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为建立黑丹皮药材中丹皮酚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菲罗门Luna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4 nm。经测定丹皮酚含量在0.0432~0.324 u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4.07%,RSD=2.22%。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黑丹皮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对马钱子油炸炮制前后提取物的差异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采集数据,结合Peak View软件、在线数据库等进行化学成分定性分析,并采用Analyst工作站进行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将炮制前后离子数据导入SIMCA-P软件,建立OPLS-DA数学模型,进行差异性次生代谢产物分析。结果显示马钱子的成分类别主要包括生物碱、糖苷、脂肪酸酯和醇类,其中检测到已知成分共29个,未曾报道的化合物达13个;OPLS-DA分析中最显著的化合物是士的宁、麦芽糖、Dattelic acid和油酸;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油炸炮制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含量有所降低,且士的宁的下降幅度略大于马钱子碱,均能达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马钱子项下要求。本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探讨了油炸炮制前后马钱子化学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炮制方法、减毒效果及化学成分间存在相关性,为马钱子炮制机理解释及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黑河上游山区草地蒸散发观测与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散发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海拔山区的观测难度导致对于该区实际蒸散发以及蒸散发对山区水循环影响的认识相对缺乏.利用两个小型称量式蒸渗仪(micro-lysimeter)对黑河山区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的草地日蒸散发进行实地观测,结合实测结果,对FAO-56 Penman-Monteith(F-P-M)、Priestley-Taylor (P-T)和Hargreaves-Samani(H-S)3种蒸散发估算方法在山区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讨论试验点的蒸发皿系数.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试验点总蒸散发439.9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6.5%,且蒸散发呈现明显的季节分配:5-10月的蒸散发为389.3 mm,占全年蒸散发的88.5%.3种估算方法都能较好计算山区夏季蒸散发,且适用性顺序依次为P-T> F-P-M> H-S,但3种方法都不能有效估算山区冬季的蒸散发.试验点夏季日蒸发皿系数在0.7~0.8,而冬季无稳定的日蒸发皿系数,  相似文献   
4.
不同居群栽培牡丹rDNAITS区序列分析及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四个地区牡丹主要栽培品种rDNA ITS区序列进行测定,研究各居群rDNA ITS序列特征及差异,建立不同地区主要牡丹栽培品种的区域性分子标记,参照GeneBank信息(登录号:U27692)利用Clustal X、MEGA 3.1分子进化遗传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排序.牡丹ITS全序列长度为652 bp,相对于GenBank中牡丹rDNA ITS全序列在448位少一个C碱基,其中ITS1为267 bp,5.8 S为163 bp,ITS2为222 bp,GC含量为55.7%~56.9%,共有30个变异位点,主要发生在ITS1、ITS2区,5.8S区也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牡丹rDNA ITS区序列特征(SNPs)可用于不同地区主要牡丹栽培品种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 D. Don)的质量。方法:采用TLC法进行定性鉴别,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方法测定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含有量,通过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和芹菜素的含有量。采用SPSS 20.0软件对23批鼠麴草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TLC斑点清晰,分离度好。23批样品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含有量分别为7.83%~10.70%、5.95%~17.11%、0.83%~9.40%和8.87%~27.43%。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分别在0.7~374.5μg/mL(r=0.999 9)和0.4~195.5μg/mL(r=0.999 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5%(RSD=1.94%)和97.18%(RSD=3.46%)。西藏地区的样品被聚为一类,其他地区样品分布离散,分类结果与地域有关。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鼠麴草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不同基原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品种分类基础进行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多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五脉绿绒蒿、全缘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共49个批次绿绒蒿药材进行检测,ESI源正、负离子扫描模式,将数据结果导入PeakView 1.2软件,以Formula Finder、Mass Calculators、XIC manager等功能及二级碎片裂解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并将定性结果建立已知成分筛查表。将数据代入SIMCA-P 14.1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数学模型。结果共检测并分析出75种化学成分;PCA及PLS-DA结果表明从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角度出发,多刺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一致,能较好聚集,其他3个基原的绿绒蒿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差异较大。该研究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对绿绒蒿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汇总,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对各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推测与对比,为绿绒蒿的品种分类鉴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