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3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黄波罗不同根序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异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  刘颖  陈海波 《植物生态学报》2008,32(6):1238-1247
 细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养分的主要器官, 其生长与周转对森林生产力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细根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及其在根序中的分布,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 1~5级根解剖结构(直径、皮层组织、通道细胞数目、维管束发育和菌根侵染等)进行了观察统计。研究表明: 细根直径、维管束直径以及维管束在根中所占的比例随根序增加而增加。1~3级根皮层层数、皮层薄壁细胞直径相近, 但总体呈减少趋势, 部分4级根有少量残留的皮层, 而成熟的5级根已经没有表皮及皮层组织。1~3级根具有通道细胞, 菌丝侵染率均较高; 4、5级根无通道细胞, 也无菌丝侵染。1、2级根是初生根, 无木栓层; 4、5级根是次生根, 具有完整的木栓层; 3级根中既有初生根, 也有次生根, 并逐渐形成木栓层。说明随根序升高, 细根吸收能力减弱, 输导能力增加, 抵御环境胁迫的能力增加, 有利于延长寿命。根据解剖结构、直径和根序的关系, 将黄波罗前3级根中直径小于0.8 mm、未形成连续木栓形成层、具有通道细胞的根定义为细根。  相似文献   
102.
褐黄孢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纳他霉素产生菌株褐黄孢链霉菌SG-2002为出发菌株,考察了菌丝体培养基、甘氨酸浓度、培养时间、溶菌酶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及再生培养基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S培养基中添加1%的甘氨酸,菌丝体培养 30 h,溶菌酶浓度 40 mg/(g菌体干重),酶解温度 30 ℃,酶解时间 60 min.褐黄孢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形成量达到4.0×106 个/mL,再生培养基选择R5′培养基,再生率为9.0%.  相似文献   
103.
牦牛乳酸脱氢酶B基因突变体的克隆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证实牦牛(Bos grunniens)乳酸脱氢酶存在两种类型,根据LDH同工酶谱的特点推测牦牛LDH多态是由B基因变异所致,并由此将凝胶电泳中迁移率快的LDH同工酶谱带称为LDH-Bf类型,迁移率慢的称为LDH-Bs类型.为阐明牦牛LDH变异体的分子机制,实验从牦牛心脏组织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分别克隆了LDH-Bf和LDH-Bs两种类型的B基因cDNA全长序列;序列比对分析发现LDH-Bf和LDH-Bs基因存在4个碱基差异;依据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两个氨基酸差异;利用Deepview分子建模软件进行的牦牛H亚基及LDH1突变体的高级结构预测,发现突变的两个氨基酸都能产生新的H键,影响整个蛋白分子的H键网络,并进一步导致蛋白分子空间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4.
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中央研究所、环境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本乡裕一为首的团队,分离了在黄胸散白蚁肠内共生的分解纤维素的原生生物细胞,并成功地从该细胞采集了难以培养的共生菌Rs—D17。  相似文献   
105.
黄颡鱼性腺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性腺分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20±1)℃条件下,卵巢分化时间明显早于精巢.卵巢分化最早发生于孵出后13 d左右,其主要标志为原始性腺横切面上出现一个组织突起,进而形成卵巢腔;精巢分化的最早标志为精小叶和输精管的形成,开始于孵出后55 d.在发育早期,雌性生殖细胞的活动及分化明显早于雄性生殖细胞.孵出后25 d,卵原细胞开始通过有丝分裂快速增殖,孵出后34 d左右进入成熟分裂阶段;精原细胞在孵出后55 d时才开始大量增殖,成熟分裂最早发生于孵出后64 d.  相似文献   
106.
将编码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cDNA克隆到酵母整合型质粒pMETA上,电转化Ade缺陷型甲醇毕赤酵母(Pichiamethanolica)PMAD16,通过MD平板及PCR方法筛选和鉴定重组子。重组子发酵液经SDSPAGE分析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等方法鉴定,表明带自身信号肽的黄孢原毛平革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基因(lip)在甲醇毕赤酵母中得到表达。优化其发酵培养条件,以藜芦醇为底物进行酶活测定,其酶活可达932U/L。相应发酵指数为12.94U/h·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4.18%。  相似文献   
107.
为确定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植物材料的去木质化作用,以pH、干物质重、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为主要技术指标,比较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松木、稻草和芦苇降解能力的差异。松木、芦苇在发酵过程中pH呈下降趋势,稻草呈上升趋势。在干物质重、半纤维素、纤维素降解率三个指标上皆为松木〈芦苇〈稻草,在木质素降解率上则为松木〈稻草〈芦苇,且差异显著。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不同植物材料去木质化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芦苇的木质素降解率为13%,是三种材料中最易于被去木质化的。  相似文献   
108.
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用链亲和素磁珠亲和捕捉与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寡核苷酸探针(CA)12、(CCG)8、(CAG)8、(TTTC)8退火结合的含有接头和牦牛微卫星序列的单链限制性酶切片段,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然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转化至DH5α中,首次成功构建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测序结果发现,阳性克隆率为77%(37/48),说明构建的牦牛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是一个高质量的文库。牦牛富集微卫星文库的建立和牦牛微卫星的筛选将为下一步进行牦牛基因组结构的分析、牦牛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标记辅助选择以及经济性状的QTL定位提供大量的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109.
在以前的工作中,采用转座子Tn5 gusA5对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cc)8004菌株进行诱变,获得一批胞外多糖(EPS)合成减少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Tn5 gusA5的插入位点进行分析后,发现有两株突变体是wxcA基因不同插入位点的突变体。以前认为wxcA基因与脂多糖(LPS)的O-抗原合成有关而与EPS的合成无关。为明确wxc4基因的功能,对8004菌株的wxcA基因进行缺失,获得的△wxcA突变体的EPS产量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减少了50%,并且一段PCR合成的包含wxcA基因的DNA片段能反式互补△wxcA突变体,恢复突变体的EPS产量。这证实了8004菌株的wxcA基因与EPS的合成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快速筛选具有较强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白腐真菌粗毛栓菌(Trametes gallica)的表达基因.利用木质素生物降解模式菌株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的cDNA制备研究所用微阵列.在含有2 596个cDNA片段的芯片上共检测到172个阳性克隆,其中有165个克隆的荧光信号比值(Cy-5/Cy-3)在0.5和2.0之间,占所检测阳性克隆数的95.9%.对应于在限氮条件下生长5天和12天的粗毛栓菌培养物,分别有3个和4个时序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随机挑取122个克隆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所测序列中有118个能够很好地定位于黄孢原毛平革菌的基因组上.结果显示,粗毛栓菌与黄孢原毛平革菌在表达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表明这两种真菌之间存在着较远的亲缘关系.通过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2个令人感兴趣的克隆,一个对应于黄孢原毛平革菌过氧化物酶基因lpoB的部分片段,另一个为编码一种热激蛋白的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