
混合溶剂系统对脂肪酶酯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非水介质中的酶促反应主要局限于单一有机溶剂系统。为使非水相酶反应顺利进行,所用反应介质一般必须满足2个条件:(1)具有较高的疏水性(LogP值)[1];(2)易于溶解底物。然而对于一些2芳基丙酸(如酮基布洛芬,以下简称酮洛芬)的酶促酯化反应[2...  相似文献   
154.
从采自云南省的一份水稻茎杆样品上分离出一株产生掷孢子的酵母菌CH 2.310。化学分类学研究表明该株菌的主要泛醌类型为Q-9,其全细胞水解液中不存在木糖,故被归入 本森顿酵母属(Bensingtonia Ingold)中。在该属中与CH 2.310在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上最相 近的种为大和本森顿酵母(B. yamatoana),但因CH 2.310能在无外源维生素培养基中生长并不可同化D-葡糖醛酸而与该种的原始描述不符。基于小亚基rDNA (SSU rDNA)全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在所有已描述的本森顿酵母属的种中,CH 2.310与大和本森顿酵母的模式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的DNA-DNA同源性研究证实CH 2.310属于大和本森顿酵母。CH 2.310为首次分离自日本以外的犬和本森顿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155.
用亲和标记的方法研究重要生物蛋白专一结合位点的局部结构和功能是过去30年中出现的重要生物化学技术之一,而把这项技术用于甾醇类脱氢酶活性中心的研究还是70年代以后的事。自从Ganguly和Warren首次报道了用21-碘乙酸基可的松亲和标记20β一羟甾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以来,又有一系列卤乙酸基甾醇类衍生物被合成出来用作亲和标记试剂。  相似文献   
156.
用三嗪类染料 Cibacron Blue F3G-A修饰的吐温80,与吐温80、硫酸被构成液-固萃取体系,从猪心肌匀浆液中分离纯化心肌黄酶。研究了吐温80染料修饰物在吐温80相中所占的比例、分相盐浓度、溶液的酸度、匀浆液的加入量等对匀浆液中酶及杂蛋白在两相中分配的影响。在室温条件下,酶选择性地进入吐温80固相,杂蛋白主要留在盐水相。匀浆液中心肌黄酶的酶活力平均收得率为81.4%,一步纯化倍数为6.6。降低盐浓度,提高盐水相酸度,能使酶从吐温80固相反萃到盐水相。  相似文献   
157.
将野生型鸡心脱辅基细胞色素c及其突变体V92A的17位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再将表达纯化的V92A/C17S和W/C17S用荧光探针IAEDANS标记.通过测量AEDANS-Cys-14的荧光光谱、荧光寿命以及AEDANS与Trp-59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比较了V92A与野生型鸡心脱辅基细胞色素c因折叠状态不同引起的N端构象状态及肽链间相互作用的差异.结果显示Apo.c无论在低盐浓度下的无规卷曲状态还是高盐浓度下的融球态,V92A都较野生型处于更松散的折叠状态,此外,在鸡心脱辅基细胞色素c的自发折叠中N端肽段并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川楝子中两个新的苯丙三醇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昌军  徐亚明 《Acta Botanica Sinica》1999,41(11):1245-1248
从川楝子(fruitsofMeliatoosendanSieb.etZucc.)的水溶性成分中分离出两个新的苯丙三醇甙:川楝甙A(3-甲氧基-5-羟基-9-(1’-O-β-D-葡萄糖)-苏式-苯丙三醇)和川楝甙B(4-羟基-7,8-(2’,1’-O-β-D-葡萄糖)-苯丙三醇);同时首次分离出苏式-愈创木基甘油。通过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9.
目的:采用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评价烈香杜鹃的质量,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规定的方法对藏药烈香杜鹃的显微、水分、总灰分等分别进行了鉴别和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不同基源烈香杜鹃的显微鉴别结果存在细微差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含量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显示样品相似度系数为0.705~0.990。金丝桃苷和槲皮苷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08 2%、0.175 5%、0.583 7%,RSD值分别为62.97%、46.67%和47.89%。化学模式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基源的烈香杜鹃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多指标结合化学计量法的方法能有效评价藏药烈香杜鹃的质量,为烈香杜鹃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0.
倪怡清子  李玉  刘淑艳 《菌物研究》2023,(4):247-274+244
菌物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占比最大的一类,为害重且分布广,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有效防控植物病害的基础是对病原物进行正确鉴定,而学名是病原物的信息载体。随着菌物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命名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墨尔本和深圳两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确定和完善了《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自此菌物的命名开始实行“一菌一名”规则。但许多非菌物分类工作者难以跟踪菌物名称最新变更,这使得植物病原菌物名称的使用较为混乱,因此菌物学名统一问题亟待解决。从《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第三版筛选中国常见农作物菌物病害将其分为三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粮食和油料作物菌物病害,共195个,涉及病原菌物物种212个。对筛选出的病原菌物拉丁学名按照最新命名法规、世界菌物名称数据库以及最新菌物分类学研究成果进行核对,并按作物种类列出病害名称、病原菌物的中文名和现用拉丁学名,部分包含基原异名和常见异名。植物病原菌物学名统一规范地使用有利于植物病害的诊断,也为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大众科普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